环境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分析与当务之急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346667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分析与当务之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环境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分析与当务之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环境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分析与当务之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环境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分析与当务之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环境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分析与当务之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分析与当务之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分析与当务之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分析与当务之急http:/2011-5-30 中国环保网 寇有观 我国投巨资发射环境减灾卫星星座,建设应用系统。2011 年 2 月,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发表“关于全球地理空间信息管理的报告”,环境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分析成为当务之急。 一、 环境地理空间信息人类生存环境,范指以人群为主体的外部世界,首先是地球表层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1. 环境信息拥有重要地理空间属性 环境信息固有地理空间分布性、多源性等特点,85以上的环境信息与空间位置和动向有关。环境信息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发展环境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的极端重要性。 地理空间信息反映地理实体空间分布和运动特

2、征,涉及实体位置、形状及其之间的空间关系、区域空间结构等。图像和地图是表示地理空间信息的主要形式。地理实体可以被描述为点、线、面等基本图形元素。 环境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感知、传输、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智能处理地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是地理空间信息与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管理和修复等环境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融合处理的集成体系。 2. 信息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十年来,信息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从面向数据转为面向服务。传统的环境空间信息系统以数据为中心,重点研究环境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环境空间信息。环境空间信息服务要求环境空间信息系统由面向数据转变

3、为面向服务,将环境空间信息系统拆分成若干完成特定功能的服务,这些服务可以独立存在,需要时按需组合,以适应环境地理空间信息系统集成的需要。环境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对象有政府、企业、公众、社区和社团等。图 环境空间信息需求与服务主体 二、需求分析 首先开展用户研究,系统分析用户的特点和信息需求,进行环境地理空间信息的战略需求分析、日常需求分析和应急需求分析。 1. 环境地理空间信息的战略需求分析 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发展、影响生存的战略要素。环境地理空间信息的战略需求涵盖地球战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等。 1.1 地球战略可持续发展 地球是复杂系统;联合国21 世纪议程将地球科学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

4、基础之一。温总理强调,必须实现“传统地质工作向以 地球系统科学 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地质工作”转变。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撑能力为基础,而环境问题也只有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受命联合国第 38 届大会,系统地研究了人类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从保护和发展环境资源、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目标和行动建议,完成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把环境与发展这两个紧密相联的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 1.2 国家战略科学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5、。“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维护环境安全。 2. 环境地理空间信息的日常业务需求 环境日常业务涵盖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监察执法等。 2.1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分析潜在的环境风险。由于环境本身拥有空间

6、属性,所以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污染源、环境风险等均有空间属性,使用地图和影像,运用环境空间信息。 2.2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其主要内容在人类活动方面包括环境保护活动的目标、指标、项目、措施、资金需求及其筹集渠道,环境保护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的规模、速度、结构、布局、科学技术的反馈要求;环境方面包括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规定。环境规划在环境空间信息背景下开展,依据环境空间信息,成果用环境空间信息表示。 2.3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

7、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4 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地理空间信息通常运用气候图、水资源图、植被图、土壤图及其遥感影像来表示。 2.5 环境监察执法 环境监察执法监督环境保护方针、政策、规划、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标准规范的执行,负责环境执法后督察和挂牌督办工作,协调解决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纠纷,开展生态环境监察工作,组织开展环境执法稽查和排污收费稽查,

8、负责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不但有数量指标,而且有空间分布,需要地理空间信息。 3. 环境地理空间信息的应急需求分析 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已经越来越重要。 3.1 环境突发事件与环境安全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带来的环境风险不断加剧,突发环境事件的诱因更加多样、复杂。环境恶化状况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企业环境违法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突出;突发环境事件仍呈高发态势,跨界污染、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件频发,社会危害和影响明显加大,环境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3.2

9、监测预警掌握环境风险 加强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监测、污染源特征污染物监测,重点加强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和能力建设,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加强大气环境风险源集中区域的大气环境监测,建立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充分发挥卫星遥感、移动监测等新技术的作用,健全全方位的动态立体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开展环境风险源调查,建立本辖区环境风险源档案和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纳入环境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3.3 应急响应突发环境事件 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后,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环境应急预案的要求立即采取响应措施,科学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明确地点和路线,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

10、人员,妥善安置; 明确地点和路线,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响应; 明确地点和时间,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明确地点和时间,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明确地点和路线,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三、当务之急 环境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复杂,建设时间长,投入大;必须明确需求,有的放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实现大面积、全天候、全天时的连续动态监测。 1. 围绕中心 明察实况 环境地理空间信息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活动息息相关,既有广泛的日常需求,又有重要的战略需求和应急需求,必须明瞭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污染源排

11、放状况、潜在的环境风险,为发展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信息支撑,为公众了解环境状况提供信息;掌握和评价空气、水、噪声、辐射、固体废物、土壤和生态等环境要素,实施环境补偿机制。目前,污染、污染源调查和监测十分紧迫,需要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2. 嵌入流程 融入主流 随着全球性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环境保护的重大作用,地理空间信息成为环境保护的有力工具。在地理空间信息的支撑下,我们不仅可以方便地获取、存储、管理和显示各种环境信息,而且可以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模拟、分析和评价,为环境保护提供全面、及时、准确和客观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业务工

12、作需要将数字环境信息和环境地理空间信息嵌入业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运作。 3. 信息中心 担起重任 目前,环境信息中心工作正在向围绕中心 明察实况、嵌入流程 融入主流的方向努力,担当起环境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桥梁作用:梳理环境业务流程,嵌入数字环境信息和环境地理空间信息,优化环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借鉴其他系统的经验教训,产学研结合,推进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课题组愿意与您们一道,密切合作,努力工作。 寇有观:“生态人类研究组”、“ 国家环境空间信息服务技术及管理模式研究 ”课题组研究员,曾在中国科学院、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 ESRI、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研究地球系统,倡导系统分析,建设应用系统;出版我国西部冰川冻土发育的热量条件、农业遥感、土地信息系统引论、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途径.创新等专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