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纪念活动介绍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17933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夏的纪念活动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半夏的纪念活动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半夏的纪念活动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半夏的纪念活动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半夏的纪念活动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夏的纪念活动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夏的纪念活动介绍(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VISION YOUTH AWARDS 2011“半夏的纪念”中国传媒大学第九届青年影像作品展映暨颁奖礼第九届“半夏的纪念”活动组织及筹备、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将专门成立组织委员会,具体执行本次联展的组织与筹备工作。2、本届“半夏的纪念”, 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合作,共同承办多次讲座,以及最终的颁奖盛典。3、本次活动一切主办权及其解释权皆由活动组委会保留。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学生会宣传部负责本企划及合作方案的解释权及一切相关权利。整体概况从最初简陋的露天舞台开始,“半夏的纪念”在同学们的一个个新的创意中逐渐成长起来。通过电视与新闻学院师

2、生八年的探索与积累,在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半夏的纪念”已经成为了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影像活动的原创品牌。从这里走出的作品开始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四川国际电视节、德国波茨坦国际大学生电影节、法国 FIPA 国际电视节等众多国内外重要影像赛事中斩露头角。“半夏的纪念”组委会自 2008 年开始与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合作,在这两年间,“半夏的纪念”得到了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在其帮助下扩大了影像展的规模,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影像专家以及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为“半夏的纪念”提供了经费上的大力赞助、宣传上的鼎力相助和活动细节的深度指导,藉此机

3、会,“半夏的纪念”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蜕变,由一个影响力和知名度有限的校园内影像比赛成长为在国内外高校中颇具影响力和认可度的国际性大学生影像展。同时,更多的优秀大学生作品参与到影像展中来,活动的范围和质量都在逐年得到提高,为国内外大学生的影视创作提供了一个具备更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发展平台。这两年中,不论是影像展映周,还是最终的颁奖典礼,在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支持下,“半夏的纪念”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和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本届活动主题半夏九年纪录梦旅程我本以为影像是用来创造梦的,现在才知道影像也可以用来纪录梦。杨扬 第八届半夏的纪念三项大奖得主影像的力量从来不应该被忽视。他架构了虚构与现实之间

4、的桥梁,他给予情感更多样的表达方式,他让色彩和节奏逐渐生动,他使创意以直观的方式从创造者脑中走到观众的眼前,他以自己的方式让人们悲伤、喜悦、感慨、动容。他是这个时代里构架情绪、表达观点、呈现事实最具有力量的载体。人们通过影像捕捉生活里每一个动人细节,聚焦着人们每一份对待生命的热爱与认真。我们相信,真正热爱生命与珍惜感动的年轻人都怀抱着一份美好的梦想。梦想的存在,从来都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他给挫败的人以蕴藉,给失落的人以激情。人们追逐梦想,渴盼梦想成真;也可能在浑噩中遗忘梦想,让曾经的光芒蒙尘。而在影像的世界里,蒙尘的梦想可以再度闪光。色彩、节奏、音乐、情感,各种元素的组合不仅可以给梦想一个盛放的

5、契机,更给梦想一种留存的方式,让梦想不因人的变化而被放弃,也不因年代的推移而被遗忘。因为梦的支撑,影像才有其诞生的可能。也正是因为有了影像的见证,梦才多了一丝传承的色彩。拥有梦想的年轻人,可以在这个被迷茫和困惑充满的时代里,借助影像,找到一个呈现梦的方式,也纪录下这段有梦的旅程 这也是“半夏的纪念”所期望的,为每个拥有影像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一份真挚与热忱的情怀、一种深刻又活跃的氛围、一个纪录梦的机会、一个展示梦的舞台。九年,成长的不仅仅是拥有梦想的人,也有半夏。九年,我们感动于成长中的“半夏”始终不曾放弃它的初衷,一如既往地保有为青年影像创作者提供独特平台的优势,同时致力于发掘优秀的学生影像作品

6、,激发我们青年学生的影像激情,扩大视野,突破框架,彰显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个性魅力。九年,我们更感动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抱着关于影像的梦想,愿意通过影像的力量去聚焦执着,放大感动,构筑梦想,纪录成长。半夏九年,纪录梦旅程。纪录影像与梦想,纪录你与我共同的成长。本届半夏的纪念仍然得到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支持和帮助,使半夏比赛的权威性得以保证。同时,我们仍坚持拓宽影片来源范围,放眼视野于国际舞台,面向全北京、全国乃至世界影像爱好者进行作品的收录。同时,半夏支持影像爱好者们进行更多元的艺术尝试和更富新意的影像创作,秉持突破文化界限和区域差异的理念,给予影像爱好者们更大的创意空间与发挥空间。走过了八年

7、的半夏,希望以更加成熟与开放的姿态迎接每一位真诚的创作者。因为,影像承载着创作者的期许,纪录着梦想的每一帧的付出,也就是在影像里,我们能够发现创作者的真诚暗示着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的无限可能。“半夏的纪念”已经顺利的走过了八年的成长时光,自 2003 年创办至今也成功完成了从小到大,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八年里,半夏一直承袭着自 2003 年以来的颁奖晚会模式,每年都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改善。要使半夏更具有影响力,更能秉承“国际化”的风格,一台颁奖晚会已经远远不够支撑起“半夏的纪念”,因此,我们要在活动的定义和形式上予以革新,让半夏真正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脱离旧俗的干扰,真正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品

8、牌影像盛事。“半夏的纪念”远非一个单纯的颁奖晚会,而是一场真正的大学生影像作品的比赛。颁奖礼仅仅是这个比赛的结束,而比赛的过程与作品的欣赏应当被重视与重点拓展。 因此,将展映和晚会分离是革新的手段,让观众真正的了解半夏作品的主题、质量、来源等等,只有这样,观众才会在欣赏的过程中认识到“半夏的纪念”的比赛的性质。这样,半夏就不会被误认为仅仅是一台自娱自乐的颁奖晚会,它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会上升,随之而来的是颁奖典礼的人气与来年参与比赛的人气。半夏的推广,不仅仅是要走出校门,更多的是期望全国乃至国际的大学生影像爱好者都能支持我们、响应我们、参与我们。因此,“半夏的纪念”作为一项影像赛事的质量需要被进一

9、步提高。无论是宣传品的质量、宣传方式的多样化、展映环节的突出和最后颁奖盛典的革新,活动的始终我们都不能放松。真正打造国际化“半夏的纪念”,我们需要宣传“高效化 ”,作品“高质化”,作者“明星化”,展映“力度化”,颁奖晚会“盛典化 ”。当然,半夏的“国际化”并不是简单的一朝一夕的任务,需要一届又一届的“半夏人”付诸汗水与心血。第九届半夏,我们已经在路上。一边梦想,一边纪录。大赛评委会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在专业领域内享有很高的声望,师生遍及世界各地,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比利时、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及香港、台湾地区的相关院校建立了广泛的联系。除此之外,由于北京市国际教

10、育交流中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吸引来更多的国内外影像专家对此次活动的关注。这为将“联盟影像节”进一步拓展,将“半夏的纪念”办成一个国际性的大学生影像盛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我们也将邀请影视创作方面的权威人士担任“半夏的纪念”的评审,受邀参加的评审们将以他们专业的视角,独到的眼光,甄选出最优秀的学生作品,让他们在半夏的舞台上闪烁耀眼的光芒。高晓虹(评委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广播电视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理论与实践、电视节目制作的教学与研究。2007 年,她主讲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她所负责

11、的科研项目“面向 21 世纪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在 2005年获得国家级奖项: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她的主要著作有:世界电视之窗、电视广告谋划、电视新闻摄影与编辑等。何苏六(评委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纪录片研究所所长,纪录中国创办人。中国纪录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曾多次担任中国纪录片金鹰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新影厂“星花 奖” 和英国 东方纪录片节评委,以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青年电视节评委会副主席,中国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评委会副主席。作品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5 届国际青年电视节大奖、中国新闻出版音像

12、制品一等奖、中国文献纪录片经典作品奖、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 ”最佳长纪录片 奖。Andy Bell(英国)BBC 资深新闻 中心制片主任Marion Czarny-Smith (法国)20102003 年 法国 FIPA 电视节负责人20052003 年 电影荧幕前期刊和故事版杂志编辑部秘书2002 年 巴黎国际电影交流活动专业工作室负责人20011999 年 巴黎图像论坛电影单元影片收集负责人 1999 年 获得巴黎新索邦大学文化硕士学位Mark Leff(美国)CNN 前资深记者、美国俄亥俄大学电视新闻教授Peter Herford(美国)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前新闻副总裁、著名新闻杂志6

13、0 分钟前制片人。 现为李嘉诚长江新闻学院兼职教授。陈耀竹(中国台湾)铭传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传播管理学系系主任,国立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时报广告金特奖筹备委员与评审委员,花莲县政府文化创意产学推动小组委员,第二届台湾广告节筹备委员,高等评鉴教育中心传播学门评鉴委员。大野青司(日本) 日本纪录片独立制作人郭艳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博士。先后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摄影系,历任摄影教研室主任、照明教研室主任。主讲课程获得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中国传媒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国。主要作品有大型专题片让生命永存、人物传记片顾长卫、吴冠中、黄文、蔡国强等。主要著作有摄影构

14、图、电视新闻摄影理论及应用、新闻摄影、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比较研究等。秦瑜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电视与新闻学院实践教学中心主任、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秘书长。盛振华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执行制片人,1997 年加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历任东方时空编导、策划,早新闻主编和编委。作品历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全国人物片评比金奖、中国广播电视奖特别大奖、英国布里斯托尔“自然银幕” 电影节“TVE”大奖、联合国国际环境自然与文化遗产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法国儒勒 凡尔纳电影节“科技与社会 奖”、四川电视节“金熊猫 ”亚洲制作 奖,入选美国西海岸 电视及视频创新论坛案例、选“国际 奥委会官方音像制品”

15、 。目前正在执导国内首部超高清纪录剧情片迷徒。论文散见于当代电视、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南方广播电视学刊等核心及专业刊物。孙振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摄影教研室主任。 作品于 2001 年、2002 年两次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系列片一等奖、山东省“精品工程 ”奖 ,论文获得 2004 年中国电视金鹰奖论文奖三等奖。获得“评师网” 全国新闻传 播专业最受欢迎的十大教授之一。韦大军电视剧导演。曾获得两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杯一等奖,新周刊2000年最佳纪录片奖、最佳纪录片创意奖,2001 年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最佳纪录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2

16、006 年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最佳纪录片奖,2006 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十大纪录片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上海文广集团“真实中国“年度 优秀纪录 片导演,中国 50 年文献纪录片优秀作品,2007 年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吴砚华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大众摄影杂志社副主编,大众 DV杂志执行主 编。曾先后就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哲学院学习。1998 年进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历任大众摄影杂志编辑、记者、编辑部主任。2005 年创办国内第一本 DV 影像杂志大众 DV,任执行主编。谢章富(中国 台湾)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兼应用媒体艺术研究所所长。熊德新华通讯社音视频部国内通稿编辑室副主任,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中文台编辑部副主任,新华社终审发稿人,主任编辑职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