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5w1h法及诠释结构模式於网路化学习与传统学习差异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17820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5w1h法及诠释结构模式於网路化学习与传统学习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运用5w1h法及诠释结构模式於网路化学习与传统学习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运用5w1h法及诠释结构模式於网路化学习与传统学习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运用5w1h法及诠释结构模式於网路化学习与传统学习差异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运用5w1h法及诠释结构模式於网路化学习与传统学习差异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用5w1h法及诠释结构模式於网路化学习与传统学习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5w1h法及诠释结构模式於网路化学习与传统学习差异(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0運用 5W1H 法及詮釋結構模式於網路化學習與 傳 統 學 習 差 異 要 素 分 析 及 發 展 策 略 研 究The Comparis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Web-Based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Learning by 5W1H Method and 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蔡秉燁*永井正武* 鍾靜蓉* 台灣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 E-mail:p tsaimail.tku.edu.tw* 日本帝京大學理工學部情報科學科 E-mail:nagaiics.teikyo-u.ac.jp

2、在 IT 世紀革命中,企業競爭愈發激烈,為求在此時間與成本相競局面中脫穎而出,企業實有必要以最短時間及最低成本效益優勢下,快速培養大量且多樣化人才。本文提出企業實際建置網路教育訓練前,可運用 5W1H 法與詮釋結構模式做為優劣比較工具,並更客觀科學地運用數學運算繪製影響結果之各項因素層級結構圖,使吾人能清楚獲悉 WBT 具有如彈性課程、受訓場所與學習歷程資料庫化等優勢立基,但發現也有仍待解決弱點,須設法結合資訊傳播科技等硬體支援改進,故於文末提出新世代 WBT 建議行動基準,以發揮其最佳化效益。關鍵词:網路化教育訓練 5W1H 法 詮釋結構模式1 引言美國愛迪西公司(International

3、 Data Corporate, IDC)1998 年的調查:預估到 2002 年,美國企業用於員工線上教育訓練(on-line training)課程的花費,將超過 60 億美元,且每年以 95%速度成長。 (Abernathy, 1999) 。由此觀之,美國企業網路化訓練(Web-Based Training on Enterprises,WBT )正在蓬勃發展中;而日本在經濟長期低迷下,E-learning 也已成為日本企業訓練技術與企管等人才最佳選擇。反觀國內企業在兩岸三地發展時,對於跨文化的員工訓練,亦無法一次召集上萬名員工聚集受訓,唯有透過 E-learning 才可解決此一問題,

4、同時可降低成本、節省時間。根據經濟部技術處委託資策會電子商務應用推廣中心 FIND 進行的 台灣網際網路戶數調查統計 ,經彙整後分析資料顯示,截至 2001 年 6月底為止,網際網路使用人口已達 721 萬人,網際網路普及率為 32(潘明君等,2001) 。其市場情報中心的預估也顯示,台灣線上學習市場的規模在今年約可達到新台幣三億八千萬元,明年可倍數成長至八億九千萬元。而隨著個人學習習慣改變以及學習介面的成熟,三年後台灣整個線上市場規模將可突破三十億元規模(蔡素蓉,2001) 。2 5W1H 法分析欲分析網路化教育訓練與傳統集中式教育訓練之差異,首先將特徵問題點抽出,可運用腦力激盪(brain

5、 storming) (現場與管理,2000) 、KJ 法(黃惇勝,1995)等等方法,但不論採用何種方式,皆須有理論根據,本文擬提出 5W1H 法進行該議題之分析。此法乃利用字或圖加以清楚敘述問題或是發現事實,以找到收集資料的方向,或得到某一挑戰的各種訊息。依照這種準則進行思考,不會發生遺漏錯失外,且能在較系統、全面化不同角度下進行廣泛地思考,如此既能做到全面(macro)且正確地分析,也161能逐一檢核是否有掛漏掉重要的地方(永井正武,1989,1996) 。2.1 抽出問題點首先分析 What:1)學員人數:在教室內的教育訓練(以下用“傳統式”表示) ,有上課人數限制,不足額時因基於成本

6、考量無法開課;人數亦無法超過教室可容納量、教師負荷量等限定;但網路化教育訓練(以下用“WBT ”表示)則無此限制。 2)上課地點:傳統式上課地點大多須選在固定、較大型訓練場所(如總公司集訓或特定訓練中心) ,離工作現場遠須請假上課;而 WBT 則無此限定,可於工作現場直接上網學習,不需浪費路途奔波。3)檢定應考對策:職業訓練中,以能獲取“技術檢定合格證書”是追求進步的世界潮流一致共同努力方向,但員工應如何利用極少卻珍貴的職餘閒暇,來進修專門知能以提高生產力,早已是企業及員工共同的願望。在傳統式訓練大多採用集中方式下,是以教授講義內容及工廠實習等方式進行;而 WBT 則利用網路化教材來提供應考對

7、策。 Where:4)對實習的理解:傳統式提供實習機會及場所,較易使學員理解實際狀況;而 WBT 則無法提供實習機會,故較不易理解實務。 5)等級和水準的配合:傳統式課程及教材內容等級可實施如能力分班,教師更可針對班級個別學員的需求及程度施教;而 WBT 因目前網路化教材內容( content)缺乏,分級課程較少,故無法使學員充分理解教材。6)教材內容:傳統式因書面教材較豐且容易製作,目前較為充實;而 WBT 則因網路化教材較少,故有不足情況。When:7)立即回答:傳統式教師可隨時且立即回答學員疑惑,而 WBT 則呈現事先製作的課程,對學員問題有時雖可透過 E-mail 等方式解答,但欠時效

8、性。8)學習歷程資料庫化:傳統式受訓之學員書面資料須再以人工輸入電腦建檔,但 WBT 則可直接經由線上報名而轉入資料庫中建立檔案,這其中亦包含學員上課報名那些班別(等級) 、有關其學習能力相關訊息、已具備的學力測驗通過紀錄等等資訊。Who:9 )師生及同儕間討論:傳統式可進行師生或同儕間的討論和經驗分享,而 WBT 則較難做到這點。10)講師:傳統式訓練每班須在上課時備有至少一名講師在現場授課,而 WBT 則可事先錄製講師上課情形,放在網路上播放,故上課時不必有講師在現場亦可進行訓練。How:11)受訓理解度:傳統式的講師在現場上課,可以直接回答學員的問題,觀察學員的理解及反應程度,能夠立即調

9、整上課方式及內容程度;而 WBT 則無法做到此點。 Why:12)上課時間表(schedule)變更彈性:傳統式課程表一旦確定要變更不易,經常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複雜(如牽涉到教室、講師等調配) ;而 WBT 則較具彈性。13)開課日期:傳統式日程固定,而 WBT 則較具彈性。 14)人員集中:傳統式受訓地點雖離工作現場遠,但可將人員集中受訓,而 WBT 則無法做到此點。茲將上述 5W1H 整理結果如表一所示,於最末欄列出差異特徵點 (如學員人數、上課地點、檢定應考對策等等) ,總計共 14 項差異特徵要素:表 1以 5W1H 法分析現行網路化訓練及傳統訓練兩者之間的差異現行的網路化教育訓練 傳

10、統的集中式教育訓練 差異特徵點無限定 必須固定之限制 學員人數可在工作現場實行(節省路程) 集中式教育(固定場所) 上課地點What充實 不足 檢定應考對策無法實習 可以實習 能否提供實習以獲致理解難配合 可由藉分班分級方式以求配合 課程等級和學員水準配合Where不足 充實 教材內容不能 可以 能否立即回答學員問題When容易 較困難 學習歷程可資料庫化程度無法討論 可以討論 師生及同儕間討論Who不需要 必要(有講師不足的現象) 講師How 內容不易使學員理解 隨時可再補充說明,較易於理解 受訓理解度能彈性因應 無法因應 日程表變更可在任何時點開課 日程表已固定開課日 開課日程Why無法在

11、職場內集合受訓 可,但從職場到受訓點遠 可否做職場集訓2.2 對問題的強弱度做分析 接著再針對所抽出之現狀問題項目群做強弱度順序排列之。例如差異特徵為學員人數 ,現行WBT 是最強優勢,故其強弱代表符號為 ;而在上課地點 之比較上,現行 WBT 之優勢為普通,162所以其強弱符號為 。在此,茲將十四項 WBT 優劣勢分析綜整臚列表二:表 2WBT 強弱分析表差異特徵點 現行 Web 教育訓練 強弱 傳統教育訓練1 學員人數 無固定學員數 有固定學員數2 開課日程 可在任何時點開課 開課日程已固定3 講師 不需要 必需(尚不足)4 上課地點 可以在工作現場實行 集中教育(固定場所)5 檢定應考對

12、策 充實 不足6 上課時間表 能彈性因應時間表的變更 無法因應時間表的變更7 學習歷程資料庫化 容易 困難8 教材充實與否 不足 充實9 訓練理解度 不易理解 可隨時說明,使理解更容易10 師生及同儕間討論 無法討論 可以討論11 訓練環境 分散,無法一起集合受訓者 集中,但從職場離受訓地點遠12 等級和水準配合度 不配合 較配合13 回答學員問題 不能立即 可以立即14 藉由實習以理解內容 不能實習 可以實習3 階層分析(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前面 5W1H 法找出 14 項強弱勢比較差異點後,接著要利用詮釋結構模式( 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 簡稱ISM)來分

13、析這 14 項要素項目,彼此間兩兩相互比較是否有因果關係存在,然後再運用 ISM 數學運算方式,以求得 ISM 層級結構分析圖(永井正武,2001) 。3.1 要素因果關係表首先將 14 個項目兩兩相互比較是否存有因果關連性,若有的畫 ,無則以空白表示,做成一矩陣。例如學員人數 (編號 1 者)和其他(除本身以外)13 個項目比對和它有因果關係者,結果得到有彈性的日程表 (編號 6 者)和它有因果關係,所以畫記 ,其他無者空白示之。全部比較結果如表 3 示之。表 3WBT 要素因果關係表編號結果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1 學員人數不拘 2 開課日期

14、彈性 3 不需講師 4 上課地點不限 5 檢定應考對策 6 課程表有彈性7 學習歷程可資料庫化 8 教材不足 9 受訓不易理解度 10 師生同儕間無法討論 11 無法集中學員共同訓練 12 課程等級和學員水準不符13 無法立即回答問題 16314 無法實習 3.2 要素因果關係表轉化為相鄰矩陣(adjacent matrix)將上述之要素因果關係分析表轉化為數學表現型式即具有二值矩陣(binary matrix)性質的相鄰矩陣,以符號 A 表示之:A S ij , ( i 1,2,.,n; j1,2,. ,n)0100100100010相鄰矩陣轉為可達矩陣(reachable matrix)在

15、此乃運用圖形理論(Warfield, J. N., 1974) ,將上面的相鄰矩陣 A 加上單位矩陣 I,變為“含有自己的因果關係矩陣” ,以 B 示之,然後再以布林代數運算法將 B 轉化為“可達矩陣” ,以 T 表示之。【可達矩陣之計算】BBBn -1Bn可達矩陣:T = Bn運算如下:B A + I + 0101010 100010 1000101運算得至 B5 BB T (可達矩陣) 1010010100si sj0Rsi R sj1Where ,and si sj siRsj 0, if si sj1643.3 可達矩陣再轉化為階層矩陣(hierarchical matrix)(1)定義si 為要素項目的號碼, si1,2,.n。R(si)為可達集合:橫的各項目其和縱向項目交集值為 1 者抽出。Q(si)為先行集合:縱的各項目其和橫向項目交集值為 1 者抽出。R(si)Q(si)為上述兩集合之交集集合。(2)分析可達矩陣和階層的作法,包含可達集合及先行集合關係之階層分析,結果列於表 4。表 4可達集合與先行集合的關係si R(si) Q(si) R(si)Q(si)階層 1T1234578910111213141 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