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317188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郑培军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各级政府始终把解决粮食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并作出了不懈努力。从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民都在致力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在改革开放以后,粮食生产取得了较快发展,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长。但由于耕地资源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旱涝保收面积少,粮食生产出现徘徊不前,粮食生产能力受到限制。因此通过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研究,找出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各种因素,并加以解决,改善现有的粮食生产条件,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一、粮食生产能力的现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其间粮食总产量跨越五大台阶

2、,由 1978 年的 33.3 万吨上升到1983 年的 40 万吨,1986 年达到 50 万吨,1993 年超过 60 万吨,1995 年达到 70 万吨。到 1996 年超过 80 万吨,同年粮食单产突破 300 公斤大关,达到 323 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但是粮食生产并不稳定,其间发生很大波动,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从粮食总产量增长速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粮食生产能力分为快速发展、徘徊不前、稳步提高几个阶段。(一) 粮食生产快速发展阶段(19781987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到户,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投入不断加大,农业先进科学技术

3、推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完善,粮食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长。从 1978 年的 33.3 万吨,到 1987 年增加到 58.6 万吨,增长 76%,年平均递增 5.8%,其间粮食生产也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有减产年份,如 1979 年、1982 年、1985 年,其减产原因都是自然灾害造成的。(二) 粮食生产徘徊不前阶段(19881994 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调整和完善,粮食生产能力解脱了多年的约束得以释放,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由于一些新的因素出现,自然灾害频繁,原有的一些政策性措施对粮食增长的刺激作用也相对减弱,粮食生产能力也受到限制,粮食产

4、量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从 1987 年到1994 年,粮食产量出现负增长,1994 年粮食总产量虽然达到 58.4 万吨,但比 1987 年减少 0.3%,其间 1988 年、1991 年、1994 年都是受灾年份,尤其是 1991 年午、秋两季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影响,减产幅度达 65%,午季由于连续阴雨,导致小麦生芽霉变,使小麦损失惨重,当年夏粮总产量仅有 4.4 万吨,与 1990 年相比减产 84.8%,而秋季又受到干旱的影响,使秋粮减产达 40.5%, 1991 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最低的一年。1992 年恢复了粮食生产,到 1993 年达到有史以来最好水平,全县粮食总产量

5、突破 60 万吨,比 1987 年增加 3.6%,比 1978 年增加 82.3%,到 1994 年又因灾减产,粮食总产量又降到 58.4 万吨,比 1993 年减少 3.8%。(三) 粮食生产稳步提高阶段(19952002 年)。粮食生产出现徘徊不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国家制定了一些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各级政府也重视了粮食生产,粮食生产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实现了稳步增长。到 1996 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 80 万吨大关,平均单产达到 323 公斤。从 1995 年到 1997 年三年全县总产量都在 70 万吨以上,1998 年因灾粮食损失 20 万吨, 表一

6、:1985 年2002 年粮食生产情况 单位:吨、%年度 粮食总产量 夏粮产量 秋粮产量 绝对数 增长幅度 绝对数 增长幅度 绝对数 增长幅度1985 42 27.5 14.5 1986 53.8 28.1 35.6 29.5 18.2 25.54987 58.6 8.9 35.7 0.2 22.9 25.81988 47.3 -19.3 31.2 -12.6 16.1 -29.71989 49.6 4.9 28.8 -7.7 20.2 25.51990 52.8 6.5 29.1 1 23.6 16.81991 18.5 -65 4.4 -84.9 14.1 -40.31992 43.9 1

7、91.4 28.7 552.2 15.1 7.11993 60.7 38.3 33.4 16.4 27.3 80.81994 58.4 -3.8 37.1 11.1 21.3 -221995 70.8 21.2 43.6 17.5 27.2 27.71996 80.1 13.1 45.7 4.8 34.3 26.11997 69.9 -12.7 46.5 1.8 23.4 -31.81998 49.7 -28.9 27.1 -41.7 22.6 -3.41999 74.9 50.7 47.6 75.6 27.3 20.82000 56.8 -24.2 31.3 -34.2 25.4 -7200

8、1 61.3 7.9 45.6 45.7 15.6 -38.62002 59.7 -2.6 36.7 -19.5 23.1 48.1 图一:1987 年2002 年粮食生产情况变化到 1999 年粮食总产量又恢复到 75 万吨,2000 年到 2002 年三年中,全县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 60 万吨左右。从这一阶段看,粮食生产能力已得到发挥,最高年份已达到 80 万吨。二、 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分析(一)耕地面积减少是影响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刚性因素。耕地面积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单产再高,没有一定量的播种面积,总产量是上不去的。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县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

9、,特别是前几年各类开发区的兴建,工业建设和城市道路及城乡居民建房用地,再加上各种公共设施的扩建,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截止到 2002 年底。我县耕地面积为 172.1 万亩,比 1988 年减少 5.1 万亩,下降 2.9%,年平均减少 0.4 万亩。2002 年底人均耕地面积仅有 0.97 亩,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从而影响了粮食播种面积。但是由于近几年复种指数提高,才保证了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稳定,虽然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减少,2002 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22.7 万亩,比 1993 年减少 29.2 万亩,减少 11.6%,因粮食作物面积下降,每年粮食总产量减少将

10、近 7 万吨。表二:1988 年2002 年耕地情况表单位:亩、%年度 耕地面积绝对数 增减幅度1988 177.2 01989 176.8 -0.21990 176.4 -0.21991 176.1 -0.21992 175.1 -0.61993 174.6 -0.31994 175.2 -0.31995 174.7 -0.31996 174.6 0.11997 173.7 -0.51998 173.4 -0.21999 173.4 02000 173.4 02001 172.2 -0.72002 172.1 -0.1图二:1988 年2002 年耕地变化情况(二)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生产能力

11、提高的限制因素。自然灾害在我县发生较为频繁,我县粮食生产有“夏易涝,秋易旱”的气候条件。涝灾发生较为严重,如 1991 年午季由于收获期间连续阴雨,导致小麦生芽霉变,使全县小麦损失达 25 万吨,涝灾使粮食损失较为惨重。旱灾发生较为频繁,旱灾也是我县最大的自然灾害,一年四季都会发生的最常见的气候条件,又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潜在危害最大的灾种。据最近 20 年粮食生产资料统计分析,20 年中 7 次大的自然灾害,旱灾发生 6 次,占 85.7%。我县涝灾重于旱灾,旱灾频次高于涝灾,而且多发生在秋季。如 1984 年秋季因旱灾粮食产量减产 29.1%,1988 年秋季因旱灾粮食产量减产 29.

12、6%,1991 年秋季又出现了特大旱灾,使秋粮减产 40.1%,1994年秋季又因干旱使粮食减产 22.2%,1997 年秋季又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干旱天气,使秋粮产量减产 48.6%,2001 年秋季又遭到干旱袭击,使秋粮减产 38.4%。据统计因灾粮食减产平均每年达 5 万吨,因此自然灾害已成为限制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三)农业投入少,导致粮食生产能力后劲不足。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粮食要增产,必须加大投入。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从近几年农业投入来看,农业投入虽然在增加,但还没有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再加大投入量。从化肥投入情况看,化肥施用量在增加,氮肥、磷肥施用量在减少,

13、而钾肥、复合肥施用量在增加,1989 年化肥施用量为 3.1 万吨(折纯,下同),到 2002 年化肥施用量为 5.8 万吨,增加 87.5%,氮肥和磷肥分别下降 1.2%、34.5%,钾肥和复合肥分别增加 10.4 倍、4.4 倍。由于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耕地的土质也在逐年恶化,使得化肥对粮食生产的增产效果变得越来越平缓,农用塑料薄膜和农药使用量近几年来也在逐年加大,农用塑料薄膜增加 48%,农药使用量增加152.5%,农用塑料薄膜对粮食增产效果不明显,主要用在经济作物生产。从农民个人投资情况看,对粮食投资还是比较少的,而对经济作物投资较大,偏种于高产出高效益的作物,如西瓜、生姜、大葱、药材

14、等。对粮食生产投资少,粮食生产的后劲不足,粮食生产能力减弱。表三:19932002 年化肥施用情况单位:吨、%年度 化肥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绝对数 增长幅度 绝对数 增长幅度 绝对数 增长幅度 绝对数 增长幅度 绝对数 增长幅度1993 3.89 2.02 0.61 0.97 0.97 1994 4.42 16.6 2.21 3.3 0.64 4.9 1.32 36.1 1.32 36.11995 4.13 -6.6 2.14 -3 0.63 -1.6 1.15 -13 1.15 -131996 4.66 12.8 2.32 8.4 0.64 1.6 1.1 -4.3 1.1 -4.31

15、997 4.82 3.4 2.39 3 0.56 -13 1.59 44.5 1.59 44.51998 4.99 3.5 2.15 -10 0.54 -3.6 1.68 5.7 1.68 5.71999 5.51 10.4 2.36 9.8 0.53 -1.9 2.02 20.2 2.02 20.22000 4.67 -15 1.77 -25 0.47 -11 1.88 -6.9 1.88 -6.92001 5.45 14.6 1.89 6.8 0.5 6.4 2.34 24.5 2.34 24.52002 5.78 8 1.89 0 0.37 -26 2.88 23.1 2.88 23.1

16、图三:19932002 年化肥变化情况(四)科学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大小。科学技术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如优良品种的推广,使粮食产量成倍增加,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不仅使产量提高,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从目前情况看,良种普及率除玉米达到100%外,其它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还达不到 90%,有将近 10%的粮食作物没有良种化,从而减少了良种对粮食的增产效应。从化肥施用情况看,化肥施用量偏多,而有机肥施用量偏少。虽然化肥施用量在增加,但对不同作物、不同时期施肥效果不同,目前农民施肥仍是一次性施足底肥,追肥和叶面施肥很少,这样既浪费了化肥的肥效,也使化肥施用不合理。而有机肥施用量更少,从而减少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降低了粮食生产能力。从病虫害防治方面看,病虫害测报设备少,条件差,手段落后,许多测报工作不能正常进行,防治措施不得力,有条件防治,没条件不防治,有的防治时期不对,有的购买了假药,即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资金,还影响了粮食产量。(五)农田水利设施滞后,抗自然灾害能力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