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309592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人人既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又是文学描写的主体。古往今来,社会各界对人和人体部件起了许许多多的名称,汇集起来,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彩。 人是能用语言思维的高级动物,所以佛教中称人为“含识。 ”南史梁帝纪上高祖武帝:“于是祈告天地宗庙,以去杀之理,欲被之含识。 ”“被”意为“遍布” ,即将戒杀生的道理让世人皆知。孟子公孙丑上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这里的“生民” ,也指人。生民也可指人民。如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逵负荆第一折:“杏黄旗上七个字,替天行道救生民。 ”据古人分析,人的一个特征是方形的脚,圆形的头,因而称人为“方趾圆颅” 、 “方足圆颅” 、 “圆顶方趾”或简称“方趾”

2、、 “方足”与“圆首” 。 南史陈纪上高祖作“方趾圆颅” 。 陈书高祖纪上中把“方趾圆颅”写作“方足圆颅” ,可见二者相同。有时也单用“圆颅”或“方趾” 。如乐府诗集燕射歌辞北齐元会大飨歌:“悠悠亘六合,圆首莫不臣。 ”晋书怀帝愍帝纪赞:“圆顶尽仆,方趾咸僵。 ”鲁迅三闲集文学的阶级性:“人同样的是圆项方趾:要吃饭,要睡觉。 ”人还被称作“戴发含齿” 、 “戴发含牙”或“戴眉含齿” 。贯休续姚梁公座右铭:“丁宁丁宁,戴发含齿。 ”丁宁,古意为言语恳切地嘱咐。清代洪升长生殿骂贼:“雷海清啊!若不把一肩担,可不枉了戴发含牙人是俺。但得纲常无缺,须眉无愧,便九死也心甘。”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夫熟

3、知我兄弟之戴眉含齿,抱余疚于泉台也。 ”还有几个人类的代称,与人的代称十分近似,如“含齿” 。其意思是口中含有齿,大概来自列子黄帝 ,原文是:“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 ”原文讲的较多,特别提及“手足之异” ,是很有见地的。单提一个“含齿”就与“含灵” 、 “含识”不可同日而语了。其内涵太大,很不确切,但古时已经用了,我们知其含义即可,如宋书顾琛传:“刘诞猖撅,遂构衅逆,凡在含齿,莫不骇惋。 ”“含齿”也称作“含齿戴发” , 魏书韩子熙传:“含齿戴发,莫不悲惋。 ”(二)体人的身体,别称甚多。单称叫“身” 、 “体” “、躯” 、 “躬” ,也叫“中” 。如受礼记檀弓

4、下:“文子(人名)其中退然(衰退的样子),如不胜衣。 ”“躬”的本意即指身体。如韩愈太原王公神道碑铭:“祛蔽于目,释负于躬。 ”由以上身、体、躯、躬四个字组成许多双音词,成为身体的别称。如“身子” 、 “身板” 、 “身躯” 、 “身干” 、 “身架” 、 “身骨” 、 “身段” 、“身肌” 、 “身胚” 、 “身器” 、 “身田” 、 “身奇” 、 “躯体” 、 “躯干” 、“躯身” 、 “躯躬” 、 “躯壳” 、 “躯腔” 、 “躯骸” 、 “形躯” 、 “体子” 、“体干” 、 “体躯” 、 ”体性” 、 “体骸” 、 “肉体” 、 “要躬” 、 “躬体” 、“肢体” 、 “形体” 、

5、“形骸” ,等等。现对一些别称加以说明。身段常指戏曲演员表演的各种舞蹈化动作,但也指身体。如宋代词人柳水木兰花词:“星眸顾盼精神峭,罗袖迎风身段小。 ”身胚也作身坯。如陆文夫所写二遇周泰:“见师傅还是老样子,腰板挺直,身坯高大,腮帮上满是青青的胡碴子。 ”身奇也指身体,汤显祖的戏曲紫铰记晓窗圆梦道:“别后无书知不美,没来由折了身奇,陪了家计,博得那一声将息。 ”身田、身器都是佛教语,佛家以为身体能生善作恶,如田地之可产良莠,所以用田比喻身体。佛家还以为身体是接受诸法之器,所以称为身器。明代汤显祖的诗中有“忽忽十年外,尘集老身器”之句。 “要躬”的要即古代腰字,要躬即身体。躯壳、躯腔、躯骸、体骸

6、都指身体,但多用在与精神相对而言时。如清代李渔蜃中楼传书:“如今躯壳虽在径河,精灵实归柳氏。 ”宋人韩维答贺中道灯夕见诒诗:“独持高篇姿哦咏,顿党精锐还躯腔。 ”鲁迅先生致萧军萧红的信中说:“我的体子并不算坏。 ”这个“体子”即指身体。唐代陆龟蒙甫里先生传中说:“或寒暑得中,体性无事。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说:“形体虽死,精神犹存, ”这“体性”与“形体”都指身体。另外,身体还称为“七尺” 、 “玉都” 、 “臭皮囊” 、 “秽囊” 、 “谷漏子” 、“玉庐” 、 “尸宅” 。 古代尺短,人身高约合时七尺,所以用“七尺”或“七尺躯”指人身体。南朝梁人沈约齐太尉王俭碑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

7、尺以奉君。 ” 玉都、玉庐是道家的称呼。玉都原指京邑,因说身体是精神聚集的地方,就像都邑一样,故有此称。对玉庐的解释不一致,梁丘子说:“玉庐,鼻庐也。 ”指鼻腔。而元代李治说:“玉庐,一身也。 ”指人的身体。佛家说人体如装谷物之漏斗,故称谷漏子。又说人体内有许多不洁的东西,如屎、尿、痰、泪等物,所以称人体为“臭皮囊” 、 “臭皮袋”或“秽囊” 。如红楼梦第八回:“女娟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本来真面目,幻来新就臭皮囊。 ”尸宅也指躯壳、肉体。如南朝梁陶弘景周氏买通记卷二:“我尝学道于嵩南八十余年,蒙得神芝服之而化。虽得神涉仙阶而尸宅无寄,今犹在篙南石室中。 ” 在谈到别人身体时,应使用

8、敬称,如“五体” 、 玉躬” 、 “体素” 。如陶潜答庞参军诗云:“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再如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写前召曹洪等议事,曹洪说:“大王善保玉体,不日定当霍然。 ”玉躬同玉体。如楚辞王逸(九思遭厄):“悼屈子今遭厄,沈玉躯今湘汩。 ”“玉柔”是对女子身体的美称。后蜀欧阳炯皖溪沙词:“落絮残莺半日天,玉柔花醉只思眠。 ”(三)头头,又称“元” 、 “首” ,还叫“头颅” 、 “头首” 、 “元首” 、 “头脑” 、“头颡”(颡 sng 音嗓,通常指额也指头)、 “脑袋” 、 “脑瓜” 、 “脑瓜子” 、 “脑袋瓜子” 、 “脑瓜仁” 、 “脑瓢” 、 “脑袋瓢” 、 “脑壳” 、 “

9、脑颏” ,还称“首级” 。首级不是普通的头,是古时斩下的人头。因秦代以杀敌多少论功晋级,后就称砍下的人头为首级。元即头。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免胄人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元首的本意也是头,后指君主或国家最高领导人,是由本意引申的。“泥丸宫”是道教的说法。道教以人体为小天地,各部分都赋以神名,而称脑神为精根,字泥九。脑神所居之处即为泥丸宫,后来就成为人头的泛称。宋代李纲诗中有“年逾七十两颊红,真气上溯泥丸宫”的句子。近来一些书籍中称女子的头为“螓首” 。螓(qn 音秦)是蝉的一种,方头广额,古时以螓首喻指女子方广的额,形容女子的美貌。 诗“卫风硕人:“螟首蛾眉,巧笑情兮,美

10、目盼兮。 ”毛传:“螓首,颡广面方。 ”郑玄解释说:“此章说庄姜容貌之美。 ”看来用螓首称美女的头,是今人又把其含义延伸了。(四)面头上最显眼处在于面,人的美丑,主要表现在脸上。脸的别称很多,如“面子” 、 “面目” 、 “面门” 、 “面盘” 、 “面盘子” 、 “面般” 、 “面弹” 、“面庞” 、 “面颜” 、 “面部” 、 “面孔” 、 “脸孔” 、 “脸蛋” 、 “脸膛” 、“脸部” 、 “脸盘” 、 “脸脑” 、 “脸庞” 、 “脸模子”等等。这些别称,大多常见,只对少数略作说明。面弹即面孔、脸蛋,如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描写人物形象时说:“(小姐)五短身材,黑参参面弹;两弯眉叶,黄乾

11、乾云鬟。 ”面般即俗说的面盘子,是方言,侧重于脸的四周轮廓。脸脑即脸,脑是助词,无实义。如元代高文秀所作杂剧黑旋风第一折:“呸,脸脑儿恰似个贼。 ”脸模子即脸蛋。如周立波所写张满贞:“看你这个人,把话扯到哪里去了?工作组长反问一句,秀气的脸模子一下子红了。在相学上则称面部为“大宅” 。因为面为耳目口鼻之所居,故称为宅。比如汉代枚乘七发:“阳气见于眉宇之间,侵淫而上,几满大宅。 ”道家称面为“尺宅”和“赤宅” 。谓面约一尺见方。陆游学道诗:“精神生赤宅,虚白集中局。 ”赤宅与尺宅音同字异,其意相同。(五)耳耳通常称耳朵,也叫“耳管” 。如茅盾风景谈:“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 ” 方

12、言中,有称耳朵为“耳丫子”的。如周立波的暴风骡雨第一部:“火狐皮帽的耳扇往两边翘起,露出半截耳丫子。 ” 中医喻称耳朵为窗笼。清代俞正燮癸巳类稿持素脉:“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 ” 黄庭内景经至道:“耳神空闲字幽田。 ”所以道家用“幽田”代称耳朵。如宋代范成大复作耳呜诗:“至音岂寂透希夷,珍重幽田为发挥。 ”希夷,空虚寂静,不能感知。(六)眉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眉毛是面部的重要表征。 面部为“大宅” ,那么屋檐自然是眉毛。眉毛在五官中之最上部,就像屋檐一样遮盖着下面,故有“眉宇”之称。宇,即屋檐。眉宇也称芝宇。事见新唐书元德秀传:“房琯(唐时大臣)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

13、(德秀字)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 ”于是后世用芝宇美称别人眉宇。但眉宇、芝宇多用指容颜,如说与好友久末谋面,就说“久违芝宇。 ”道教称眉毛为“华盖” 。 黄庭内景经天中:“眉号华盖覆明珠。”记得鲁迅在华盖集里说,和尚交了“华盖运”可以成佛作祖,是好兆头。而我们凡人交上华盖运就 “华盖覆明珠” ,被罩住了,不吉利。中医称眉毛为“少阳毛”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须发:“眉乃少阳之毛,少阳属肝木,木多旁枝,故侧生。 ”自古以来,人都注重仪表,女人更爱化妆,她们化妆时,首先在眉毛上做文章,但那时没有今天的眉笔,而是使用“铅黛” 、 “黛螺”或“蛾绿” 。这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于是“黛” 、 “黛螺”

14、、 “蛾绿”这些画眉的颜料就成为女子眉毛的代称。如南朗梁元帝代旧姬有怨诗:“怨黛舒还敛,啼红拭复垂。 ”南唐李煜长相思词:“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同时,用黛等画成的眉毛又称“黛眉” 、 “眉黛” 、 “黛黑” 、 “黛蛾” 、“青蛾” 、 “绿蛾” 、 “蛾翠” 、 “眉痕” 、 “翠眉” 、 “翠黛”等等,这些统统成为女性眉毛的代称,古人诗文中常用。如五代人和凝柳枝词:“瑟瑟罗裙金缕腰,黛眉偎破未重描。 ”(金缕,指柳条。)唐代李商隐代赠诗:“总把青山扫眉黛,不知共得几多愁。 ”金代元好问赠莺诗:“宫额画眉阔,黛黑抹金镂。 ”(宫额指妇女前额)宋代秦观减字木兰花词:“黛蛾长敛,任是

15、东风吹不展。 ”江淹丽色赋:“信东方之佳人,既翠眉而瑶质。 ”宋秦观南乡子词:“往事乙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 ”“蛾眉”一作“娥眉” ,原指蚕蛾弯曲细长的触须,后来就用来比作美女长而美丽的眉毛。屈原离骚的名句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意为楚怀王左右的近臣嫉妒我的丰姿,造出谣言说我淫荡。据此,郭沫若在历史剧屈原中认定罪魁是南后郑袖,是她用“淫乱宫庭”的罪名诬陷了屈原。三十年代有人造谣说鲁迅患了脑炎,将不久于人世,鲁迅作诗回敬曰:“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 ”我这丑陋的“横眉”怎么能压过你们“蛾眉”的冶容即美丽呢?不料你们仍不满足,还要诬陷造谣!“双蛾”即女子的双眉,也借

16、指美女,李白春日行中有“三千双蛾献歌笑”的诗句。由于春天山岭黛青如画,所以还以“春山”喻称女子姣好的眉毛,如西厢记第四本:“俺小姐这些时,春山低翠,秋水凝眸。 ”也称妇女的眉毛为“远山” 、 “远山色” 、 “远山眉” 、 “远山黛” 。如天雨花第十九回:“瓜子面儿多俊俏,秋波如画口如樱。两道远山分八字,楚楚身材弱不胜。 ”汉代伶玄赵飞燕外传:“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 ”眉毛的代称,除突出其颜色之外,还突出其形状。如称弯曲的眉为“眉弯” 、 “眉月” 。如唐褚亮咏花烛 “靥星临夜烛,眉月隐轻纱。”清代龚自珍太常行词:“似他身世,似他心性,无限到眉弯。”柳叶细长,故称女子细长而秀丽的眉毛为“柳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