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赏析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307791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舌尖上的中国》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舌尖上的中国》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舌尖上的中国》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舌尖上的中国》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舌尖上的中国》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舌尖上的中国》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舌尖上的中国》赏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舌尖上的中国赏析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记录片,主要记录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通过一系列元素让观众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的特有气质;最终达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的意义。2012 年 5 月 14 日开始, 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10:30魅力记录栏目中陆续播出。播出后, 舌尖上的中国在互联网上被高度关注,受到网民广泛热议和好评。不仅引发了一场全民美食热潮,带动了食品相关产业链生意红火,还产生了一种新兴的网络语体“舌尖体” , 舌尖上的河南 、 舌尖上的南阳等模仿

2、文章层出不穷。记录片的轰动在给人们美食文化享受的同时,也产生了社会影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节目共 7 集,摄制组耗时 13 个月,踏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从繁华的大都市到闭塞的小山村,从森林深处到大海岸边,摄制组拍下了无数盘美味佳肴,更记下了无数个感人肺腑的关于美食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创下了很多中国记录片之最,收视率最高,影响最深远,关注度最高等。记录片的成功是由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而其中温润饱满扎实有力的解说词功不可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部分解说词,来体会一下舌尖上的中国带给我们的美食诱惑。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

3、,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 24 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松茸产地的凌晨 3 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 30 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

4、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 5000 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

5、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 20 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

6、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 9 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 7 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

7、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老黄的全名叫黄国盛,认识他的人都叫他老黄,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

8、主食。糜子,又叫黍,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8000多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黍。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中国,从南到北,广袤的国土,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丁村,这个中原最古老的村落,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附近曾经出土过中国最古老的石磨,证实了这一点。擀面,是中原女孩子在成为女人的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按照中国人的风俗礼仪,过生日贺寿是一定要吃面条的,中国人称为长寿面。为什么中国人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

9、国人贺寿的象征?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面条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喜欢的主食。兰州人都说:自己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拉面开始的,这个有着一千多家拉面馆的城市,每天要消耗一百万碗拉面,是兰州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主食王者。一碗面从拉制到煮熟上桌,看似不到两分钟时间,但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门道。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曹石,计算机系硕士毕业后,利用业余时间和朋友组了一个用西安方言演唱的说唱乐队。身兼大学教师、乐队的主唱作词、多种角色的他,在这首最广为流传,描写三秦大地平民美食的说唱里,一连串列举了陕西几十种诱人的美食,在曹石的歌里,被冠以经典传统的是牛羊肉泡馍。泡馍是最土生土长的西安主食,吃泡馍最讲

10、究的是掰馍,对西安人来说,这不但是个进食的过程,还是个享受的过程,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再配以熬煮了十几个小时的老汤,一碗看似豪爽简单的羊肉泡馍,其实内在精致复杂。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这是因为一千年前形成的两大农业布局,一个是黄河流域以黍和麦为主的旱作农业,而另一个则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南米北面”主食格局。地处太湖流域的嘉兴,正处于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区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嘉兴以天下粮仓而著称。然而,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在

11、现代化流水线上,粽子这个古老的食物,呈现出与传统方式不一样的生命力。刘光荣,这个从四川来嘉兴打工的裹粽技师,从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4点,要完成超过3000只粽子。平均每分钟裹7个粽子,每一个粽子,用的时间不到十秒钟,而份量的准确率是百分之百。 在这样的车间里,每一个工作日,就会有大约100万只粽子被生产出来。每年晚稻成熟,就到了宁波人打年糕的时候。孩子们约好都从宁波回到村里来看望阿公阿婆,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这样围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难得的两三次。在这个颇为丰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年糕。做年糕是宁波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几十斤至上百斤年糕,泡在

12、冬水里储藏,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宁波水磨年糕用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制作,经过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的过程,分子进行重新组合,口感也得以改善。搡捣后的米粉团,在铺板上使劲揉压,再揉搓成长条,一条最普通的脚板年糕就成型了。五岁的宁宁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等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2012年春节,白波跟全家人一起在北京过年。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的白波,常年在各地摄制组工作,一年中,也只有在过年这样难得的日子里,儿女们能回到父亲身边。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

13、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 ,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如此成功,我认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用敬畏的态度和敬畏的语言在抒写美食凡是看完整部记录片,相信每一位观众都会深深感受到整部片子中所蕴含的敬畏。笔者以为,这样的态度应该

14、是编导们在做该记录片的最初就定下了基调,面对养育中华民族儿女的各色美食,怀着敬畏感恩的态度去采访、拍摄、写作。观众随便翻看其中章节,就能感受一二。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在讲到松茸是野生菌中的贵族这个章节时,最后一段作者写道:“大雨是自然给的礼物,在付出相同的时候,好的运气带给单珍卓玛更多的收获。松茸出土后,单珍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不会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在邓诺火腿部分藏匿深山的礼物章节中,作者写道:“手工制盐的过程繁复,这让老黄对每一粒盐都珍惜有加。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像诺邓人老黄一样体会到食盐的珍贵,交通和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盐论文联

15、盟 WWW.LWLM.COM 整理成为成本极低的商品,但我们仍然认为,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特殊礼物。 ”仔细琢磨,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初衷,这样的态度才使得本片取得轰动效果,在观众中产生最大的共鸣。这是作品成功的基石。二、不是孤立的在说美食,而是把吃还原到家庭、传统等方面这恐怕是本片与其他美食记录片最大的区别之一。在说到每一种美食甚至食材的时候,从来都不是在孤立的说。几乎每个美食故事的背后都有家庭细胞或者历史传承在支撑着这些美食,这样的写法也使美食更加美味可口更加让人眷恋。这个特点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最为明显。在年糕与饺子之团圆与记忆的味道中,作者写道:“短暂的家庭聚会之后,孩子们带着

16、阿公阿婆亲手做的年糕回到城市。等宁宁长大,她可能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也许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对于白波和他的家人来说,这一刻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其实在这样一个晚上,吃的是什么并不重要,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更重要了,这是他们全部的希望。 ”三、节奏感强,跳跃性的表达结构其实就是诗的语言,很多章节始终维持形散神不散的韵味在第一集中在冰下查干湖的渔获章节中,节目首先写到北京的餐厅,接着就来到了数千公里之外的吉林查干湖,然后又辗转至广西京族三岛、海南三亚。围绕着中国长达 1.8 万公里的海岸线,围绕着中华儿女各民族捕鱼、做鱼的各种习惯,即使拍摄场景转换较大,故事人物一直在变,但始终一直都紧扣主题。其实,整个记录片中,这样的跳跃、转换有很多,一会在贵州山村,一会在广西,一会在云南,一会又回到北京。但无论怎样来回跳跃,记录片所散发出来的气场是一个,意境是一个,表达的主题思想更是一个。四、字里行间倾注了写作者昂扬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