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文物志简述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03512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谷文物志简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平谷文物志简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平谷文物志简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平谷文物志简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平谷文物志简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谷文物志简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谷文物概述简介日期:2007-03-15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 作者:平谷区文化委员会 柴福善本书是北京市社科“十五”规划项目优秀研究成果之一,2005 年 4 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成果入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优秀成果选编 。平谷文物志 ,历时三年时间,值平谷建置 2200 年之际,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志全面概括了平谷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历史文物古迹,分为总论、上宅文化、刘家河商代墓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造像、近现代遗迹、重要文物、文物管理、文物大事记、附录等章节,共计 30 余万字,200 余幅照片。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文物建筑专家罗哲文

2、、平谷区人民政府区长王云峰欣然为本书题词、作序。平谷,历史悠久,早在十几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存繁息。70006000 年前,平谷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上宅文化;汉高祖十二年始建平谷,至今已有 2200 年,是北京市郊区县中建县较早的区县之一。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平谷区现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 处,市级地下文物埋藏区 3 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 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 处,不可移动文物 108 项。文物数量与其他郊区县相比甚少,但平谷文物却有自己高精尖的特点。一、光辉灿烂的上宅文化上宅文化,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于北京地

3、区东部的泃河流域。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是上宅文化的代表,主要出土了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艺术品三类。第一类,生产工具,绝大多数为石质,主要是打制、琢制、磨制、压削的大型石器,如石斧、石凿、石锛、盘状磨石、石磨盘、石磨棒以及单面起脊斧状器、砧石和石球。石斧是原始农业的重要工具,用于砍伐树木、刀耕火种等。石磨盘和石磨棒是用来加工粮食,制作陶器时研磨泥料用。而双刃石斧则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这些迹象表明,在这些已形成固定居住聚落遗址的经济是以原始农业为基础,还包含狩猎、采集等多种生产形式。第二类,生活工具,皆为陶器。全部手工制作,采用分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制成,陶色以红褐为主。主要有深腹罐、钵

4、、碗、杯、勺、器盖等,其中圈足器和深腹罐是上宅文化陶器的代表。器物外表以抹压条纹、划纹、压印“之”字纹、蓖点纹等组成的三角形、波纹、羽状纹等。器形和纹饰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从出土的陶器可以了解到,当时制陶技术已有一定水平,已懂得一些陶器缀合修补技术,这充分反映出先民们在辛勤劳动中体现出的聪明智慧。第三类,装饰艺术品。这些物品有空心陶球、陶海马形饰、陶羊头、陶熊头形饰、陶塑猪头等。石器中有耳铛形器、小石鱼、石羊、小石龟和石猴形饰件。这些动物造型准确,神态生动、手法古朴,既有大胆的概括,又有细微的雕琢。美术史学家指出:上宅陶塑猪头,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较早而造型最精真的一件工艺品;而上宅出土的石猴

5、,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最逼真的石雕之一。可以说陶塑猪头和石猴这些艺术品,把我国的雕塑史提前了 1000 年。目前,也有学者分析,上宅遗址出土的小动物雕塑,其用途是用于计数的。在西亚和我国其他地区都可以找到类似的例证。在中国的发现具有世界意义。上宅遗址的发现,为建立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增添了新内容,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几次考察后认为,上宅遗址早于西安半坡遗址,是一种代表北京东部地区的独具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具有综合的研究价值。又说“西有周口店龙骨山,东有上宅,东西文化遥相辉映,珠联璧合,填表补了北京史的空白。 ”上宅文化的环境考古调查

6、,在推进我国环境考古学上起了带头作用,使平谷成为中国环境考古学的策源地;同时,在金海湖畔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以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专题馆上宅文化陈列馆。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昆叔先生称其是平谷区 20 世纪末的两件文化盛事。总之,上宅遗址的发现,随着专家学者们研究的不断深入,上宅文化必将为中国古代文化史增添重要的一页。二、地方特色的刘家河商文化在平谷发现商代中期墓葬,这本身就是个谜,而且出土了 40 余件金器、铜器、玉器,其中青铜礼器 16 件,并且在中国青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就更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刘家河商墓的发现,对于平谷地方史的研究和北京史的研究极为重要,它填

7、补了北京史研究中商史的空白,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刘家河商墓中出土的 16 件青铜礼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三类,分别为鼎、鬲、爵、卣、盘等。这些器物,受中原地区强烈的影响,带有中原文化的特点。例如:刘家河出土的 5 件鼎中,圆鼎 3 件、方鼎 2 件。据有关专家考证,方鼎,除中原郑州外,出土不多。方鼎是有一定的身份地位的人用,偶数出现。刘家河也是如此。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物,列鼎是 统治阶级内部上下尊卑的等级差异。鼎主要是用来祭祀天,奉敬祖辈。据古书记载,鼎一组数目是以奇数组合,为“九、七、五、三”即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 。由此可见,刘家河商墓墓主人生前地位

8、较高。此外,刘家河出土的青铜器中,一件铁刃铜钺,将中国使用铁的历史提前了 1000 年。这是继河北藁城台西出土商代铁刃铜钺后的又一大发现。铁刃铜钺的发现,说明墓主人是具有一定军事与行政权力的人物。通过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青铜器的数量、墓葬规模,有专家推测该墓可能是某一方国首领之墓。刘家河一带可能有一个方国文明,是一个中心。三、独具特色的明代长城提起中国的万里长城,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八达岭、慕田峪长城,其雄伟壮观众人皆知,也就不用多说了。当提到平谷长城时,知者甚少。平谷长城,以其独具特色而著称,是东起丹东老虎山西至嘉峪关的明代长城进入北京段的最东端。平谷区境内长城,全长 57 公里,属蓟镇马兰

9、路、墙子路管辖,历经修整。据 四镇三关志 等文献记载:洪武、永乐年间建关隘;嘉靖三十年建造边城;嘉靖三十六、三十八、四十四年、隆庆元年进行修缮;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造空心敌台。平谷段长城分布于燕山山脉,东起河北省兴隆县、天津市蓟县和北京市平谷区交界的金海湖镇红石门村大松木顶,沿区界向西北延伸至黄松峪镇、经南独乐河镇后,向北经山东庄镇、熊儿寨乡、镇罗营镇等 6 个乡镇 19 个自然村,至镇罗营北水峪村北山,出平谷区境,进入密云、兴隆县境内。城墙高 1 至 5 米,宽 1 至 3 米不等,除城墙外,部分地段以险为障,以崖代墙。在沿途两山之间分别设有彰作里关、将军关、黄松峪关、南水峪关、北水峪关

10、等 5 座关口,由重兵把守。在关口附近,设有东上营、峨嵋山营、熊儿峪营、镇罗营、黑水湾寨、峨嵋山寨、渔子山寨、熊儿峪寨等 8 座营寨,用于补充兵力。此外,还设有普通敌台 47 座,敌楼 65 座,烟墩 6 座。 说平谷段长城独具特色,并不为过,人们大多见到的是下为条石作基础,上为城砖垒砌的砖长城,而平谷段长城皆为石城,除关隘、敌楼处用条石作基础,大城砖垒砌外,其余皆就地取材,不加任何修饰,垒筑而成,给人以粗犷豪放的自然之美。文物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为 “干碴边” 。如将军关附近的边墙多采用将军石河中的鹅卵石;而镇罗营玻璃台段边墙则采用当地花岗岩垒筑,这在其他地区是很少见的。在建筑结构上,墙体、

11、墩台、垛口,均呈梯形结构,上小下大,收分明显,这是设计师从长城坚固性和稳定性的角度考虑的。说平谷长城的独特之处,首先是将军关,又称将军石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进入北京段东端第一座重要关口。历史上为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据四镇三关志载:“永乐年建正关水口东西墩空大段头山墩空通众骑极冲迤西通步缓。 ”将军关的独特之处有四,其一,关城内的“ 丁”字街,同平谷近邻天津蓟县黄崖关内的八卦街类似,均是从防御角度设计的,现在依然保持原有布局。其二,关城楼东侧建敌台,罗哲文先生说这在其他地方是少有的。敌台基础为大块条石垒砌,上为砖筑,内侧建有一石券门,可拾级而上。其三,楼上建有一回廊式铺房,铺房在长城上是一种很

12、普通的建筑,多为井字形布局,而回廊式结构较少。其四,敌台券门左右的墙体砌有 10 个“U 形的凹槽,间隔 2.9 米,用异型砖拼砌,上深下浅,过渡极为平滑。与众不同的是,这个凹槽设在面向关城的一面,而不是面向关外。其用途说法不一:1、往楼上运送东西的溜道; 2、雷石口;3、排水设施。其确切用途有待进一步研究。四、素有“北方泰岱”之誉的丫髻山丫髻山因双峰耸峙,状若古代少女而得名。相传唐朝初年,即有道人在山上结庐修炼。明嘉靖中,有王姓老媪,发愿修建。明清时,受到皇室重视:康熙四十三年、五十五年;乾隆十二年、十八年、三十四年;道光十七年与皇太后等三朝皇帝多次驾临丫髻山,并题辞赋诗。明时“敕赐护国天仙

13、宫”“敕建灵应宫”等门额,现存康熙御制丫髻山玉皇阁碑中记载:“自元明以来,号为近畿福地”数百年间,山上山下建有数十座庙宇,斗姆宫、碧霞元君祠、玉皇阁、钟鼓楼、药王殿、三皇殿、巡山殿、回香亭、东岳庙、紫霄宫等,形成山上、山腰、山下三组规模宏大巍峨的建筑群,成为“京都名胜大观” 。旧时北京有“五顶两山”之说, “两山”即“京东丫髻山,京西妙峰山” 。丫髻山具有五大特点:一是皇家祭祀之所。康熙五十二年拨帑金为康熙六十大寿做万寿道场建玉皇阁;道光十六年下旨修缮碧霞元君祠和玉皇阁;并且每年四月内务府或王公大臣来此朝山进香已成惯例。因此可见皇室对丫髻山的重视。在光绪顺天府志等典籍中,没有把丫髻山列在寺庙,

14、而是列在“祠祀”中, “祠祀”是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有德的人的,将丫髻山列入其中,由此可见一斑。二是民间庙会之盛。丫髻山四月庙会,明时兴起,影响 之广大,京、津、鲁、晋、豫、内蒙、辽宁等善男信女纷纷来此朝山进香,每天多达数万人。因此,丫髻山庙会成为华北四大庙会之一。三是碑刻之多。丫髻山上碑刻多是出了名的,民间有“卢沟桥的狮子,丫髻山的碑”的说法,山上除了有康熙、道光两位皇帝的御碑,康熙三子、雍正元年的碑刻外,还存有大量民间“老会”碑刻。在民间花会中,百年以上才能称之为“老会” ,不足百年,只能称为“圣会” 。众多碑刻,形成碑厂子、八卦碑林等景观。四是北方泰岱之誉。丫髻山为北方道教名山,建有碧霞

15、元君祠、玉皇阁等建筑,其建筑格局与山东泰山相似,明清之时,即有“北方泰岱”之说。五是殿堂神像供奉位置独特。丫髻山除供奉碧霞元君、玉皇大帝外,还有三皇、药王、东庙大帝、十二太保、四大元帅等诸神,在一般的寺观中,七十二司、十殿阎君等都供奉于东岳庙内,而丫髻山的十殿阎君则供奉 在东岳庙后的回香亭内,这种布局在其他寺观中是很少见的。五、文化底蕴深厚的石刻造像平谷石刻文物众多,主要有碑刻、经幢、墓志、匾额、造像、摩崖、岩画等。在石刻造像中,平谷出土的汉代石墓门,为北京地区少有,可与河南南阳、山东徐州的汉画像石相媲美,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石墓门由门框、门槛、门楣、门扇等组成。门扇一面刻有朱雀

16、、兽面衔环,另一面刻有菱形图案,菱形图案是汉代纹饰中比较典型的图案之一。门框上刻有门吏,手持殳,头戴网帻,着宽袍。整个石墓门,均采用浅浮雕的方式雕成,同时融入中国传统绘画大写意的表现形式,线条简洁洗练,古拙粗犷。在盛行厚藏之风的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封建理念中,出土陶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能使用如此精美、高规格的石墓门,可见其墓主人的身份、地位非同一般。目前,虽不能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但是,石墓门的发现,为研究汉代丧葬礼仪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作为文字载体的石刻,有“不朽的史书,文献的宝藏”之称,是仅次于图书的最大文献资料,具有修史、正史、补史的作用。平谷现存的元代八思巴文兴隆寺圣旨碑,是北京地区现存元代较早碑刻之一。八思巴文,属拼音文字,共有 41 个字母,是忽必烈的国师八思巴所创,由于文字字形难以辨识,未能普及,主要应用于官方文件。兴隆寺圣旨碑,所刻内容为官方布告。碑阳为八思巴文,碑阴为元代白话文。兴隆寺圣旨碑,澄清了“民国”二十三年平谷县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