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水字[2010]池泉技施设计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02789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水字[2010]池泉技施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定水字[2010]池泉技施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定水字[2010]池泉技施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定水字[2010]池泉技施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定水字[2010]池泉技施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水字[2010]池泉技施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水字[2010]池泉技施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襄县池泉灌区 2010 年农水工程技施设计第一部分 工程说明1.灌区概况1.1 自然条件池泉灌区位于定襄县南部南王乡东霍村。东起南王乡东村,西至忻定县界,与忻州市董村镇相邻,南抵丛蒙山底,北至定襄县城关,牧马河南岸,全部面积 22.5 平方公里,原设计灌溉面积 2.9 万亩,现灌区控制面积 2.2 万亩,主要依靠口布泉水进行灌溉,泉水水质良好,水源出水量基本稳定,供水量可靠,是良好的灌溉水源。灌区内地形南高北低,高程界于 980-750 米之间,纵坡1/250,灌区灌溉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土地肥沃,地下水位较高。历年来,一般大秋作物每年保浇两次灌水即可保丰收,系我县境内的主要产粮区之一,发展

2、灌溉事业有着较大的潜力。灌区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内季风环境随季节明显交替。春秋干燥多风,夏季酷热多雨,冬天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 89,最低气温为27.8 (1967 年),最高气温38.8(1972 年),无霜期 150165 天,秋霜冻平均在 10 月上旬开始,春霜冻 4 月中旬结束。灌区区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453.9 毫米,最大丰水年是 1967 年,年降雨量 715.2 毫米,1972 年为最旱年,年降雨量仅为 180.6 毫米。年内降雨变率大,春冬干旱严重,内作物对灌溉的要求甚高。根据灌区多年的灌溉经验,灌区内作物在一般年份只要保的播前灌水一次,生长期灌水一次,即可取的丰收。

3、根据地质钻探资料,本区地层 20 米埋深范围下地层分别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地层和上更新统冲洪积地层。本区地质构造属忻定盆地南缘,系舟山前冲洪和倾斜平原和冲积平原的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根据全国 1:400 万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属八度区。本区的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水,地下水埋深 0-1.2 米,高程介于 765.5-766.7 米,地下水运动方向从南向北,水力坡度 5%左右。由于本区位于洪积扇前缘,组成地颗粒较细,含水层均为弱至极弱秀水层的亚砂土和亚粘土,受其阻隔洪积扇中赋存的地下水在北部多处出露成泉。1.2 主要社经情况池泉灌区受益为南王乡的十三个自然村, 灌区内农业人口 1.9 万人,农业

4、劳动力 7158 个。大牲畜 2186 头,大型拖拉机 23 台,汽车 14 辆,小型拖拉机及其它农业机械等 508台。灌区内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产值构成占农业总产值的 80%左右。灌区内种植物以玉米、高梁为主,其次是谷类、水稻和经济作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全灌区粮食总产量约为 1130 万公斤,总收入1610 万元,人均收入约 850 元,其中农业收入占到 80%左右。1.3 工程现状池泉灌区早在解放前即已得到开发利用。解放后于 1952年,正式成立了“池泉灌区管理委 员会 ”。原设计灌溉面积 2.9万亩,现控制灌溉面积 2.2 万亩,先

5、后共开发建设的主要水源工程有七处,即吕布池、马刨泉、娘娘池、黑龙泉、海眼泉以及东西截水沟等。池泉灌区主要的水源即七处牧马河洪积扇出漏泉水,目前灌区共有干渠三条,全长 17.56 公里,支渠 43 条,全长累计 37.6 公里。排干二条长 12.5 公里,支排 35 条长 36.1 公里,全灌区共有渠系建筑物 136 件,平均有效灌溉面积 3.0 万余亩次。灌区自建成以来,水费收入尚够管理人员工资。其工程维修、建筑物更新款项,全靠历年由上级拨给的少量农水投资和灌区自身依靠多种经营来勉强维持。1.3.1 存在的主要问题池泉灌区的农田灌溉具有悠久的历史,对灌区内种植业增产增收起到重要作用,灌区内人民

6、已充分认识到了水对农业的重要性,已认识到“水是农业的命脉 ”的真谛。已养成了良好的灌水习惯和积累了成功的灌水经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它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池泉泉水流量也呈下降趋势,以及灌溉工程的老化破坏,逐步暴露出了灌区存在的问题。1.3.1.1 水源工程缺乏保护措施池泉灌区主要水源工程即前所述的“六泉一沟” 工程。但是由于六处泉域,泉坑均位于村边道旁。近年来,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措施,以及种种的人为因素的破坏和丛蒙山洪水径流的冲涮、淤积,几处泉坑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淤积、破坏。泉坑几乎滩平,泉眼也几近堵塞,出流不畅,严重地影响泉水的正常出流。因此,保护泉坑、维修泉眼之问题亟待解决。1.3.1.

7、2 输水损失严重,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低池泉灌区不计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早已报废的四干渠及其所属支渠工程,共有干渠 3 条,支渠 37 条,全长共计49.32 公里。近几年内,虽经上级主管部门的积极扶助,仅完成低标准防渗干渠 10 余公里,加之,灌区贯有冬灌的习惯,防渗段渠道在各季连续运行的情况下,常常受渠堤外湿润土的冻涨破坏。使本来就防渗标准低的渠道输水损失十分严重,而无防渗的渠道更是跑水漏水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仅干渠一段输水损失即达 35%以上。另外,灌区内支渠不仅没有防渗而且配套工程也寥寥无几。干渠无节制闸,支渠无进水闸,灌溉季节往往是以土加秸杆拦截水流,造成清水渠道淤积十分严重,不仅造成水资源

8、损失严重,水流不畅,影响正常农田灌溉,而且每年均要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清淤渠道,严重影响到灌区的经济效益。1.4 工程项目安排本次工程项目安排范围主要如下:(1)干渠防渗 1100 米。工程位置:池泉二干渠 K0+1500+500 段和二干渠 桩 号 K1+300 处 0+0000+750 段,采用内径为 680 预制砼管 。(2)配套建筑物改造工程,分水闸 5 件 。2.工程设计2.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确定本次干渠防渗工程及配套建筑物均为 5 级。2.2 工程布置本次工程均为旧渠防渗,因此,渠道线路、坡降、建筑物位置均在原址进行。渠道水力计

9、算,以前设计已进行了多次计算。因而,本设计不再重复计算。2.3 干渠防渗设计本次干渠防渗工程 1100 米,采用 680 砼预制管衬砌,管长 1.0 米,对口联连,为防止管道接口处渗漏以及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拟在管口接处顺水流方向设置长 60cm,宽40cm,厚 10cm 的砼 底座,管内外壁以水泥砂浆勾缝,管顶覆盖 0.4 米厚黄土以防冻、顶宽 1.0 米,边坡 1:1.5。2.4 建筑物设计本次工程共计配套进水闸 5 件,闸身为现浇砼结构,具体尺寸详见分水闸结构设计图。3.施工组织设计3.1 施工条件本次渠道防渗工程所在地为池泉灌区二干渠桩号为K0+1500+500 处和二干渠 K1+30

10、0 处 的支渠 0+000-0+750 段,交通便利,施工条件较好。工程所需材料如钢筋、水泥、碎石、砂子可从当地购买和采集。3.2 施工队伍及施工方法本次工程由池泉灌区责成受益村组织工队施工,因防渗干渠路线较长,故应分段进行,主要材料由灌区负责采购。3.3 施工组织管理工程施工管理组织由池泉灌区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工程的施工、监理等方面工作。第二部分 工程预算1.编制依据水总2002116 号文,晋建标字2000160 号文。86部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87部颁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2000晋建颁山西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2002部颁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 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

11、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工程勘测设计费按总投资的 2.7%计。2.基础单价2.1 人工工资按水总2002116 号文发布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中有关规定计算,工长为 6.08 元/工时,高级工为5.73 元/工时,中级工 为 5.05 元/ 工时,初 级工为 3.54 元/ 工时.2.2 材料价格材料价格由材料原价、运杂费和采保费三部分组成。材料原价采用现行市场价,材料运杂费按 0.55 元/(T、m3、km)计算,采保费取上述合价的 4%计算,计算公式为:材料预算价格=(材料原价 +运杂费)(1+4%)进入工程单价的主要材料国补价格采用下表所列数值,材差计入自筹。进入工程单

12、价的主要材料国补价格表名称 单位 价格水泥 325# T 300.0钢材 T 4500.0板枋材 m3 1500.0砂子 m3 50.0碎石 m3 40.02.3 施工机械台班费以2002部颁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为依据。2.4 水、电、风预算价格供水价格按 2.5 元/方计取,供电价格按 0.8 元/度计取,供风价格按 0.1 元/ 方计取。2.5 砼、砂浆材料单价按2002部颁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有关规定计算。3.预算成果本次工程总投资 17.37 万元,申请国家补助 15 万元,自筹 2.37 万元。投工时 9228 个,其中工长 270.2 个,高级工1532.5 个,中级工 1680.8 个,初级工 5744.5 个。共动土方 0.15万 m3,砼 201.1m3.主要材料用量:水泥 65.3T,砂子 108.4m3,碎石 144.9m3,木材 11.5m3,钢材 0.175T。4.工程效益评价工程实施后,可保证池泉灌区二支干渠的正常输水,降低渠道输水损失,可使池泉灌区的 0.1 万亩耕地得到适时灌溉,并可提高水的利用率、节水、增产,为当地农业调产、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第三部分 附表、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