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反击匈奴之大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02145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帝国反击匈奴之大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汉帝国反击匈奴之大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汉帝国反击匈奴之大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汉帝国反击匈奴之大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汉帝国反击匈奴之大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帝国反击匈奴之大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帝国反击匈奴之大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 匪徒甲 1 (进入作者 Blog) 发表于: 2007-01-02 17:46:8 房老大 有容乃大 圣诞数码相机疯狂降价! 汉帝国反击匈奴之大战转自 作者:塞北猎苍狼转自 转自 汉帝国自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公元前 200 年)后,历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几十年里始终面临着匈奴的威胁,但是国家还需要积累实力,便一直隐忍不发。经过六十多年的修养生息,尤其是文帝、景帝在位的四十年里,帝国日益发展富强起来,父子两位皇帝的统治被古往今来的史学家极为推崇,称之为“文景之治”。太史公司马迁衷心的称颂这是继大周王朝“成康之治”后最伟大的盛世,成康时代是见于历史记载和诗人歌颂的理想世界,“文景之治”

2、却是汉人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司马迁如此评价,可见作为汉人为此感到自豪与光荣。实际上,这确实是中国历史进入统一时代第一值得歌颂的历史盛世。文景盛世给汉帝国后来对匈奴的反击战以及开拓四方形势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如果没有文景之治,就没有后来伟大的汉帝国,这正是辉煌的开始。转自 转自 武帝即位,时机已经成熟,下诏书:“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向屡次进犯帝国边境的匈奴发起反击已经势在必行,这一战就是一百年。转自 转自 匈奴对汉帝国北部边疆的侵略随时随地的都在进行着,两方面的和亲,帝国对匈奴的大量馈赠示好,不但没有能满足这些野蛮人的贪欲,相反更加刺激了他们对

3、帝国巨大财富的觊觎之心。帝国上下已经对匈奴这毫无信用、反复无常的卑劣行径感到无比的厌烦,明确无疑这是一群不可以用道义来约束的野蛮部落。但是帝国的执政集团中仍然进行了对匈奴是否继续和亲的讨论。朝廷中的论调明显分为两种,支持和亲者认为匈奴难以降伏,还是继续以前的和亲策略;而主张用兵的大臣则尖锐的指出和亲只会向匈奴示弱,助长敌人嚣张的气焰,会对帝国提出更多的无礼要求,对他们的宽容忍让绝不能再继续下去,并且事实证明匈奴的存在对帝国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将要策划汉帝国针对匈奴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的大臣王恢提出了一个极其诱人的方案,打动了武帝,于是他置很多大臣的反对于不顾,支持王恢准备对匈奴发动一次可能

4、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这一年是武帝即位的第八年,即元光二年(公元前 133年)。转自 转自 “马邑之谋”是历史上对这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命名。因为事件的发生地就在马邑帝国边疆的一座城镇。此次行动的计划是这么安排的:由马邑当地的豪强聂壹到匈奴假意投奔,以城中的财物作为诱饵引匈奴单于前来,而在这里已经有帝国的大军布下罗网,只要这些强盗进入埋伏,便一举歼灭之。这个计划考虑的十分周全,它充分利用匈奴贪婪的特点以财物为诱饵引他们自投罗网,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务求全歼,可以避免帝国军队远赴塞外寻找敌人再进行战斗而造成的很多人力、物力上的浪费。这个计划也几乎就成功了。转自 转自 聂壹取得了匈奴的信任,单于好像嗅到

5、了帝国财富诱人的气息,决定这一次亲自率领匈奴的精壮前去大为洗掠一番,这是部落中的惯例,每逢大的抢掠行动,单于作为这个流寇集团的最高首脑是要亲自指挥并且参与的。组织一次有规模的侵略对匈奴来说轻而易举,每个匈奴壮丁平时游荡在大漠,放牧射猎,酋长一声令下,骑上马拿起弓箭就可踏上激动人心的掠夺之旅。长久以来,他们早已经习惯了,烧杀抢掠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于是,十万匈奴骑士一路呼啸,心中怀着能满载而归的渴望,逼近了马邑。转自 转自 王恢自信这是完美无缺的谋划,武帝在长安也密切关注着马邑的动静。三十万帝国军士早已待命,等待着给匈奴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这是一个极为大胆的战略,是一举毙敌死命的布局,帝国君臣的

6、雄心在第一次针对匈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展露无遗。类似的计谋在战国时期有过李牧成功的先例,但是很可惜,有经验的单于发现一个导致本次行动流产的疑点。数不清多少次的抢掠侵袭培养了匈奴敏锐的观察力,单于的经验告诉他将会有危险在前面,他看到在马邑郊野上遍布了牛羊牲畜,却没有看到一个放牧的人!帝国不愿意把哪怕是一个平民作为诱饵而造成牺牲。于是匈奴人谨慎的攻占了马邑城附近的一个常驻前哨阵地,俘虏了一名下级军官,讯问之下,获知了汉军的意图。单于立时惊恐万状,马上回撤,侥幸逃离了危险地带。单于满心感激这名使他脱险的俘虏,并送给这人一个“天王”的称号,意思是躲过了这次会使他遭受灭顶之灾的大难,是天意。转自 转自

7、一次本该成功的战役如此收场,令武帝感到难以对开始就反对出兵的大臣们交代,最后王恢只好无奈的自尽,承担了罪责。反击匈奴的第一次行动就这样流产,但这没有令武帝灰心,远望避开雷霆一击而逃窜的苍狼,而更加积极的规划对匈奴施以沉重打击的战略部署。转自 转自 自此匈奴恼羞成怒,对帝国边境的侵略比以前更为频繁。而帝国也一改过去数十年的和亲政策,决心对匈奴的来犯施以重击,并且主动向匈奴盘踞的地区发动攻势。在东方世界,最大的强盗集团和最大的文明国家之间将要爆发一次影响世界的大决战。转自 转自 卫青就是在这个转折时期登上了历史舞台,配合武帝一起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壮歌。卫青出身贫贱,因为姐姐卫子夫被武帝钟情,才得

8、以接近皇帝。武帝慧眼识珠,认定他是一个足以帮帝国成就大事的人才。帝国有着浓厚的尚武之风,卫青更是精于骑射,而且为人宽厚容众,有将帅之才,于是武帝任命他为将领,给他提供了显示身手的机会。转自 转自 就在马邑之谋后的第四年元光六年(公元前 129 年),帝国对匈奴发起本次大决战的第一次主动出击。此次行动有四路汉军,每路有一万名骑士,卫青就率领其中一路。最终互有胜负,因为没有过主动出击匈奴的经验,又是深入敌境,地理不便,汉军损失远大于匈奴。飞将军李广就是这次被俘虏而又凭借过人的胆识勇武才得以逃脱,而另一路公孙敖将军损失七千人马。唯独卫青杀到匈奴的一个据点“龙城”,又斩获七百匈奴首级而归。虽然总体得不

9、偿失,但这是几十年以来汉帝国对匈奴第一次主动的军事行动,并且取得了局部的胜利,这是开始扭转汉匈形势强弱的一个标志。转自 转自 帝国的边境军队屡次对抗匈奴,已经有很多对敌作战的经验,这次出击又增加了主动攻击的历练,为下一次行动做了很好的热身准备。转自 转自 卫青就驻扎在边境,根据这一次的成败研究总结对匈奴的作战的特点,再度出兵。元朔元年(公元前 128 年),卫青率领三万骑出雁门,另一将军李息出击代郡,自上次开始汉军就采用如此的策略,每次出击匈奴都是分路进剿,互相配合,吸引分散敌人的兵力,以避免孤军深入的危险。此次进军颇为顺利,汉军一路兵锋甚劲,斩获数千首级。这一次仍然具有试探练兵的性质,所以有

10、所斩获就得胜回师,没有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这次丰富了作战经验,并且取得了优势的胜利,战果远强于上次。雄才大略的武帝和用兵有功的卫青很快就酝酿出下一步的作战部署。这两次都是出塞主动击敌,是对匈奴侵略的回应反击,而下一次是要解除匈奴对汉帝国首都长安的直接威胁,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转自 转自 朔方是秦始皇设立的一个郡,位于黄河河套地区,后来群雄逐鹿中原之时,被匈奴乘机夺取。匈奴的前锋势力距离长安最近的只有七百里,轻装骑兵一日一夜就可以跑完全程,这始终是帝国的一个心腹大患,每次匈奴在这里发动侵略,烽火相望一直达到不远的长安,京城都要为之戒严。于是在对匈奴初步的胜利之后,很快地如何解除京师困境就提上

11、了朝堂会议的日程,最后决定还是以卫青为主力。到此时,可以看出帝国君臣的战略构想一开始就是很明确的,这是一个大布局。很明显,前两次的出击既是练兵,回应敌人的侵扰,更是为这次收复河南(指黄河河套地区)做的准备,因为河南匈奴实际是凸入汉帝国的一部势力,在河套东北的汉边境处于河套的后方,此前两次出塞扫荡了这里的匈奴势力,为这次解决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做了前期的准备。元朔二年(公元前 127 年),卫青由云中出塞,一路率军西行,一下切断河南匈奴的后路,包抄攻击,将陷于困境的以白羊王、楼烦王为首的河南匈奴势力驱逐出去,一举收复河南。汉帝国占据了河套地区,移民十万,筑朔方城。曾经威胁长安的地区如今成了进一步反

12、击匈奴的前沿阵地。连续三年,卫青率领汉军三次出塞转战匈奴之中,打得干脆利落、酣畅淋漓。至此,汉对匈奴取得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转自 转自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孙子兵法中这句名言已经道破用兵之机。经过文景之治后,汉帝国经济大为发展,国家财政实力雄厚,战略物资充盈,对匈奴作战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骑兵也建设的十分强大。而相对于匈奴盲目的侵略骚扰,帝国有着整体的战略部署,每个阶段的军事行动环环相扣,前后呼应。而且正当帝国兴盛,有着一位富有冒险精神、勇于开拓进取、有统御之才的元首,在他统治下的国家人才辈出,不仅有着象卫青、霍去病、李广这样的名将,还有文学史上的“两司马”,在此时期创作出了流传后世的巨

13、著名篇。帝国雄厚的综合实力是远强于匈奴的,这是文明国家和野蛮部落之间的较量,匈奴与汉不在同一个级别。 转自 转自 但是匈奴的军事实力是足够强大的,就是富有冒险精神、兵马骁勇的汉帝国也不能不承认,这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还有汉匈不能比较的是战争对两者不同的意义、各自为战争付出的代价。匈奴作为一个流窜于塞北大漠的野蛮部落,生产极其落后,要靠互相兼并、抢掠、侵略,获取文明世界的财富来补充他们的需要。通过战争,对文明的侵略能获取他们自己不能产出而又迫切需求的物资。每次侵略,所抢得的战利品可归各自所有,所以,人人好战,人人利战,因为战争是他们致富的手段,是不懂得建设文明的野蛮部落发展的必须。汉帝国则与此相

14、反,对匈奴发动战争,从财物上考量实际就是得不偿失。为了每一次军事行动,都要拿出大量的黄金作为军费,这对帝国的财政造成极大的压力,势必也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匈奴发动战争是为了抢掠,帝国的出击是为了解除匈奴侵略的威胁,为了保卫文明成果,为了国家的安全。匈奴可以在战争中致富,而帝国要为战争支付巨额军费,这就是野蛮和文明的区别。汉初期,之所以忍让匈奴的进逼,就是因为战争破坏了经济生产,人民生活还不能恢复,而财政没有力量支持对外作战。即便到了武帝时期,对匈奴的作战而引发对财政的消极影响也会日益显现,甚至日后成为被人指责的?为了保卫文明家园还要为此牺牲相当多的财富来对付强盗入侵,承担的压力比

15、不事生产的匈奴远为巨大,这就是汉帝国综合实力虽然远超匈奴却仍然要长期与之周旋的原因。而匈奴没有什么不可以放弃的,在无法抵抗汉军的打击时候,放弃一无所有、对汉帝国几乎没有多大利用价值的大片荒原,远远的流窜,广阔的西北大陆总可以有他们的生存空间,他们的回旋余地更大。直到几百年后,在东方受到打压而远窜到西方的匈奴部落还在欧洲掀起一阵狂澜,影响了西方世界的进程。转自 转自 匈奴对汉军接二连三的军事打击愤恨交加,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一时之间,在帝国边疆的各个主要郡城都遭到匈奴的侵略,匈奴右贤王企图夺回河南,不断袭扰朔方。边城烽火相连。汉军自夺据河南之后,为了集中精力修筑朔方城,缮治秦时故塞,没有继续用兵。直到三年后(公元前 124 年),前沿基地初具形势,面对匈奴疯狂反扑,针对以右贤王为主的漠南匈奴制定了超过以前的更大规模的军事计划。仍由卫青主力三万骑出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