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及效果分析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01689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及效果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及效果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及效果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及效果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及效果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及效果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不只是简单的翻译技巧转换和运用,它还涉及到学生语言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的完善、教材的选择和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诸多因素。基于国内外有关翻译教学的研究理论,结合翻译课程的教学实践,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为突破口,推动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关键词:翻译能力;翻译课程;教学改革一、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与外界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个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翻译工作变得不可或缺1。因此,在大学的翻译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外语教师在翻译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而作了不少的尝试和努力,如李瑞林等(200

2、2)、肖珑(2002)、许钧(2000)、魏令查(2001)等。作者将根据我院外语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论述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为突破口,推动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建构全面培养学生的英汉语言能力素质及其应用能力的模式,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英语人才。二、理论依据的提出21 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2。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 21 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备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为我们明确了培养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

3、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对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水平的要求,“初步了解翻译基础理论和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能将中等难度的英语篇章或段落译成汉语。译文忠实原文,语言通顺。”3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学体制的转型,教学内容和形式都必须随之变化4。然而在翻译教学中普遍存在四大不足:(1)学生翻译能力欠缺;(2)翻译教材陈旧、内容单调、译论薄弱以及对语篇缺乏重视;(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千篇一律;(4)考试手段总是采取同一种方式期末闭卷。三、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四大举措(一)培养翻译能力在翻译课程教学中,第

4、一,我们从课程设置上入手。在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中,我们增开了高等语文、中国文化、中西文化对比、英美概况、英语国家国情、英语国家国情与文化以及英美文学选读等有关训练和提高学生英汉语言综合素质能力的课程。第二,培养学生自身知识修养。(1)向学生推荐英汉文学阅读书目和有实用价值的翻译参考书目。(2)我们规定学生在大一至大二期间至少阅读四本英文原版小说和我国文学名著。(3)阅读译著、译文。我们向学生推荐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版本的译著和译文,要求他们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比较,并写下心得体会便于课堂上交流。第三,举行翻译能力测试和竞赛。我们通过对试点班的一系列有目的的语言运用能力训练后,在大三进行了两次翻译能力测

5、试。在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之前有一个说明,三次翻译能力测试的难度不一,第一次测试为英语一般水平的能力测试,第二次试题的难度相当于英语专业四级水平,第三次试题的难度相当于英语专业八级水平。能力测试结果分析只是在这 4 个实验班的 3 次测试结果中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从实验班 01 级 2、班翻译能力测试结果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看,第二次测试结果的分数质量一般和良好明显高于第一次测试的分数质量 4,良好中高出将近 43 个百分点,优秀中也高出近 5 个百分点。第三次测试的分数质量低于第二次的分数质量属于正常情况,也是意料之中的。从实验班 02 级 1、2 班翻译能力测试结果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看,第二次测试结

6、果的分数质量良好只高于第一次测试结果的分数质量良好 9 个百分点,但令人可喜的是,第三次测试结果的分数质量一般和良好明显高于第二次测试结果的分数质量,一般成绩中(60-74 分)高出 40 个百分点,良好(7584 分)也高出近 11 个百分点。我们还分别在 2004 年和2005 年的 5 月下旬举行了“韶关学院外语系翻译竞赛”活动。从翻译竞赛结果的数据统计的分析情况来看,01 级参赛学生中一般成绩占 46.4%,良好成绩占 26.8%。02 级参赛学生中一般成绩占 46%,与 01 级的相比较,几乎持平;02 级参赛学生中良好成绩的占 44.5%,比 01 级的高出将近 18 个百分点。而

7、在差的成绩之间相比较,02 级明显比 01 级的要少了近 10 个百分点。我们在测试和竞赛后采用了分析的做法,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一改他们以前那种测试、竞赛后不管不顾的习惯。(二)加大教材建设力度翻译教材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编写的翻译教材分为三种不同理论流派的教材:词法、句法流派、功能流派和当代译论流派5。有的教材的结构编排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架构,以符号学理论或社会学理论为基础(柯平,1993;陈宏,1996),或以译论专题为教学单位(范仲英,1994)。我们教材编写组的三位老师,在结合长期担任翻译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讲义的编写和使用,最终

8、完善和编著了新编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于 2007 年 7 月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并在全国发行。这本教材在韶关学院外语学院(普教和成教学生中)已连续使用了两届,反映良好。(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们采取了课内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1)我们采用了口头讨论笔头练习教师讲评自己修改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很受学生欢迎。(2)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不同时代的译作、佳作赏析,使学生从对译作的评析中提高翻译能力。课堂外,组织一系列翻译实践活动。例如,学生陆卓玲、冯燕婷、陈燕颖等约 100 多人次分别为企事业单位、社会人士以及历届亚太国际汽车拉力赛翻译了不少资料,内

9、容涉及到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这种做法一直延用至今。(四)改革考试方法和手段对于考试我们采取的是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课外段落翻译和期末集中考试,它们的成绩作为期末考试成绩。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在课内外答题中能熟练地运用所学过的各种翻译技巧,融会贯通,充分展示他们的翻译水平和潜力。学生为企事业单位、社会人士等翻译的资料可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分。这种方法正在推广应用。四、改革的实践效果(一)完善和充实了翻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实施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翻译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趋于完善。我们从过去的纯课堂理论、技巧教学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转换到课堂上的教学,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整个

10、课堂教学贯穿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先做练习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做扩展练习教师讲评学生自己用红笔修改作业和比较译文教师检查并判分。这种方法反映良好,教学效果显著。(二)提高了教师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实施翻译课程教学改革,教师的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形成了一种教学促科研,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循环。课题组成员(共 10 人)在全国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30 篇。其中核心刊物 5 篇。参加国内有关学术研讨会,叶碧霞老师的论文“从多元视野看英语专业的科技翻译教学”在 2007 年第十二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大会上宣读并荣获一等奖。此外,课题组成员还积极参与其他课题的研究,参与省级课题有 2 人(其中 1 人获

11、三等奖,1 人已结题)。主持校级课题 4 人(其中 3 人分别获一等奖,1 人获二等奖),参与校级课题 10 人次(其中 9 人次的参与都获一等奖)。(三)提高了学生的翻译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第一,增强了学生提高翻译能力的意识。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英文原版书籍、中外名著、对佳作的赏识和译作的比较,提高了他们自身英汉语言知识的修养6。使他们意识到提高翻译能力是多方位的,而不是单一的技巧转换。第二,提高了学生的翻译水平。通过实施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四大举措,从 2006 年以来,我们学生在全国英语专业 8 级考试中,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的平均分每年呈上升趋势:2006 年为9.4

12、3,2007 年 10.77,2008 年 11.53。学生的整体翻译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第三,促进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有规律的训练、英汉语言素质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内外的翻译实践活动,提高了他们的翻译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2004 年以来,学生积极参加在韶关举行的每一届亚太汽车拉力赛的翻译工作(口译和笔译)和韶关国际龙舟赛的翻译工作,并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个人翻译资料,译文达 50,000 多字。其中为韶关液压机厂翻译的德国产 600 型可编程计算器说明书,中文译文达 10,000 多字。通过对毕业证书、结婚许可证、病人病情证明书、银行存款证明的翻译,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特殊格式

13、应用文体的翻译技巧和一些格式性语言。其中陆卓玲、陈云伟、曾恺等学生翻译的“德国 600 型可变程计算机说明书”获韶关学院 2004 年度科技学术活动优秀科技成果奖。受到了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四)促进了翻译课程的完善有了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巨大推动力,我们在翻译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 2006 年的韶关学院课程等级评估中,翻译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2008年“翻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荣获韶关学院第六届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五、教学改革的积极效应(一)符合当今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英汉语言素质能力及其翻译能力

14、的培养和提高7。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学生英汉语言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8,因为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多方位的,所以,我们的研究课题完全符合当今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二)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的的良性循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如果自己没有教研能力,也就无法培养学生。这就从客观上促进了教师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而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又可以反作用于学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种教学促科研、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从教学内容来看,我们十分注意渗透本学科前沿的信息,具有先进性

15、。从教学方法来看,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会学生怎样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符合当今教改方向。从教学手段来看,我们制作了课件(幻灯和 Powerpoint),具有现代性。从教学的组织形式来看,我们采用了“练习讲授讨论扩展练习讲评自己对比、修改教师检查”的形式,对传统的教学法进行了改革。从研究的成果来看,我们的研究论文已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六、结语在今后的翻译教学中(不仅在英语专业的学生中,而且还可以在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可或缺9。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翻译课型而确定,考试方法也以使学生通过开卷和闭卷不同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和潜力

16、为标准,这一点始终是我们培养和造就为社会服务的实用型人才的努力方向和宗旨。参考文献1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47-153.2李瑞林.普通高校翻译教学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101-102.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论文写作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5.4许钧.外语教育:新世纪展望应该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2000(2):3-4.5肖珑.论翻译教学的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5):144-145.6冯庆华.英汉互译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58.7唐汝萍.新编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3-6.8Roger T B.Translation and Transl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