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实施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299431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一体化实施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乡一体化实施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乡一体化实施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城乡一体化实施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城乡一体化实施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一体化实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一体化实施(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濉溪县百善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2009 年实 施 方 案濉溪县人民政府二 OO 九年一月1濉溪县百善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2009 年实 施 方 案根据全县推进城乡一体化总体方案的基本原则及要求,结合百善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完善服务,努力构建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公共均衡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二)工作思路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实施“1256”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两张名片,建设五个园区,发展六大产业。

2、一个目标,以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镇为目标;两张名片,打造物流百善、食品百善;五个园区,建设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遗产保护区;六大产业,发展物流仓储业、优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畜禽加工业、铁矿石采选业、休闲旅游服务业,带动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2009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20%,达到 14.6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50%,达到 6 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 家;财政收入增长 15%,达到 3000 万元;招商引资 3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3%,达到 4500 元以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实现应保尽保,失地农民纳入

3、社会保障范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 98%,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 85%,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二、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一)规划编制按照“统筹城 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集约发展” 的原则和 “县乡一体、城 乡统 筹” 的要求,完成百善 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小城镇建设规划,完成黄新庄、丁楼两个示点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遗产保护区五个园区的规划。1、按照城乡一体化布局体系,编制完成百善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2、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完善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商品市场、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着力改善教育、卫生、饮

4、水、环境等居民生活条件。3、完成黄新庄、丁楼两个试点村的整体规划。4、完善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遗产保护区五个园区的规划。3(二)产业发展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两张名片,建设四大市场、五个园区,发展六大产业,努力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格局。1、整合建设资金 1000 万元,完善园区道路绿化、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2、利用资源、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小商品市场、农资市场、粮油市场、菜市场四大市场。3、抓住国家投资 5.4 亿元的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项目,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鲁王、谷王、华瑞

5、生产规模,加快福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屠宰 3000 万只鸡项目建设速度。发展规模种植和特色种植。叶刘湖、青卫、前营等村发展优质小麦 16 万亩和优质高蛋白大豆 10 万亩;马乡、苇菠、龙桥等村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 3000 亩;前营、桥头、道口等村发展黑糯玉米种植 2000 亩;张庄、百善等村双孢菇种植 24 万平方。新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3 家。4、依托百路物流和粮食仓储中心,打造物流园区。扶持壮大百路物流,使其建成皖北最大的物流基地。引进现代化的仓储物流企业入园,完善粮油仓储物流中心功能体系,把粮食流通中心建成集现货交易、电子商务、仓储、配送于一体的粮食市场。发展粮油交易中介服务组织和粮油超

6、市,推广连锁店、配送制和超市等现代化商业形态。45、加快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和水面治理工作,争取上级资金,修建环湖公园,铺设环湖道路 30 公里,沿湖种植花草树木,建设特色养殖基地,发展集旅游、垂钓、餐饮、观光等为一体的农家乐项目,打造生态旅游园区。6、在现已初步开发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和建设柳孜大运河遗址和柳江口码头遗址保护项目,打造遗产保护园区。(三)基础设施建设2009 年基础设施重点是推进镇村道路、水利、供水、能源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百善小城镇功能。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1、高标准新建“村村通 ”公路 26.4 公里,改建 9.3 公里,总投资 759 万元。2、新建改建

7、大沟桥 5 座,总投入 125 万元。3、新建农村户用沼气 420 户,总投资 126 万元。4、配建农村能源服务站点 12 个,总投资 37.20 万元。5、申报龙桥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1 万亩,总投资600 万元。6、申报建设百善镇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7、建设黄新庄和丁楼村两个试点村安全饮水工程,总投资450.6 万元。(四)公共服务建设按均等化原则,健全覆盖全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网络,推进城5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建设;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与优生优育体系建设,公共服务运行机制逐渐完善。1、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学校

8、布局。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投资 1360 万元,重点建设百善中心学校、徐楼中心学校、百善中心小学、徐楼中心小学。改扩建四所中心学校的学生餐厅、师生宿舍楼、教学用房、教师周转房、水冲式厕所、体育场地及校园绿化。在百善中心学校、徐楼中心学校建四个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和两处教师周转房。2、抓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资建设集多功能室、图书室、文化娱乐室、文化培训室、文化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文体广播站。投资50 万元,在镇中心建设灯光篮球场一座。3、加强中心卫生院建设。投资 45 万元新建中医综合楼 500 平方米。投资 25 万元,建郭屯村、丁楼村、李庄村 3 个村卫生室。4、筹建社区办公活动场所 4 个

9、,投资 240 万元。5、筹建百善广播电视站,提高无线电视覆盖率。6、筹建百善体育活动中心,投资 100 万元。7、改扩建计划生育服务所,投资 40 万元。(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建设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建立就业培训长效机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医疗保险等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61、建设集办公与培训为一体的“六到位、十统一” 标准化的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所。2、投资 750 万元,筹建规模 400 张床位的综合性敬老院 1 所,09 年完成一期工程,新增床位 200 张。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31%以上。3、投资 270 万元,在百善殡仪

10、馆筹建一座办公楼。投资 80 万元筹建一座公益性公墓或骨灰堂。(六)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生态百善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土地复垦和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1、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实施工业园区道路绿化亮化工程。完成人工造林 548 亩,新建绿色长廊工程 60 亩。农田林网建设计163 亩。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饮用水环境监管,保障饮水安全。(七)建设用地置换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落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完善土地流转,有效利用土地。1、积极争取国家或省在百善实施土地整理

11、项目,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 450 亩。2、积极协助申报南沱河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投资规模75000 万元,其中国家、省级投入 50%。通过对采煤塌陷、沉降的治理,可使数千亩土地得到合理开发利用。3、通过对雁鸣、田庄埠、前谢 3 个空心庄治理,完成建设用地置换 400 亩。4、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百善是全省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使用权流转 54 个试点镇之一,是淮北唯一试点镇。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方式,引进市场化机制,通过流转,积累小城镇建设资金,改善城镇面貌,推进城镇化进程。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12、。成立镇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镇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具体工作,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并设立规划组和项目推进组,分别负责项目规划和跟踪服务,主动和上级项目主管单位对接,推动项目顺利实施。镇直单位和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加强工作的配合和协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二)广泛宣传发动按照镇委、镇政府的总体安排,各单位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重点帮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宣传报道,营造全镇上下共同关心、支持参8与的浓厚氛围。(三)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层层分解任务,细化序时进度,硬化工作措施。将其列入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工作目标,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推动任务落实,确保改革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附件:百善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009 年项目实施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