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与经济“新常态”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297707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物辩证法与经济“新常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唯物辩证法与经济“新常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唯物辩证法与经济“新常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唯物辩证法与经济“新常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唯物辩证法与经济“新常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唯物辩证法与经济“新常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物辩证法与经济“新常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唯物辩证法与经济“新常态”张 雄解放日报/2015 年/2 月/12 日/第 011 版不管经济现象如何错综复杂,首先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势,这就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做到了解实际、掌握实情。最重要的是,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在国民经济下一步发展中,我们所直面的态势需要必须放弃 GDP 作为唯一标准,适度放慢经济增速。这种辩证的“退” ,是以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目标为前提的,目的是通过积极的“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再次营造更高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台阶 如果单纯追求经济领域量的扩张,忽视社会效益、环境指标、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经济结构属性的合理性,就有可能出现盲

2、目追求高指标,攀比高速度,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结果欲速不达。 (从全文来看,编辑也应该把这段作为关键句。因为作者事实上这里谈到了“新常态”在人与社会发展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底蕴。版面问题?)2015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滋养;要“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 。 (起笔以中央集体学习唯物辩证法,高屋建瓴,引人注目。接着紧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点:唯物辩证法的定位、对中共的作用、学习应用的重点。三句话,高层时事、要点、着力点喷薄而出。简练、逻辑性强

3、、实效性强。 ) 2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学说,由于注重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契合起来,它又被称为唯物辩证法。 (一句话概括了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但说的很有学术分寸。因为学术界对怎样结合是有争辩的。作者用了“契合”很精确的含蓄的表达了怎么样的结合才是真正的唯物辩证法。 )之所以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法宝,是因为它注重把认识规律的学说与先进阶级追求历史进步的实践相结合。 (高妙!一句话,把唯物辩证法的学术品格与实践特征表达清楚了。前者指规律,后者指领悟与实践规律的阶级。 )越是在复杂变化的时局,方法论的重要性就越为凸显。 (承上启下)学习好把握好辩证唯物主义,对当前正在加速进入现代化

4、进程的中国有重要意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唯物辩证法的时代作用与意义点题,又指出马哲完成时代使命的功效,强调理论自觉。 ) (这一段体现出作者认知的高度与写作高超技巧。它上承第一段解读中央精神,下合唯物辩证法对当下党的时代使命完成的作用。作者不按常人写作此处即联系当代中国经济实际,而是从党在时代任务与使命的高度,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功效。作者实际上隐含表达马哲包括唯物辩证法的作用应该始终指导党的工作。这与第一段总书记将强调的思维与本领

5、两个向度是呼应与细化。这种表述,就将唯物辩证法的作用放置在马哲与党的指导思想双重格局下定位,是恰如其分的。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和积极变化,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在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和敏感时期,如何用好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于凝聚共识、进而促进中国经济保持“新常态” 、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 (开始切入中国经济。指出唯物辩证法的意义。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点出其意识形态功能,这恐怕是绝大多数学者不能看出的,或者会用“统一思想”等带有显性字眼表述。 ) “新常态”理念充满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智慧,它有助于我们辩证地理解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积极变化规律与趋势,进一步增强转

6、方式、调结构的信心和决心,自觉排解由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所带来的3种种困难与障碍,为实现更高阶段的中国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软着陆提供了思想指针。 (一方面指出“新常态”蕴含唯物辩证法底蕴,又指出其理念对当下中国经济的认知、着力点、实践向度的功效。 ) (为什么不另起一段?因为开始着力解读“新常态”的唯物辩证法底蕴了。 ) “新常态”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再次(作者的政治自觉与水平,两句话点出党中央从实际出发、科学谋划、理性实践的执政特点。 )证明了党中央面对复杂经济形势时,科学把握世界历史进程、理性驾驭经济社会发展演化创新的过程与智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常态”贯通(水平!不用“体现” 。 “贯彻

7、”等)着实事求是的辩证原则 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这一论断,深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用毛泽东这句广为流传的话,点出作为党的思想路线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内涵。但作者不展开,可能一方面大家很熟悉,另外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写过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文,作者认为无必要再阐述。 )不管经济现象如何错综复杂,首先要想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势,这就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做到了解实际、掌握实情。 (过渡句)最重要的是,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应该把握什么实际。 )当前,国

8、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外部风险,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旧有模式难以为继。中央将这种挑战表述为“三期叠加”: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 (具体谈前文提及的特征)如有的专家所言, “新常态”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经济要摆脱“旧常态” 。所谓旧常态,是指一段时期增长速度偏高、经济偏热、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因素累积,并带来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以及国际压力变大的严峻挑战,这也是改革滞后形成的“体制病”和宏观失衡“综合征(应该是“症”吧!) ”。 (新常态是对旧常态的扬弃) “新常态”所依据的客观事实和调控根据正在于:第一,产能过剩矛盾趋于突出;第二,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第三,

9、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第四,财政金融风险有可能增大。 (新常态提出的实际依据)4正是在如此国情判断的基础上,对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趋势作了“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研判,显然十分正确。它深刻地体现了宏观调控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依规律化解矛盾,以积极的政策去消解客观进程中的消极因素和弊端,如房地产的“去泡沫” 、影子银行与地方债务的“去杠杆” 、产能过剩“挤水分”等等,这些都是对早先累积的失衡因素和矛盾的调整和化解。 (新常态提出体现了实事求是。 )(本段着力谈了新常态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层次:实事求是。首先谈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再谈这个认知要求我们从

10、当代中国最基本国情出发。接着指出新常态是针对中国经济旧常态的扬弃,最后概括总结并进一步指出新常态经济工作着力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是践行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理论务虚与实践务实结合的十分紧密。 )“新常态”体现了进与退的辩证思维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是由既互相矛盾、彼此对立,又互相联系、彼此制约的两个方面、两种因素构成的,它们之间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点出矛盾学说。 )进与退、上与下,就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矛盾方面。它们之间都依据一定条件的变化此消彼长,此消意味着事物发展追求良性向度的平衡,彼长意味着事物发展趋于积极向度的必要补充。 (以“上” “下”大

11、众熟知的语言,形象表述矛盾的辩证运动。 )“新常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辩证原则,旨在动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趋势,掌控“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适时平衡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条块关系,提高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高妙!很多人尤其是张维迎主张国有经济私有化的人,极力宣说起弊端,作者这里点出了国有经济作为经济本身及非经济作用,尤其是“带动力”事实上肯定了国有经济的积极作用。这就很全面,不偏不倚) 。事实上,确认“新常态”意味着中国容忍经济放缓。它告诉我们,任何经济体不可能总是维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速,尽管我国转向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在名列前茅的地位,但

12、在国民经济下一步发展中,我们所直面的态势需要必须放弃 GDP 作为唯一标5准,适度放慢经济增速。这种辩证的“退” ,是以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目标为前提的,目的是通过积极的“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再次营造更高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台阶。 (讲当代中国经济的“退” 。“退”的领域、退的目标转换。 )应当看到,当前对于中央提出的“在某些方面要后退,而且要退够”的策略,极少数党员干部思想理解上还有差距,误以为“后退”意味着失败、倒退,唯有不间断地追求经济指标的“前进”和“大干快上” ,才是社会主义的道理。然而,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恰恰违背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毋庸置疑,事物是发展的,历史是前进的,

13、这是客观世界和人类历史不可改变的基本法则。 (针对某些党员干部的惯性思维,指出其思维与唯物辩证法的差距。 )我们说的“退” ,只是就某一个方面、某一类指标或某种领域发展战略考量的权衡点调整而言,局部战略的暂时退却,不仅意味着对整体进步战略的放弃,而且可能意味着未来整体取得更高质量的进步。例如,尽管 2014 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 7.4%,但据 IMF 的测算,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27.8%,超过美国。对亚洲而言,中国经济增长个百分点,将带动亚洲增长 0.3 个百分点。进入“新常态”后,由于总量规模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降低,对世界市场的需求不会减弱。同

14、时,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这对国内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和健康发展都有重大的正面效应。 (用当下具体的经济数据,令人信服的说明“退”与“进”的辩证法。让人在“退”的同时看到“进”的实效与希望。 )“新常态”渗透着质与量的辩证逻辑 唯物辩证法认为, “质”与“量”是辩证统一的。 “量”是对经济发展规模与速度的强调, “质”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质量的要求。 “质”与“量”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量”以“质”为前提,坚持“质”字当头,质中求量,把握发展的合理节奏和步伐,使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规模扩张长期持续下去。

15、(同上段论证思路一样。 “质” 、 “量”辩6证解读,值得称道的是对“质”的表述。 )如果单纯追求经济领域量的扩张,忽视社会效益、环境指标、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经济结构属性的合理性,就有可能出现盲目追求高指标,攀比高速度,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结果欲速不达。 (注意:作者这里是讲经济与社会总体长期发展的关系谈的,不同于上段集中经济本身谈。 )因此,只有在“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持续快速增长。同时, “量”是“质”的必要条件。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新常态”理念的提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认识的深化,是对新阶段经济发展

16、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科学发展更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就是既要求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更要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宏观战略的调整,是在充分肯定经济实现量的积极扩张基础上提出的。 (新常态的“量”观:积极面与负面,为以“质”引领“量”发展张本。 )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 30 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 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 1994 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 17 位。即使是 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是,从量的扩展客观上需要新质的整合和提升的角度看,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战略调控更需要把对质的考量与权重,摆在首位。因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转折)但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仍然过大,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的限制、环境污染的制约,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