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之引议联结式模板及范文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282511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之引议联结式模板及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作文之引议联结式模板及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作文之引议联结式模板及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作文之引议联结式模板及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作文之引议联结式模板及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之引议联结式模板及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之引议联结式模板及范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作文之引议联结式模板及范文模板解说:引议联结模式,是议论文写作比较常见的写作模板,尤其适合用来写材料作文或思辨性强的话题。“引”,即引论,提出问题,一般写在第一段,要求从材料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那么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一句话。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谚语和哲理性的话。例如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可引出论点“提倡尊老爱幼”。一种现象。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 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一件事情。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生命价更高” 。引用时,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恰当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论点。“议”,即

2、本论,分析问题,一般采用几个分论点的形式。每个分论点,语言要凝练、简洁,力求醒目,结构清晰,思路清楚。 “议” 是文章“猪肚”部分,要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要采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议论,恰当地使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事例做论据。除了摆事实外,还应有讲道理。可采用事理论据,如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要有点辩证分析,符合哲学观点,短短几十字,还可防止将论点极端化以后出现漏洞。“联”,就是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时事。或集体,或个人,反反正正,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还可指出论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结”,即结论,解决问题,总结全文。或以抒情句式发出鼓励和号召,或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

3、化和拓展。结尾部分切不可故意拔高做惊人之语,要精练有力,反对尾大不掉。模板范文有关生命的范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头靠近山顶又滚落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循环不息。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人还活着,他就注定要为一个目标奋斗不止。 (作文开头第一段,以课本中出现过的古希腊神话中服苦役的西西弗斯推石头为引子,引出文章的观点:只要一个人还活着,他就注定要为一个目标奋斗不止。这是文章的“引”。 )纵观古今,无数的伟人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道尔顿临终前还在实验室中记录数据,最后安息在了这个与他相伴一生的地方;诗人海涅在生

4、命的最后一刻还坚持用颤抖的手在本上写下刚想出的诗句;无产阶级革命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则是在自己的写字台前溘然长逝。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能够真正做到“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 也有许多人,他们奋斗过,辉煌过,但随后便懈怠了,最后落得个“ 逸豫亡身 ”的下场。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究其原因就是没能将奋斗坚持到底。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生便是如此,奋斗可以使你前进、成功,甚至辉煌。但是一时的辉煌不可长存,时间久了就会腐烂变质。当然辉煌也有它的保鲜剂,那就是不懈地奋斗。这是为什么呢?从哲学上说,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把事物如实

5、地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时间不可能永远定格在那辉煌的瞬间,只有不懈地奋斗,才能创造一次又一次的辉煌。生命是短暂的,奋斗使之不朽。道尔顿、海涅、马克思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原子学说、美丽的诗句和资本论 ,更宝贵的是他们那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一时的成就当做永久的成功,从此松懈下来,这种做法大错特错。这也正如我们学生的考试:一次考好不代表可以从此松劲,而要更加努力,奔向下一个目标。 (文章第二至四段开始“议” ,即论证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论证时,作者先正面举例论证(第二段)I 然后反面举例论证(第三段) ,与前面构成对比,更

6、有说服力;再从哲学的高度深入分析论证(第四段) 。这样反复的“议” ,使文章的观点鲜明突出。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奋发进取,不可以松劲懈怠,时刻提醒自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范文的运用评析这是一篇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 ”为话题的高考满分作文,也是一篇成功使用了”引议联结 ”写作模板的考场作文。作文开头第一段,以课本中出现过的古希腊神话中服苦役的西西弗斯推石头为引子,引出文章的观点:只要一个人还活着,他就注定要为一个目标奋斗不止。这是文章的“引” 。接下来,文章第二至四段开始“议” ,即论证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论证时,作者先正面举例论证(第二段)I 然后反面举例论证(第三段) ,与前面构

7、成对比,更有说服力;再从哲学的高度深入分析论证(第四段) 。这样反复的“议”,使文章的观点鲜明突出。在观点得到充分“议”的基础上,第五段,作者再联系实际,指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的现实意义,这是“联”。最后一个段,作者总结全文,发出号召。这是文章“结” 的部分。可以填平的鸿沟 (引议联结式 ) 某校高二一学生暑假想承包一个冰柜,既可学到课本外的知识又可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但良好的想法、一腔的热情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因而伤心已极,离家出走。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与孩子之间思想上已出现了一道鸿沟。由此我们不得不发出呼吁:两代人之间应互相理解。 (提出自己的看法推出论点。首段要言不烦,

8、纲举目张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年轻的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他们的想法、做法都与上一代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这时父母不应该一概否定他们甚至责骂他们。时代不同了,我们怎能要求孩子一成不变呢?作为父母,应与孩子多接触,多了解,不要让彼此的距离越拉越远,形成一道真正不可逾越的鸿沟。 (要求父母理解子女。 )同样,作为孩子,也应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也许他们是有点守旧,不大能接受全新的东西,但他们是出于一片关心。记得报载一初中女学生成绩不好,常受父母责打,终因厌世而自杀,她死后,父母哭得死去活来。着她的父母真的不关心她,又怎会如此之伤心呢?因此,多与父母沟通,多告诉父母自己

9、的想法,两代人的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要求子女理解父母。 )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思想上的差距,这已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为此而离家出走,弃世自杀的孩子时有所闻,唯今之计,父母所该做的是少一点严厉的批评、打骂,多一点真诚的关怀,而孩子则该多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的心情,切不可轻易悲观厌世。 (本段联系现实,并照应题目与观点。 ) 从一个中学生的离家出走,我们应该警惕,不可再让那条“沟”扩大下去,理解与热忱,是填平它的唯一途径。鸿沟,是可以填平的,但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 (末段照应材料;题目与观点。 )【材料】 发人深思的试验一天,我忽然想起 20 年前我上小学时,老师给我们做的一个实验。

10、 我何不再给我的学生做同样的试验,看结果如何?于是我把一个长颈 小口瓶子放在桌丄,把三个系着细缚的锫坠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 蝇子头先后把铅坠放进瓶中。我对三个竽生说:这个瓶于,我们把它 看做一口并,不过现在沒有水。你们拿锫坠代表你们自己,你们现在正 在这枯并中沅,丼口很小,一次只能爬上一个人。”随后,我提起水壶,向“井”中灌水,边灌边喊“危险!快上来”三 学生一起争着往外拉铅坠,结果都聚集在瓶口,嵌于被提起又被拍到, 水也流出来。看着这种幘旯,我的心隐陳做痛,不禁想起 20年前的那 次这验:当时,我、班长和一个叫李梆的女孩三人敌这个试验。当老师“快 上来!”话音一落,班长以命令的口吻说:“

11、曲文,你第一 4 李娜,你第二, 我最后上!”我们三个迅連先后安谂地把锫坠拉上来。相隔 20 年,同样的试验为什么会一成一敗? 我忽然觉得,为人之师担子极重,犹如泰山压肩。【要求】根据以丄材料,自拟超目,写议论文,字数 800 字左右。一个长颈瓶中放在系着绳子的三个铅坠,瓶子代表一口枯井,三个 学生各拿着一个铅坠分别代表他们三人自己。井口很小,一次只能爬 上一个人。当老师边往瓶里灌水边大声喊道,危险!快上来!“20 年 前的三个学生分先后有秩序地拉出了铅坠,成功了;而 20 年后的三个 学生却因同时奔命而全被堵在了井口,失败了。两代人做着同样的试 验却得出如此不同的结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2、。这是为什么? 20 年前试验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临危不乱,英明果 断,先人后己,顾全大局,他首先想到的是“我们怎样脱险”。20 年后的 试验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三人临难惊慌,束手无策/自私自利,无全局思 想,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我怎样脱险”。看来,还是人的思想品质和椿神 风貌起作用。只有先人后己、有大局思想的人,才可能临危不惧,处事 果断。当年许云峰在国民党渣滓洞集中营,硬用十指挖了个一次可供一人爬出去的小洞,但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同志们越狱做准备。越狱 时,老弱先上,年轻人靠后;妇女先上,男的靠后;普通战士先上,党员同 志靠后尽管敌人严密封闭,还是从这里跑出去了一大批优秀同志。 而今天,克拉玛依

13、市一次火灾中由于不是领导退后指挥,而是播音员叫 喊:主席台上的领导先走”,人们奔命,一齐向大门口涌去,以致造成 了那么多学生被踩死烧死的严重后果,震惊全国!真是无独有偶,这与 20 年前后的两次“试验”多么相似啊!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部分学生的精神品质、思想觉悟为 何不高? 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先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十年改革,最 大的失误是教育的失误。”我们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甚至不能为人 师表;我们有些家长只生养不教养孩子,甚至通宵搓麻将赌博,不像做 父母的;我们的一些社会媒体只顾赚钱,出一些庸俗不堪的书刊音像, 而不考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此方 方面面的“教育”,我们年幼的学生怎能培养出良好的精神品德呢?!难 怪材料作者发出感叹:为人之师担子极重,犹如泰山压肩丨”世纪之交需要培养大枇胯世纪人才,而跨世纪人才不仅要有全面 的科学知识和健康的体魄,更要有良好的楮神品德,更要有对他人、对 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心。但愿再过 20 年后重做同祥的试验会 得出 40 年前那样的结果!敬爱的老师和家长,善良的社会各界人士,都来救救孩子”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