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2014-2015期末高三语文期末试卷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272990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城区2014-2015期末高三语文期末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东城区2014-2015期末高三语文期末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东城区2014-2015期末高三语文期末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东城区2014-2015期末高三语文期末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东城区2014-2015期末高三语文期末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城区2014-2015期末高三语文期末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城区2014-2015期末高三语文期末试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东城区 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 高三语文一、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 1-6 题。 中国的谜语源远流长。好谜语的审美标准,移植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提出的“信、达、雅”三字就很恰当。 “信”,指谜作的内容要求。整条谜作要符合情理、文理和谜语本身的内在逻辑。 “达”,可以依据字典解说为三层意思:一是通达,指谜面文义要通顺,谜思要通明,谜路要通畅;二是全面,达观,扣合妥贴,无断章取义、支离破碎、穿凿牵强等缺陋;三是达到,实现,指谜作的艺术构思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雅”,包含的内容远比前二者丰富和深厚。第一,是正确,合乎规范,所谓“雅者,

2、正也”(毛诗序);第二,是高尚,美好,“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荀子荣辱注);第三,才是文雅,高雅,即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雅致、优雅。这还是第二义引申出来的意思。因此,“雅”不仅指对形式美的追求,还应指对谜作思想性方面的要求:首先,谜作的思想 甲 (格调/腔调)一定要正确;其次,内容 乙 (方向/倾向)要健康,立意要积极向上,不能矮化道德水准,放任庸俗、低俗、粗俗的问题存在。 另外,就“雅”所包含的 丙 (形式/形势)美感这一层,要包括谜面、谜底、谜目以及标注的谜格。如果谜底不“雅”、褒贬失当,谜目拉杂不堪、混浊不清,都将损害谜作的品位。因此,“雅”主要是指对谜作思想内涵的要求。 谜语,其闪光点在于

3、创意,它要求创作者能大胆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更新理念,变革技法,充分运用汉字的音、形、义等多种变化,以及之间具有的 丁 (奇妙/微妙)关系和特点,创造新的语境,力求特立独行,成就别出心裁的佳作,使中华谜作不断推陈出新,走入新的境界,迈向新的高峰。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逻辑(j) B. 牵强(qin) C. 褒贬(bo) D. 另辟蹊径(b) 2.文中加点字的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妥贴 B.支离破碎 C.雅致 D.引申 3.在文中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格调方向形式奇妙 B.腔调倾向形势奇妙 C.腔调方向形势微妙 D.

4、格调倾向形式微妙 4.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断章取义 B. 特立独行 C. 别出心裁 D.推陈出新 5.下列谜作的谜面,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 分) A.胸前一钩新月 B.车马炮出击 脚底两瓣残花 相士将出战 C.有风不动无风动 D.荷展小池静 不动无风动有风 莲枯风雨喧 6.下列谜作猜的都是古诗文中的语句。请根据提示的内容,在方格内填写相关的诗文。(限选其中四道题)(4 分) 谜面 谜底出处 谜底 2例 倾谈 白居易琵琶行第二段 说尽心中无限事 保密 陶渊明桃花源记第三段 和龙王有深交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 百花争艳 杜甫春夜喜雨首联 流星雨 苏轼念奴娇赤壁

5、怀古上片 少年不识愁滋味 陆游书愤首联 心事浩茫连广宇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片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1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2 题。 吴、楚反,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之曰:“吴王知将军且行,必置人于殽、渑阨陋 1之间。且兵事尚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洛阳,使殽、渑间,果得伏兵。太尉会兵荥阳,坚壁不出。吴方攻梁急。梁请救,太尉守便宜,欲以梁委吴,不肯往。梁王上书自言,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亦不奉诏,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后。吴兵求战不得,饿而走。太尉出精兵击破之。吴王之初发也,少将桓将军说王曰:“

6、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以山河之险,而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可得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老将皆言:“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吴王不许。假令此计得行,亚夫未遽得志也。晋时,吴人于江碛 2要害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舰。濬作大筏数十,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铁锥,锥辄着筏而去;又作大炬,灌以麻油,遇锁燃炬烧之,须臾断绝,舟行无碍。唐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循环不休。李光弼命索军中牝马 3,得五百匹,絷 4其驹而出之。思明马见之,悉渡河,尽驱入城。思明怒,欲泛火船烧浮桥。光弼先贮百尺长竿

7、,以巨木承其根,毡裹铁叉置其首,以迎火船而叉之。船不能进,须臾自焚尽。冯子曰:岳忠武论兵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愚以为“智”尤甚焉。愚遇智,智胜智遇尤智尤智胜故或不战而胜或百战百胜或出新意而胜或仿古兵法而胜天异时地异利敌异情我亦异势。(取材于冯梦龙智囊)【注释】1阨()陋:险隘的山谷。2江碛(q):长江水浅有沙石处。3牝(pn)马:母马。絷(zh):拴。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 分)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留下城邑 留下:保留。 B.江碛要害处 要害:险要。C.须臾断绝 断绝:断开。 D.循环不休 循环:轮流。9.下列

8、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 分)A.吴王知将军且行 B.吴王之初发也且兵事尚神密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 D.以巨木承其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先帝不以臣卑鄙 3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A.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希望大王沿途经过城市都不要停留,直接向西猛烈进攻,占领洛阳的军械库B.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这个年轻人冲锋陷阵可以,哪里知道考虑大局呢C.思明马见之,悉渡河,尽驱入城史思明的马见到了母马,都渡过黄河,全都被驱赶入城D.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舰又打制了铁锥,有一丈多长,悄悄地放置在江水之

9、中来阻挡船舰通行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A周亚夫采纳了赵涉的意见,到了洛阳之后,就派人到殽、渑等地方四处搜查,果然发现了吴王的伏兵。B周亚夫派遣轻骑兵断绝了吴、楚军队的后路。吴兵由于饥饿而撤退后,周亚夫再出动精兵大破敌军。C. 吴王并没有同意桓将军的说法,而是假装让这个计谋得以实施,致使周亚夫这一战并没有获得成功。D李光弼的五百匹母马所生的小马全被拴在城内,母马想念孩子,因此不会被河对面的公马吸引而去。12.在横线上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4 分)关于官职变动,“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中的“拜”指的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则表示 。(2 分)文

10、中提到岳飞说“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其中“仁、智、信”和“ ”以及“ ”被合称为儒家“五常”,指的是人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2 分)三、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5 分。13.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满庭芳 残梅李清照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 1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 2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 ,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注释:1篆香,对盘香的喻称。2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1、3 分)A.“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的意思是: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都被藏锁起来。B.“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意思是:不管狂风还是暴雨,梅花都巍然挺立,傲然不屈。C.“须信道、扫迹情留”的意思是:一定要相信,即使梅花开败,它的情韵也长留人间。D.“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的意思是:梅花的姿影会在美好的月夜显出独有的俊俏。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4A.上片首先描写深暗的环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B.下片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

12、精神。E. 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下列诗句中梅花的形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A. 虬枝凌寒,独傲冰峰艳。 B.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C.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5 分)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7 题。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作者,尤其是虚构叙事的作者,对其作品中的人和事,往往拥有全知的权

13、利和资格。在运用叙事谋略的时候,他们放出了叙述者这个幽灵,把全知的圆切割成文本中限知的扇面,这就是视角。视角有全知、限知之别,实际上是作者感觉世界的角度、程度、层面和方式,从中可以领会到作品蕴涵的某种哲学意蕴和审美趣味。中国古代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角的。因为它不仅要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来龙去脉,以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开头就这样落笔:“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尝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

14、,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以“高祖”称刘邦,这是史臣的视角。这一视角是全知的,不仅知其家世,而且知其性情、异行:见蛟龙盘在刘媪身上,似乎是刘太公的视角;见刘邦醉卧时有龙出现,却又似乎变为酒店主人的视角。正是在这半真半幻的全知视角中,历史叙事展示了开国之君的异生、异相、异行、异志,从而把本王朝的兴起加以神化或天意化了。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的视角,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认可、突破和发挥。一些精彩的历史叙事片段由于采取限知视角,使叙述委婉曲折,耐人寻味。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因而限知视角的出现,反

15、映人们审美地感知世界的层面变得深邃和丰富了。我国志怪小说中的佳作较多地采用限知视角。因为志怪小说不能在开始落笔的时候就让人一眼看出妖怪来,它需要用常态掩盖异态,用假象冒充真情,使人物(以及读者)遇怪不知怪,然后渐生疑窦,突然翻转出一个出人意表的结果。比如“白水素女”的故事,描写农家孤儿谢瑞在野外捡到一只大螺,养在水缸里。不久就出现奇怪的事情了:每天种地回来,都有人做好饭菜。行文的视角是与谢瑞重合的,他特地安排鸡鸣出去,提前在天亮时回来,窥见一少女从水缸中出来,到灶下烧火。于是上前询问缘由,少女说自己是“天汉中白水素女”,天帝哀怜谢瑞少孤、勤谨,派她来为其“守舍炊烹”。这则动人的“仙话”,是从一个少年农夫的角度展开叙述的。 5少年捡螺、少女做饭,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