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我的非经典阅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250018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擎:我的非经典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刘擎:我的非经典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擎:我的非经典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擎:我的非经典阅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擎:我的非经典阅读 标签: 读书 刘擎 (进入专栏) 书海无涯而生命有限,读书当然要选择那些最有价值的中外经典名著。这个大道理听上去很自然,但多少有点乌托邦的意思。至少对我而言,经典作品在自己心智与学术的启蒙岁月中并没有发生特殊的影响。既然这里是公布“秘密书架” ,就用不着端起教师给学生开书单的架子,列出几十部经典书目。不如坦诚一些,交待自己实际的非经典阅读经历。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传记里说,他 8 岁就读了福楼拜的长篇。而我在 8 岁时读的第一个长篇小说是高玉宝 ,其中“我要读书”的那个篇章仍然令我难忘。我们这一代人的阅读环境很特别,童年时代可资选择的书籍十分有限。1974 年情况有了意外的

2、变化。当时家住师范学院,隔壁有个林姓的同龄伙伴,母亲是师范学院图书馆的管理员。那年暑假的一天,小林偷来母亲的钥匙,带着我去了“文革”后被封闭的学校书库。开门的那一瞬间是令人晕眩的:几万本书安静地躺在灰尘之中,昏暗的光线照在一张张蜘蛛网上,我觉得这里暗藏着世界的秘密,却永远也读不完,既兴奋又怅然。我们在那里度过了整整一个暑假。 那时候读了什么大多记不清了。回想起来,我们很喜欢一套“文革”前出的杂志,因为每期杂志的最后一页都会刊登一些智力测验题目,当时我们为此着迷。还有,一本繁体字版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我“借”回了家,读了许多日子。当时感触最深的是保尔与冬妮娅之间在革命中夭折的恋情。多年以后,

3、我在一首题为1974 年的阅读与情感的诗中回忆当时的阅读体验,惋惜“缠绵的露水吞没于革命的激流” ,而自己处在“彷徨而无从堕落的岁月,一个布尔乔亚的少女成为你仅有的心事,从此,革命一直使你无限忧伤”(后来读到刘小枫的短文怀念冬妮娅 ,觉得心有戚戚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概算是我的情感启蒙读物。还有一本书对我后来的日子有许多影响。当时找到一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文集 ,只是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个奇特的名字所吸引,就在好奇心驱使下,懵懵懂懂地读了“体验派”戏剧理论,他关于排演契诃夫樱桃园的导演阐释以及所谓“第四面墙”的概念。这次纯粹偶然的机遇,使我后来一度迷恋戏剧活动,也读了许多剧本和戏剧理论。

4、1978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了莎士比亚全集共 11 卷(当时每卷的售价是一元多),读了大部分剧本,当时只感到莎士比亚的语言(其实是译者朱生豪先生的语言)华丽多彩,却并不理解这些经典剧作的内涵。 1978 年我进入大学读化学工程。但性情所致,课外关心更多的是人文类书籍。1980 年代初期的阅读是庞杂混乱的。我们这一代学人中有不少都曾是“文学青年” 。 “文革”之后重印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大家都如饥似渴,与现在的年轻人追逐村上春树差不多,我也被这股潮流所裹挟。记得一个暑假读完了 4 卷本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作者罗曼罗兰成为我心中的英雄。这虽然也算是经典,现在看来并不是多么伟大的作品。托尔斯泰的几

5、部小说也是在那时候读的,但除了安娜卡列妮娜之外,其他几部都未读完。与许多人的相反,我特别欣赏他大段的“说教性”文字。屠格涅夫也是我喜欢的作家。而很多年之后才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得这才是伟大的作品。那几年西方 “现代派”文学开始进入中国,我密切跟踪的是袁可嘉等选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从 1980 年开始出版到 1985 年共出了 4卷 8 本,这对我的文学艺术观有不小的影响。在青少年时期,我和很多人一样,有一个空洞的远大抱负,但未来要做什么却并不确切。这个时刻伟人的传记会格外具有吸引力。其中法国作家莫洛亚的几部名人传作品充满人生智慧,给我许多启迪。而卢梭的忏悔录第一次让我觉得人性的复杂。 回

6、想起来,最初影响了我后来职业生涯的有两本书,都不是经典名著。1983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美国宾克莱(LutherJ.Binkley)教授的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 ,介绍讨论了弗洛伊德、克尔凯戈尔、尼采、萨特、蒂利希等西方思想家的学说。这是第一部我读懂了的“学术性”著作,在当时为我提供了一张有用的关于西方思想的 “知识地图” ,而且让我懂得现代社会的相对主义困境,人们信奉不同的多元价值,各自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但彼此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紧张与冲突,难以在一个整体框架中被调和化解。后来在美国留学期间,有一天坐在图书馆里心血来潮,找到了这本书的英文原著。它是如此平淡无奇不过是一

7、本普通而且有点过时的教科书,却在 20 岁时成为我的学术启蒙读物,也影响了当时许多中国学人。还有一本当时特别喜欢的书是思想家:当代哲学的创造者们(三联书店 1987 年版)。这是英国 BBC 广播公司为知识大众制作的哲学家访谈节目的文本,由麦基采访包括伯林、马尔库赛、艾耶尔、奎因、乔姆斯基和普特南等 14 位著名思想家和学者。他们以较为通俗的语言讨论了各自的研究及其与社会背景的关系。这是一部能让人兴致勃勃的思想性读物,犹如亲耳聆听这些名家的言谈。我是在这两本“通俗读物”的引导下逐渐深入,开始涉猎经典读物,包括当时陆续翻译出版或重印的(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和(三联书店的)“学术文库” 系列。直到 1991 年出国留学,理想的冲突和思想家这两本书一直放在我书架上最醒目的位置。 由此说来,我的学术阅读起点很低,大概也是今天仍然无所成就的一个原因。比起现在的青年学人,我们这一代人当中有许多是“先天不足”的。个人的历史犹如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否值得骄傲,终究是无可替代的。也许,正是因为当时可供选择的书籍相对贫乏,使得我们对书籍格外痴迷而执著。 (原载南方周末 “秘密书架”栏目,2006 年 9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