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思想一次深刻的洗礼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233359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思想一次深刻的洗礼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给思想一次深刻的洗礼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给思想一次深刻的洗礼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给思想一次深刻的洗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思想一次深刻的洗礼(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给思想一次深刻的洗礼 说起 军工记忆系列纪录片的创作,要追溯至 2011 年 10 月 20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召开纪念人民军工创建 80 周年庆祝大会,首次鲜明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人民军工精神,肯定了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取得巨大成就的精神法宝。 就在庆祝大会召开的 2 天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决策。面对大力弘扬军工精神的重要任务,国防科工局离退休干部局与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的领导不约而同把目光锁定在了“抢救军工历史,追忆军工精神”上。利用拍摄电视纪录片这一生动手段,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

2、动,组织军工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讲故事,忆传统,传精神。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的摄制组踏寻着老一代军工人的足迹,走进了一片片神秘又神圣的精神 净土。 随着镜头我们来到海岛上,觅寻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创下的世界奇迹。当年核潜艇的研制者们住的干打垒,吃的馊玉米。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没能阻挡核潜艇研制者们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一生淡泊明志,无欲无求,中央领导视察时的一句“代表党中央谢谢你”令他们感激涕零,觉得一生无悔。 我们翻过大巴山,觅寻第一枚洲际战略导弹横空出世、东风破晓的地方。直到现在,这里还是整个航天的最后一个村庄,还有八百壮士为了研制国之

3、大器,在这山沟沟里扎根奉献,无怨无悔。谈到对国家的“贡献”,他们笑了,说这不算什么,几十年如一日普通又平凡的工作,方见平凡之中孕育的伟大 我们前往草原深处,寻觅第一辆三代主战坦克的威武英姿。这些可爱的军工人自诩为“反候鸟”,为了把三代坦克打造成适应“全疆域作战”的利器,冬天要去最冷的地方,夏天要去最湿热的地方,试验坦克在极端环境下的各种性能表现。查找不出故障点,就把自己捆在车身上。忘记了零下 20 度的严寒,顾不得坦克行进中产生的剧烈颠簸,直到发现了原因排除了故障,我们的科研人员才突然意识到身子早已冻僵了 我们穿越大秦岭,来到第一架歼击轰炸机的鹰击长空的地方。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基础上,飞豹飞

4、机设计、制造者凭借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忘我工作,把飞机送上了蓝天。飞机试飞员们说,他们总是有人要牺牲的,只是不知轮到谁。在和平年代,在今天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依然可见战争年代革命先辈曾经视死如归的大义凛然。 我们探寻,我们思索,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些普普通通的军工人,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军工奇迹? 真正的力量是信仰! 这种极限的境界,非有神圣的信仰不能达到。国防科技工业战线 80 多年一路走来,取得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靠的就是这种军工报国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源源不断释放能量,不仅鼓舞激励着军工战线前赴后继,还影响并凝聚了社会大众,构筑了历史和时代的精神高地。没有这样的信念,没有这样的凝聚力,

5、就没有军工伟大的事业。 这不就是我们苦苦探寻的答案?这不就是军工记忆纪录片主题的集中升华? 也许,对于“军工人”这样一类特殊人群,您并不十分了解他们的生活;但是您一定知道,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国防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是的,“军工人”以他们的赤子之心和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抒写了国防科研史上的传奇。6 月 26 日,一部聚焦国防科技前沿“军工人”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军工记忆,将登陆央视纪录频道,为您讲述那一幕幕鲜为人知的故事。该片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联合摄制,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军事武器艰苦卓绝的历程,

6、一代“军工人”将以群像的形式进入电视观众的视野,带领人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展示英雄群像 讴歌赤子之心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研制先进武器装备迫在眉睫,而这,需要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付出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军工记忆中,展示了军工英雄的光辉群像,既有黄纬禄、侯世明、潘镜芙、王小谟、杜耀惟等精忠报国的一流科学家,也有徐鸿禧、刘维新等踏实肯干的建造专家和高级技师,而更多的,是无数把青春和智慧默默奉献给了国防事业的普通科技人员。他们或者白手起家、在艰难的岁月里艰苦奋斗;或者点滴积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或者勇于创新、在封锁和打击的困境中冲击极限。每一种先进武器的诞生背后,

7、都充满了预想不到的重重艰险,甚至惨痛的失败,而这些看似平凡的军工英雄们,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落后的国力、国际的封锁、薄弱的科研基础、无法匹配的工艺水平,这一切都让军工人备受失意和困苦的双重打击,而每一次的突破也因此成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奇迹。军工记忆采访了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界人士,将首次公开珍贵的影像资料,并拍摄了军工研制和生产的精彩场面,向世人展示中国军事工业的研制步骤和细节,并传递来自几代军工人的深沉而凝重的情感力量。当您看到他们回忆往事时眼里闪烁的泪光,也许就能理解“爱国”的含义和分量。军工记忆分集简介第一集 :“巨浪一号”潜地导弹“巨浪一号”潜地导弹不仅是我国第一枚潜地导弹,使我国具备

8、了二次核打击的能力,而且开启了固体导弹的发展道路。然而,在 1965 年论证时,潜地导弹的科研在我国是完全的空白。从荒凉的大漠深处开始,“巨浪一号”的研制走过了十七年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其间遭遇的技术困难、工艺困难数不胜数。在国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巨浪一号”的研制被迫舍弃了一些必要环节,这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巨浪一号”形体较小,之前东风系列的经验和基础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参考,导弹的所有系统都要重新设计。特别是水下弹道系统,更是白手起家,从最基础的试验开始做起,一点点地记录数据,反反复复计算和修正复杂的力学参数。潜地导弹的试验过程十分复杂,而当时很多试验手段都不具备,军工人不得不设想出各种“土办法

9、”,来攻克难题。在生产过程中,严格的精度要求对落后的生产设备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没有数控机床的情况下,如何靠着技工的手做出和电脑相媲美的部件?好容易越过一道道难关,但是当 1982 年第一次实弹试射时,“巨浪一号”的第一发试验弹竟然在空中爆炸了第二集:052 型导弹驱逐舰众所周知,中国海军的装备曾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虽然在 1971 年,中国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 051 型成功下水,但它的技战术水平不尽如人意,无法走向深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海军装备的升级迫在眉睫。作为现代海军的“当家小生”,导弹驱逐舰的研制提上议事日程。中国军工系统第一次面对如此复杂的军舰设计和建造任务,而上级部第一次

10、引入作战系统的概念,第一次实现信息化作战的目标,第一次采用陆上联调的试验方法,第一次使用处在科研阶段的新型钢种,第一次安装柴燃联合动力装置如此之多的第一次,意味着无数不可预见的风险。十年时间里,所有人都处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而每一天面对的却都是极其琐碎和平凡的细节。总体设计所用五年时间交出了上吨重的手绘图纸。负责建造的江南造船厂,用两年时间完成船台建造。最后,052 型导弹驱逐舰实现了走向中国海军追求几十年的走向深蓝的梦想第三集:“空警 2000”预警机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预警机被誉为“空中帅府”,它对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攻防兼备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世界上能研制预警机的国家寥寥无几,这是一

11、个涉及很多高精尖技术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科研基础薄弱的中国刚开始试图寻求国际合作。1992 年,中国与西方某国达成协议,开发一架发展型预警机。为此,中方承担了项目中风险最大的雷达天线罩的任务。但是,2000 年,由于某大国的干预,合作项目被迫终止。从此,中国军工人开始独立自主向顶级军工科技发起冲击。“空警 2000”因此被称作“争气机”。为了争这口气,航空和电子两个系统的科技人员卯足了劲拼命干,但是这口气不好争。登顶的途中一次次在悬崖边行走:试验用的载机在拖进车间时差点毁掉、雷达的关键部件不断烧毁、雷达天线罩找不到合适的生产设备、载机装备严重超重、试飞过程中危险重重但是,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军工人

12、便交出了“空警 2000”预警机,它不仅填补了我国预警机的空白,而且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九个第一,是具有世界先进级水平的尖端武器。奇迹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奥秘?流如何在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想办事、会办事、办成事”,将“求实、创新、协同、奉献”体现到工作中去,保障企业的稳步前行。为了加强企业文化,更好的发挥广大干部职工弘扬和传承军工精神,真正体会到“严肃认真是工作态度,周到细致是工作方式,稳妥可靠是工作要求,万无一失是工作目标”的意义,让“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真正渗透到每个人的工作中,公司工会组织观看军工记忆的纪录片,开展“回顾军工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为

13、主题的活动军工记忆摄制组历时十个月,行程数万里,先后赴南京、北京、西安、呼和浩特等 10 余家军工厂所。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研制先进武器装备迫在眉睫,而这,需要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付出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军工记忆中,展示了军工英雄的光辉群像,既有黄纬禄、侯世明、潘镜芙、王小谟、杜耀惟等精忠报国的一流科学家,也有徐鸿禧、刘维新等踏实肯干的建造专家和高级技师,而更多的,是无数把青春和智慧默默奉献给了国防事业的普通科技人员。他们或者白手起家、在艰难的岁月里艰苦奋斗;或者点滴积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或者勇于创新、在封锁和打击的困境中冲击极限。每一种先进武器的诞生背后,都充满了预想不到的重重艰险,甚至惨痛的失败,而这些看似平凡的军工英雄们,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落后的国力、国际的封锁、薄弱的科研基础、无法匹配的工艺水平,这一切都让军工人备受失意和困苦的双重打击,而每一次的突破也因此成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奇迹。该片宏大叙事与细节铺陈有机结合,完整清晰地展示了相关型号研制的决策背景和研制过程,深度挖掘了研制历程中许多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充分展示了研制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催人奋进,感人泪下。有关专家认为,该片融史实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了解军工历史和装备发展的重要窗口,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生动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