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青林教学案例分析岳阳楼记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215250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青林教学案例分析岳阳楼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胡青林教学案例分析岳阳楼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胡青林教学案例分析岳阳楼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胡青林教学案例分析岳阳楼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青林教学案例分析岳阳楼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生成,点亮课堂岳阳楼记教学的案例分析工作单位:河源市光明学校作 者:胡青林1、设计意图倡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建立在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上的“会学” ;建立在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力图改变古文教学过于沉闷的课堂气氛,过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体现新课改下对古文教学的要求,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真正达到古文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整合,珍视传统文化基因与创新审美相结合。这只是尝试,是一次不成熟的探索,但会促使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2、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

2、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岳阳楼记虽然冠名为“记” ,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3、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将近两年的学

3、习,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这篇文章较浅易,对于文章的主旨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还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本文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掌握稳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2 、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的特点。背诵课文。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意境,读出情感,领

4、会本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情感目标:理解文中的主旨句,激发爱国热情,胸怀天下,做一个大写的人。5、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引导诵读,理解文本 ,读出情感。教学的难点: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6、教学内容和步骤1、主体参与,激趣导入提问引出岳阳楼,并利用多媒体有关资源介绍岳阳楼。 学生回答提问,欣赏:把学生带入了具有浓浓文化氛围岳阳楼。再引出课题。(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引出课题。)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播放名家范读,引导学生思考。

5、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找出文章主旨句,声情并茂的朗读(重点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让学生能初步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3、选读、美读,把握作者感情引导学生作者的心灵世界,提问帮助理解相关内容,让学生对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理解的。最后让学生美读文本,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同时朗读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探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4、品读课文本文前四段交待了重修岳阳楼的原因,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情”,作为

6、一篇“记”作者的本意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发的一番议论,作者以为古仁人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的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那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5、拓展思维,丰富知识根据提问谈谈感受,让学生实现与自我的对话,完成自我价值观的提升。通过以上几步,同学们基本上能够理解本文作者最终要表达的是作者阔达的胸怀和伟大的政治抱负。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一番拓展:回望中华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大家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像范仲淹这样的例子吗?这个问题设计是想通过系列化的拓展让这样的情怀能够打动学生,同时对他们有所激励,激发孩子们也努力

7、追求这样的境界。果然,学生说到屈原、杜甫等。我也进行了适时的总结:这样的情怀,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啊?尤其在范仲淹被贬的情况下,这种情怀尤显得难能可贵!到此为止,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较为完整和成功的渗透理想教育的课堂环节了。但是,恰恰就在这时,有个学生问:老师,我们怎么学的都是被贬的人写的文章啊?其实在备课的时候也想到过这个问题,只不过没有作深入的思考,而学生此时问的这个问题,给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何不借此机会让他们来比较一下这些不同的文人的不同的思想和情趣呢?因而,我首先肯定这位同学的探究精神,接着,我们大家一起回顾最近接触到的被贬管的人所写的一些文章,有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

8、阳修的醉翁亭记。这些作者往往有相似的经历,但是各自所表达的情趣、思想和情怀又是不尽相同的,又得寄情山水,有的超凡脱俗,有的借景消愁愁更愁,大家说说看这些人中你最喜欢谁的风格,并且说说理由。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让古代文人的人格力量更深地对孩子们产生影响,从而逐渐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因为各自喜欢的人可以不同,又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从理想教育的角度来看,效果要比之前设计的教学过程来说要更为明显一些。可惜课堂时间有限,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畅谈,这是一个遗憾,因而在课后,我把这个话题布置为一篇作文,让学生用文字来畅谈,从有限的交流情况我

9、感觉到学生们已经因为这篇及之前的若干相关文章引发了较为深刻的思考,不同的观念体现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差异,但很显然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过程,不知不觉地就影响到了学生人格的形成。七、 教学反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通过这节课,我更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互相促进的,学生的话有时候也能给老师带来很大的启发,进而让课堂活跃起来,有更多的生成,而这要比完全预设的课堂有价值得多。而且,就这堂课的内容而言,课后掩卷而思,我最喜欢的是谁的风格呢?如果在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结合我自身的情况来说说我的看法,对学生是不是有更大的触动呢?经常在课堂结束的反思中,我们看到了这样那样的亮点,但同时也觉得,还有很多遗憾,看来教学真是一个永远研究不完的课题,而我们语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更是我们语文老师需要用心研究的课题。不足:因为本文太著名,我参考的资料太多,对岳阳楼、范仲淹的历史知道的越多,想传达的东西也就越多,于是教学目标要求也会多,远远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平时备课,要从学生的低限起步,那么,无论你面对的是怎样一批学生,都可以激起他们的共鸣,否则,曲高和寡,只有一部分响应,课堂氛围自是不佳,也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两极分化,我总是容易犯这样的错,吸取教训吧!2014 年 6 月 1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