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212969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拟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拟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自拟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自拟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自拟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拟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拟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拟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临床研究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妇幼保健院 刘春社 王彩虹 郭春生 744300 摘要 目的 观察“自拟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 2009 年 1 月至 2012 年 12 月门诊就诊的 180 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自拟祛邪蠲痹汤” ,对照组服甘肃皇甫谧制药厂生产的补肾强身胶囊,两粒/次,2 次/ 日;广州敬修堂制药厂生产的追风透骨丸,1 丸/次,2 次/日。两组均以 30 天为 1 个疗程,3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13、70.4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自拟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症具

2、有良好的效果。关键词:痹症 治疗 自拟祛邪蠲痹汤痹症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肌肉的疼痛、肿胀、重着、麻木,甚或活动不利的一类疾患。根据痹症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风湿病性关节炎、类风湿病关节炎,骨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痛风等均属于痹症,其他如胶原性疾病累及关节,而出现痹症征候者,也可属此范围。笔者从 2005 年开始就对痹症进行研究,不断学习总结,自 2009 年选用“自拟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症,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从 2009 年 1 月至 2012 年 12 月门诊就诊的 180 例病人,随机

3、分为两组:治疗组 92 例,男 48 例,女 44 例,年龄2360 岁,病程 230 年。对照组 88 例,男 45 例,女 43 例;年龄 1960 岁,病程 230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标准如下: 1.2.1 以四肢大关节走窜疼痛为主,伴重着、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多有恶寒、发热等症。1.2.2 病前多有咽痛乳蛾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史。1.2.3 部分患者可有低热,四肢环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常可心脏受累。1.2. 4 血沉增快,抗链球菌素“O

4、”大于 500 单位。1.3 方法1.3.1 方药组成:桂枝 10g 知母 10g 白术 10g 附子 10g(生者先煎2 小时) 麻黄 10g 细辛 6g 川断 15g 牛膝 15g 伸筋草 20g 当归15g 白芍 15g 天南星 10g 生姜 8g 炙甘草 8g1.3.2 随证加减:偏血虚者加熟地;偏气虚者加黄芪;上肢痛甚者加姜黄、桑枝;下肢痛甚者加独活;肩背疼痛者加羌活、独活;全身关节均痛者加威灵仙、虎杖;寒盛冷痛者去附子加川草乌(生者先煎) ;刺痛难忍者加乳香、没药;关节畸形加全蝎、蜈蚣、乌梢蛇等。发热者加石膏,薏苡仁;关节红肿热痛者,倍加芍药、知母、甘草。1.3.3 用药方法:一日

5、一剂,早晚各一次,先泡 20 分钟,煎 30 分钟,每次煎取 200ml 左右,用药期间不用其他西药。另外嘱病人服药期间忌生冷及油腻之品,避风寒,加强锻炼。治疗组用上述中药方剂。对照组服甘肃皇甫谧制药厂生产的补肾强身胶囊,两粒/次,2 次/ 日;广州敬修堂制药厂生产的追风透骨丸,1 丸/次,2 次/ 日。两组均以 30天为 1 个疗程,3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1.4 疗效评定标准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1.4.1 治愈: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 1.4.2 好转: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1.4.3 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进步。1.5 统

6、计学方法 以上数据均采用 SPSS1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 2 检验,计量资料用 t 检验。2 结果两组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9.13,治愈 33 例(35.87) ,好转 49 例(53.26) ,未愈 10 例(10.8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0.45,治愈 22 例(25.0),好转 40 例(45.45) ,未愈 26 例(29.55) 。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x 2=9.81,P 0.005) 。3 讨论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痹症在临床上比较多见,病程较长,治疗效果也不明显,采用中药治疗的方

7、药也较多,效果各有千秋。根据我的临床经验,认为痹症的发生是重感邪气或饮食不节致人体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气而成,正如素问痹论曰“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1】 ;灵枢五变篇说:“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痹症的病机是邪气阻痹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关键是“痹而不通” ,引起气血不通的因素有气虚、寒凝、气滞、血瘀、痰留等。由于风寒湿邪袭入人体,阴阳气血不足,筋脉骨节失养,则见肢体关节酸软无力,面色萎黄,身体消瘦,四肢不温等“不荣”之症;寒湿入侵,阻滞经脉,气血闭阻,运行不畅,瘀血阻络,故又见肢节疼痛、肿胀等“不通”之症。由于病久气血周流不

8、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 ,痰瘀可以互结,也可以和外邪结合,阻闭经络,深入骨骱,而致根深难以逐除,晚期所见到的关节肿胀、畸形等症。痹症的临床表现各有特征,痹痛游走不定偏于风;疼痛固定剧烈,遇寒加重,偏于寒;痠胀重着,偏于湿;红肿灼痛,偏于热;关节漫肿,按之柔软偏于痰;按之稍硬,麻木痛剧则为瘀。总之,痹症初起多以邪实为主,有风寒湿与风湿热不同,而临床上偏寒者占十之七八,病久属正虚邪实,虚中夹实,正虚者气血、肝肾不足;邪实者痰瘀互结,或兼外邪。治疗应该祛风散寒、除湿舒络为主,佐以健脾益肾,化痰通瘀。抗风湿西药因其良好的改善骨质破坏和保持关节功能作用而作为一线用药,但价格昂贵,而且因为毒副作用

9、或对其毒副作用的顾虑使病人终止用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中医药治疗可发挥多环节、多层次、多角度、多靶点作用的特点,而且疗效确切。自拟祛邪蠲痹汤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基础上加减而成,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桂枝为主药,善于温经通脉,调和营卫;附子行药势为开痹之大剂;桂枝、麻黄、附子祛风、温经、散寒;“久病必虚” ,脾胃为“后天之本”故用白术健脾燥湿除痹,以资生化之源;川断 、牛膝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脾肾双补,先后天则固,抵抗力增强,则疾去体安;桂枝、芍药、知母、甘草合用,养阴清热,调和营卫,充益五脏之气,和血脉,利湿消肿;知母滋阴清热退肿为佐,有可兼防温热药的燥性。痹症“多由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

10、致” , “久病入络”故用当归、伸筋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湿聚成痰” ,用天南星化“经络风痰” 【2】 ;甘草解附子之毒,调和诸药为使。统计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自拟祛邪蠲痹汤具有蠲痹舒络、健脾益肾之功效。现代研究:附子对血液循环有明显作用,能使血流量增加,外周阻力下降从而改善缺氧与微循环障碍。此外附子中的乌头碱类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明显抑制关节肿痛 【3】 ;白芍具有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镇静,抗血小板集聚,抑制血栓形成,解除平滑肌痉挛,扩张外周血管,消炎,抑菌,镇痛,保肝等作用 【3】 ;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其制剂对大鼠、小鼠甲醛性“关节炎”均有抑制作用 【4

11、】 ;桂枝、细辛、生姜、麻黄、附子等具有镇静、镇痛、抗炎、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作用。上述药理研究为自拟祛邪蠲痹汤治疗痹症提供了理论依据,综观全方:对关节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炎、镇痛作用较为突出,改善血液循环与患者一般情况亦较明显。【参考文献】1 周仲瑛 主编中医内科学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9(2):271 、2722 张延模 主编中药学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9(2)50、 278 3 张卫东,韩公羽,梁华清.国内外对中药附子成分与活性的研究,药学实践杂志,1996,14(2):91 、954 马有度主编医方新解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4(2) ;160 第一作者简介:刘春社,男,出生 1963 年 2 月,本科,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工作单位:甘肃省泾川县妇幼保健院,联系电话:13993356655,邮箱:;传真:0933-3321005 ,通讯地址:泾川县青年路 3 号,邮编:7443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