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201751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复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建筑史论述木架建筑优势: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根本缺陷:木材愈来愈稀少,木架建筑易遭火灾,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求干阑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做居住用,西南山区少数民族任多采用这种建筑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优点是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室内空间尺寸不大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斗栱:在宋代称铺作,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

2、则称牌科其主要构建是斗,栱,昂。向外悬挑的华是短悬臂梁,是斗栱的主干部分,斗是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栱的作用相同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简明,真实,有机;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建筑与环境:善择基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工官制度:周至汉 司空;汉以后 将作;秦至西汉 将作少府;东汉以后 将作大匠;唐宋 将作监 大匠和监的副手称少将,少监隋代 工部工官:隋代 宇文恺 隋都大兴城,后即唐之长安城(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李春 河北安济赵州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五代 喻皓 木经宋代 李诫 营造法式北宋 张泽端 清明上河图明代 蒯祥 徐 计成 园治 拙政园

3、清代出现斗口尺寸,样式雷家族作圆明园清代帝后陵墓工程图纸清末民初 姚承祖 营造法原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是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的房屋。夏商代的偃师尸沟乡遗址是迄今为止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西周岐山凤雏遗址是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春秋时期瓦开始普遍使用,高台建筑出现。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石窟。石窟类型:塔院型,塔为窟中心(将石窟中支撑石窟顶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佛殿型,石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僧院型,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打坐秦汉时开始兴起自然

4、山水式风景园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的发展。第二章 城市建筑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三代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里坊制盛极期,三国至唐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各时代赋予城郭的名称不一,有子城,罗城;内城,外城;阙城,国城。瓮城:加强城门防御能力,在城市设二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马面:城墙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的矩形墩台,便于守卫者从侧面射击敌人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住宅构筑类型: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竹木构干阑式;木构井干式;砖墙承重式;碉楼;土楼;窑洞;阿以旺;毡包;云南昆明一颗印;北京四合院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宫殿建筑发展的四大阶段

5、: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唐长安大明宫外朝三殿: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治朝,紫宸殿为燕朝。含元殿:面阔 11 间,进深 4 间,复阶周匝,即 13 间的殿堂,殿前有龙尾道。麟德殿:太液池西侧,面阔 11 间,殿平面进深 17 间。明清北京宫殿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中和殿:攒尖顶,保和殿:重檐歇山顶北京天坛祈年殿:圆形,攒尖,三层青色琉璃皇穹宇:圆形,攒尖,单层太原晋祠圣母殿:主殿,供叔虞之母,宋代所留殿宇的最大的一座。殿身 5 间,复阶周匝,所以里面成为面阔 7 间的重檐。单槽式空间划分形式。曲阜孔庙大成殿:主殿,前朝后寝,重檐歇山,面阔

6、 9 间,殿前 10 根盘龙柱。明堂劈雍 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室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见和祭祀天地诸神及祖先的场所。劈雍是明堂外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味圆满无缺)圆形像劈(劈即为壁皇室专用玉质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黄肠题凑 汉代短方木(方 30cm 长 90cm)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的木端部指向棺椁方上 汉因秦制,帝陵都起方形截锥体陵台,四门有门阙和陵墙。宝顶,宝城 明代考陵,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应南方多雨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至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第五章 宗教建筑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面阔 7 间,进深 8 架椽(清称 9 檩) ,

7、单檐四阿顶(清称庑殿顶) ,金厢斗底槽,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塔类型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国内现存唯一最古最完整的木塔,塔身平面 8 角形,复阶周匝,金厢斗底槽,各层檐柱与其下暗层檐柱结合使用叉柱造,上层暗层檐柱往下层檐柱内收半柱径,其交接方式为缠柱造。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塔身平面 12 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北京秒应寺白塔(喇嘛塔)元至元八年(1271 年) ,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的作品。经幢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曼陀罗经) ,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第七章

8、 建筑意匠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阴阳有序的环境观;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若干影响因素(内向性,尚祖制,中庸)选址与布局对环境的分析与利用(近水利避水患,防卫性好,交通通畅供应有保障,注重小气候,理想的景观模式,良好的环境主体) ;环境改造与方位变通;几何关系与均衡对称序列;同构关系与自然序列;空间序列与总体权衡过白前后两栋建筑的间距足够大,使坐于后进建筑中的人通过门樘可以看见前一进的屋脊,即在阴影中的屋脊与门樘之间要看得见一条发白的天光。第八章 木构建筑详部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这在

9、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为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有向内倾斜柱高的 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 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这种做法称为侧脚。复阶周匝:在建筑主体外另加一圈回廊宋朝四式空间划分形式单槽式 宋晋祠圣母殿双槽式 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清故宫太和殿分心槽式 辽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金厢斗底槽 唐佛光寺大殿雀替: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斗栱: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它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它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翘或昂

10、自坐斗出跳的多寡,清以踩计(宋以铺作计) 。出一跳叫三踩(宋称四铺作) ,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作)出三跳叫七踩(宋称六铺作) 。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缠柱造,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结构,构造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在角部需要增加斜梁,另外每面还要各增加一组斗栱。装修宋称小木作。戗指的的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水戗发戗: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嫩戗发戗:屋檐在屋角处

11、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彩画作常用的有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秦汉建筑技术艺术小结:1 木框架建筑,抬梁式为主流,到秦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突破,大跨度梁架方面,高层建筑的木结构问题2 陶制砖,瓦,管道的使用3 西汉初已开始使用正规的拱券结构,以简拱为主要结构形式,大量用于下水道及墓葬,到东汉才出现穹窿顶结构两晋南北朝建筑技术艺术小结:1 佛教及其相关建筑数量猛增,建筑类型上新增了塔院石窟和寺院2 大量修建园林3 斗栱大量出现在建筑上,砖石建筑得到较大发展4 抛弃了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形式而改之向高坐型转变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1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2 建筑群处理与趋成熟3 木建

12、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但是可能已有用材制度,即将木架部分的用料规格化,一律以木料的某一断面尺寸为基数计算)4 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 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6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 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与装饰要求的现象。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宋代建筑发展的几个方面:1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街巷制代替里坊制2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3 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题建筑4 建筑装修宇色

13、彩有很大发展5 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明代建筑进步的表现:1 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2 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3 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结构作用减少,梁柱结构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4 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 官僚地主私园发达6 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清代建筑的发展:1 园林达到极盛期2 藏传佛教建筑兴盛3 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4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5 建筑技艺任有所创新,水湿压弯法,对接与包镶法,引进玻璃北京四合院特点:中轴对称,等级分明,大门作为等级标志,运用影壁组织门面空间,广亮大门,金柱

14、大门,门,如意门以院为核心:交流,活动,采光,通风,绿化墙垣厚重而封闭,防风沙,防噪音,防干扰结构构造:抬梁加硬山为主,单坡或平顶为次色彩素雅,以灰,青色为主佛教寺院的构成:1 汉代:以塔为中心的庭院,塔院(白马寺,东汉洛阳)2 南北朝:前塔后殿(南朝最早出现建双塔之例,永宁寺,北魏洛阳)3 唐代:寺塔并列,以塔为中心逐步转为楼阁为中心的转型期,双塔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钟楼出现于晚唐,立于南北轴线东侧;鼓楼出现于明中期,立于西侧4 宋代:寺庙形制基本定型,塔的地位进一步下降5 明清:形成标准的寺庙形制中国园林产生和发展阶段:1 汉代以前,帝王贵族畋猎园囿为主的时期2 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发展的转

15、折阶段(山水园林)3 唐代,风景园林全面发展的时期城市和市郊的风景点有质的发展私家园林的兴建(园林小型化小庭院宅院)山居别墅(白居易的易草堂)帝室园囿和离室4 两宋时期,造园活动遍及地方城市和庶民5 明清,我国古代园林最兴盛的时期明清皇家园林的造园特点:1 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2 规模较大,一般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因此都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特色3 整体布局较为严整,很难摆脱对称轴线的布置方法4 中心建筑为了与宏伟的山水空间相对,体量和尺寸都很高大,建筑色彩辉煌而壮丽5 叠石手法一般用于园中之园,大园囿内,主要依靠推土成山,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方法6 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花木明清私家

16、园林特色:1 私家园林是住宅的一部份,规模不大,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较多的景物,因而在划分景区和造景方面存在很多曲折细腻的手法(1)把全园划分为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形成对比,但是相互贯通取出整体a 园中空间与景物的布置宜主次分明,而不宜平均分布b 各园都有若干条观赏线路,线路上的景物不断变化c 对景是园林造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2)水面处理a 池有大小主次之分,水面处理也有聚分不同b 池岸处理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c 池面桥梁以梁式桥居多,平面曲折(3)假山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因素,主要是人工叠石手法(4)建筑处理a 厅堂为园林内主要建筑b 榭枋多是亲水建筑c 楼阁一般在厅堂后,半山半水之间d 亭为休憩眺望之用,园林的点缀e 廊,主要风景的导游线,建筑间相互联系的脉络f 墙,分割空间,对景物起衬托遮蔽之用(5)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2 私家园林因其面积大小,幽曲有余,开朗不足3 色彩清新淡雅,往往能达到以少见多,以小见大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