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煤基能源化工品发展的思考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87793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国煤基能源化工品发展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我国煤基能源化工品发展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我国煤基能源化工品发展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我国煤基能源化工品发展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我国煤基能源化工品发展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我国煤基能源化工品发展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煤基能源化工品发展的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我国煤基能源化工品发展的思考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反应生成化工、能源产品的工业,是煤炭的深加工产业。近几年来,我国煤化工发展逐步升温,呈现无序、过热的态势。各产煤省 (地) 纷纷抛出了庞大的煤化工发展规划,不仅以合成氨、甲醇、PVC 等为代表的传统煤化工产品的产能急剧膨胀,而在建和规划中的产品主要定位在煤制油、甲 醇/二甲醚和甲醇制烯烃等方面。各类企业、各种资金纷纷进入煤化工产业,包括煤炭企业、电力企业、化工企业,国有资金、民间资金、国内资金、国际资金等。 投资之巨,规模之大,出手之快,令人咂舌。令人真正感到担心的不光是规模,而是正在出现的建设高潮。 国家对发展煤化工有若干政策规定。近

2、几年来,煤化工发展出现的一些情况值得关注: 煤化工是规模效益非常明显的产业。一些在建或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多数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规模。一些企业往往受资金、技术等某些条件的制约采取将规划做大, 分期实施的方式,化整为零、以小堆大,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顺利通过审查,而且可圈占更多的资源,但并不能体现出规模效益。 煤化工是高耗水行业。发展要量水而行,以不与农、民、生态争水为前提,严格控制在缺水地区建设煤气化或煤液化项目。但一些产煤省区为了发展经济,以资源 为手段,不顾及生态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举招商引资,甚至在同一地区,同一开发区内引进多个结构雷同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在许多严重缺水地区布置了多个大型 煤化工项

3、目。有关水利部门已警言,在黄河中段建设超越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重化工业,很可能引发工业、农业、生态间的“争水大战”,并对黄河下游省份取水构成 严重威胁。 不少地区以建设煤化工项目为名,行圈占和攫取资源之实,大量夺取煤炭资源,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片面追求产业快速发展。不少地区煤化工产业刚刚起步,煤资源就已被瓜分殆尽。 不少国外大公司正在与有关方面接触,直接参股大型煤化工项目。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 年修订) 规定 :大型煤化工产品生产由中方控股。资 料称,目前外资的投入已占到我国“十一五”期间煤化工计划投资的相当大的部分。各种变相的由外商控股、相对控股的项目相继而出。 我国的煤化工热,带来

4、新的一轮大型煤气化技术无序的重复引进热。某干法煤气化技术在国外仅用于循环发电,并未应用于化工生产。但国内一些企业却不顾风险 争相引进,截至 2007 年底已引进 20 多套。据报道,使用该技术正在运行的几套装置,至今尚没有一套能够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煤气化技术( 有些技术并不成熟)在我国都有引进。我国已成为多个国外煤气化技术首例应用于化工领域的试验(或放大或改进或示范,使其适用、成熟) 基地,承受着巨大的付出和风险的代价。 我国煤化工过热的突出表现就是“ 逢煤必化”。为谋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几乎所有煤产地甚至煤炭调入地区都要大力发展煤化工(全国约有近 20 个 省、区

5、规划,把煤化工“打造”成支柱产业) ,寄希望于煤化工的 GDP。至今全国到底有多少个在建或规划中的煤化工基地和煤化工项目?总投资是多少?产品的 产需平衡如何?煤化工发展所需的各方面的条件是否匹配?以上种种恐怕是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引导和规范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切实纠正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承载能力,盲目规划、竞相建设煤化工项目,可能对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将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国家发改委于 2006 年 7 月 7 日发出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其 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规定,使煤化工的无序发展得到一定程

6、度的遏制,但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由于种种原因,无序、过热的发展态势并未完全得到 遏制(编者注:国家对煤化工项目的控制可能进一步加强)。 以上种种煤化工产业的超强、超高速度的发展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深思。这种情况符合科学发展观吗?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是喜是忧? 发展煤化工是有条件的。不是逢煤就应“化” 、就能“化 ”得起来的,亦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不能不顾条件“逢煤必化 ”。二、对煤基能源化工品的思考 1、煤制油 高油价催生我国的煤制油产业 各地发展煤制油的热情很高,凡是有煤炭资源的省份都纷纷开展大型煤制油项目前期研究和规划及集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06 年底全国已有 15 个煤

7、制 油项目规划。众多煤制油项目中,除神华 320 万吨/年、兖矿 100 万吨 /年、潞安 16 万吨/年 3 个项目得到发改委的批准外,其余项目均属于地方或企业规 划。在建(132 万吨/年) 和规划中的煤制油项目总规模达到 4017 万吨/ 年。 充分重视发展煤制油的风险 以煤制油最大的动力是煤的储量比油、气资源相对要多,其次按现有油价,煤制油可能有利可图。然而煤制油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煤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以及诸多社会配套要求,且条件要求较高。应高度重视煤制油产业的风险性。 在技术方面,国内没有运行中的工业化装置可以借鉴直接法煤制油技术连国外也没有可借鉴的工业化装置

8、。神华的直接液化的煤制油工业化装置在世界范围内是 首次建造,存在着从工程放大、装备制造、催化剂性能、生产工艺控制等诸多工程风险。南非沙索公司虽有成熟的间接法技术,但转让费过高。兖矿和潞安的间接法 技术正处在工业示范阶段。我国的煤制油技术均没有达到大规模工业化推广阶段。 在投资方面,建设 1 万吨/年煤制油装置就需要 1 亿元的投资建设一套百万吨级以上的煤制油装置,动辄投资数百亿元。投入产出比过低,造成产品成本核算中摊入的设备折旧费和银行贷款利率偏高。煤制油的成本居高不下。 在成本方面,以立项时的油价和煤价进行比较,建设大规模的煤制油项目预期可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油价涨,煤亦会相应涨价。随着国

9、家资源费、环保费新 政策的出台,税费增加,煤炭价格亦相应提高。煤炭的价格每上涨 100 元/吨,煤制油的成本就相应增加 58 美元/吨。时至今日,煤炭价格已经比评估时涨了 多倍,今后煤价还会继续上涨。此外,装置建成投产时,水、电、汽、运输等公用工程的费用和人工费也远远超出评估时的费用。煤制油的成本还将面临国际油价波 动的市场风险。 启动煤制油项目初期阶段布点应从严控制 基于国情,国家有必要从能源安全战略的高度将煤制油列入能源安全战略储备项目中。为规避风险,国家在启动煤制油项目的初期阶段应集中财力,选择不同的装置 规模、不同的工艺路线、不同的技术来源分别建设一套工业化示范装置,待装置建成后,由专

10、家对这些示范装置进行综合评估,从中选出技术经济指标最佳的煤制油 工艺,择时适度推广。目前我国的煤制油产业正处在工业试验示范阶段,在首套技术没有通过评审之前,不宜再开工建设同类新项目。 我国应掌握煤制油的核心技术 在部署煤制油项目时,要统筹引进技术和采用国内技术。加大力度,重点扶植自主创新的国内新技术。神华的直接法煤制油技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开发的间接法技术均有明显进展,应组织力量推动国内技术的示范试验的进程,争取早日掌握煤制油的核心技术。 审时度势、权衡利弊、适度发展 随着高油价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煤制油技术的研发,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虽然已掌握了煤制油的核心技术,但缺少工业

11、示范装置,没有达到工 业应用阶段。据报道4 ,美国至今没有煤制油项目。由于投资太大,而且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也很大,企业目前还在观望。另外,妨碍煤制油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环境污染问题,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污染严重。 当前,我们要集中力量进行产业化技术开发,工业示范装置要力求做到先进、可靠,搞好技术储备,并全面深入研究发展煤制油的问题。要统观国内外情况,审时度 势,权衡利弊,稳健决策。我国在替代能源的战略安排上,不能主要盯着自己仅有的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上,应把重点放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上。2、甲醇/二甲醚 国际市场甲醇供需格局发生变化,煤制甲醇价格能否与天然气制甲醇的进口价相抗衡值得

12、关注 世界各国的甲醇生产主要以天然气为原料。2006 年世界甲醇总产能为 4695 万吨/年。20072010 年全球甲醇产能年增长率为 4.5% 5.0%, 到 2010 年产能将达到5800 万6000 万吨/年。 进入本世纪以来,新建装置集中在中东、拉美和东亚等地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地区,谋求以成本优势占领市场。装置的规模也呈现出大型化(500012000 吨 /天)的趋势。世界甲醇生产格局的变化导致消费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甲醇消费已由自给逐步转变为依靠进口。中国也成为世界 甲醇生产商的目标市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贸易竞争己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在发展甲

13、醇产业时,应统筹考虑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我国煤制甲醇能否与天然气制甲醇的进口价相抗衡值得关注,特别在东南沿海地区。同时亦要密切关注甲醇主产地在西部,而主市场在东部的地域不平衡带来的运输问题。 国内甲醇呈高速、无序发展的态势 我国甲醇生产以煤为主要原料,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装置规模偏小,企业数目过多,原料路线和工艺技术五花八门。由于对醇醚燃料需求的高度期待,我国甲醇发展 过热,几乎“遍地开花”。据报导5,20002007 年我国甲醇产能年均增长率为 24.8%,2007年我国共有甲醇生产企业 177 家,总规模已突 破 1600 万吨/年。目前在建、拟建甲醇项目有 34 个,到 2010 年总产能

14、将达到 2600 万吨3060 万吨/ 年。我国规划中的甲醇产能已超过同期世界其 他各国的总产能。 2007 年下半年甲醇出口激增。而煤基甲醇是资源消耗型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依靠大量出口来消化过剩的产能是不妥的。要采取措施遏制甲醇产能过快增长,有些项目应缓建。与此同时,宜加速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规模小的落后企业。努力推行“关小建大”总量平衡的方针。甲醇装置规模效益非常明显,要力推甲醇装置的大型化。 随着标准的出台,二甲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 城镇燃气用二甲醚行业标准已获批准,城镇燃气用二甲醚混合气国家标准也有望在 2008 年内颁布。随着标准的出台,二甲醚正迎来新一轮的建设热潮。 目前国内二

15、甲醚的有效产能已超过 120 万吨/ 年,2007 年新开工的二甲醚项目有 13 项,总产能近 700 万吨/年。预计 2008 年二甲醚的消费量将达到 220 万吨左右;2010 年总产能将达到 1000万吨/年。 醇醚燃料发展过快,可能面临的风险 大面积推广甲醇汽油尚有待标准出台和时间的考验据悉,低比例甲醇燃料标准已送审,高比例甲醇燃料标准送审稿也将于 2008 年一季度完成。山西等省市多年试 用甲醇汽油积累了经验,但大面积推广甲醇汽油过程中能否避开甲醇毒性、对环境的影响及对发动机的损害等问题,均有待实践的考验。 二甲醚生产面临成本偏高与低价进口甲醇冲击的市场风险以目前甲醇市场价格 300

16、0 元/吨计,二甲醚的生产成本要超过 5000 元/ 吨。LPG 与二甲醚的热值 比为 1:1.6,即 1.6 吨二甲醚相当于 1 吨 LPG。目前 LPG 的到岸价在 7000 元/ 吨左右,不考虑贮运费用,二甲醚的生产成本只有低于 4400 元/ 吨 才能被市场所接受。此外,二甲醚的主要生产基地在西北部,而消费市场在东南部。一旦中东甲醇冲击中国市场,东南沿海地区采用低价进口的甲醇生产二甲醚,则 对西北地区的二甲醚生产构成威胁。对我国煤基能源化工品发展的思考3、甲醇制烯烃 以煤或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甲醇,再以甲醇为原料生产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的生产工艺技术,简称 MTP/MTO。煤基甲醇制烯烃项目的实施,可有效缓解我国石脑油的不足和低碳烯烃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已掌握甲醇制烯烃(MTO)的核心技术,乙烯和丙烯的比例可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调整,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已完成现场中试,现正按 国家批准建设工业示范装置,期待这一项目的成功。目前不宜再布新点进行示范试验。现在各地大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