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3)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86808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3)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3)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3)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3)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3)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3)(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二)教与学 2010-02-24 09:49:46 阅读48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2009年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二)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 老 章第二部分:娴熟解题方法一、考纲陈述:(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答题原则:【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 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

2、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空)。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 技巧)(四大类)。(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

3、: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 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些感情的名称写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创设的情景)和这种修辞的好处。示例:(09全国 I卷) 12、阅读下面这首

4、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解析】第一步,概括诗中描绘的画面特点。第二步,指出构成画面的意象,(有时需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题意需要决定着一步的取舍)。【答案】 诗歌描

5、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 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分析】采用小口径切入。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意或不同意,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取舍。第一步,同意(或不同意)。第二步,根据诗句关键词分析为什么。【答案】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 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

6、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 ”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事后的世态炎凉。2008年全国卷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答案】(1)(第一步)“网”在文中是网住的意思,作者运用比喻加联想的表现手法,(第二步)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

7、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这春日的丝雨容易唤起人们对春光即逝的寂寞惆怅。(第三步) 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第四步)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答案】(第一步总写)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第二步分析)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

8、门前几可罗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传出了一种空空寂无聊赖的意味,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三、解题方法及步骤【一】意象、意境类(一) 如何辨析诗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意象)是指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即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事件,关注环境。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答案设计可以分以下几步:(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概括形象特点;(2)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示例: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

9、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提问1: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具体分析答案:(步骤一)诗中刻画了一个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步骤二)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 雪 ”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渔翁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步骤三)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示例2: 阅读陈子昂登幽州

10、台歌,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参考答案:(第一步总写)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第二步根据诗句具体分析)“念” 写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出凄凉和忧伤,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例3、 点绛唇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答案】(第一步总写)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二步分析)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

11、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 与“回首”的矛盾和“ 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有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即物象,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人们也将这一类的诗歌称为咏物诗。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诗中琴的特点为“弦直”,棋的特点为“局方” 。2、深入其里,挖掘物象的内在的品格、精神,找到物与志的“契合点”。

12、3、体悟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示例1: (09天津卷) 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 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笋光。帙,包书的布套。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分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 致君尧舜上” ,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参考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

13、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示例2:张渭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迎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提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案:(步骤一)“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迎”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二)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示例3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蝉(唐李商隐)

14、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问:三首诗中蝉的形象有何不同?解析: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借蝉“垂緌” 状和“流响”声;“ 清露”之洁、“ 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 露重”、“风

15、多” 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 高难饱”和“很费声” 哀中有恨,“疏欲断” 之声和“ 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 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诗中的景物形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

16、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例1:(09重庆卷)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第一步总写)这几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第二步分析)通过 “白鸟”“绿水”“嫩黄花”“ 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白鸟绿水黄花红叶,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但却“ 无个人瞧”,真让人感到一股彻骨的凄凉,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叹。(第三步总结)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例2、阅读曾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