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69918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必修 3 稳态与环境 一、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 )发现过程 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拜尔实验结论:尖端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产生:幼嫩的芽、叶

2、、发育中的种子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补充: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

3、,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 ,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 ;防止落花落果。备注: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 (例如 -萘乙酸,2、4-D)2、其他植物激素激素种类 合成部位 作用赤霉素(GA)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或幼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

4、尖 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 片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促进果实成熟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1)反射与反射弧 概念: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神经元的结构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功能是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电位(外负内正)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传导(2)突触的结构特

5、点:一个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一般是树突膜或者胞体膜。(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递质来传递。传递过程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泡经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递方向:单向传递(轴突树突,轴突胞体)单向传递的原因:因为只有突触前膜有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3、人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运动性失语症:当 S 区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

6、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能看,能听,不会说) ;感觉性失语症:当 H 区受到损伤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能看、能写、不会听) 。4、动物激素调节(1 )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下丘脑能产生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能产生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甲状腺能产生甲状腺激素,胰岛能产生胰岛素,性腺能产生性激素。(2 )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由胰岛 B 细

7、胞释放,调节糖类代谢, 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由胰岛 A 细胞释放,升高血糖含量。(3 )激素的调节:a、促进作用 :寒冷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代谢加强。b、抑制作用:甲状腺激素增多 (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减少 甲状腺激素维持正常。这样的调节机制称为反馈调节。(4)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具有相反的作用。例如: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具有相同的作用。例如: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8、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就是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组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日前普遍认为,神经 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 2 等)通过体液运输,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反应速度 迅速 较

9、缓慢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是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 ,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3、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 )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 和特异性免疫,前者包括 人体的皮肤、黏膜等组成的第一道防线,以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组成的第二道防线。后者主要是指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吞

10、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2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它是由 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部分细胞随血液进入胸腺发育成 T 细胞,部分细胞在骨髓发育成 B 细胞。骨髓、胸腺、脾和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3 ) 抗原是指能使机体产生 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也就是说 抗原一般都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但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有时也可称为抗原,如癌细胞等。(4 ) 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由 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

11、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也分布于乳汁中。(5 ) 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进入机体后, 大多数抗原经 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然后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 ,再由 T 细胞呈递给 B 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

12、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消化。(6 )细胞免疫的过程: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 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 T 细胞。效应 T 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效应 T 细胞还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来加强免疫效应。注意:细胞免疫不能直接杀死抗体,只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7 )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以

13、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8 )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疾病,如免疫功能过强 时,会引起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低时会引起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是找出过敏源,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源。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和缺乏引起的疾病。该病可分两类: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另一类是疾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4、艾滋病的流行及预防(1)艾滋病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

14、症(AIDS)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存在部位:与人体的 T 淋巴细胞结合(2)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发病机理:HIV 侵入人体后与 T 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 T 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得人体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症状:初期症状是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此后,相继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疲,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麻痹,最终死亡。(3)艾滋病的流行及预防流行: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预防:洁身自爱;不与他人

15、共用牙刷和剃须刀;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严格消毒;需要输入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通过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四、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的特征(1 ) 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 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

16、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 样方法 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 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 50 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 40 只,其中有标记环的 10 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 200 只N :5040:10 N 200 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1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J”型曲线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实例: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 X 倍建立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为:N 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