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要点总结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169221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管理要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安全管理要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安全管理要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安全管理要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安全管理要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管理要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管理要点总结(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全管理要点总结第一章 安全管理基础知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识安全管理的目标就是控制事故和职业病。第一节 事故相关基础知识一、几个定义1、事故:在生产过程中,事故是指造成人员伤亡、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6441-86)将工伤事故分为20 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2、事故隐患: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3、危险源:可能导致人员伤害、疾病、财

2、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4、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场所或设施) 。二、安全与本质安全1、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2、本质安全: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的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的功能。失误-安全功能故障-安全功能第二节 职业病一、职业危害与职业病(一)职业性危害因素1、环境因素(1)物理因素:低温、高温、噪声、振动、高低气压、电离辐射(X 射线、 射线)与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2)化学因素(3)生物因素: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炭疽杆菌、霉菌、

3、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和真菌等2、与职业有关的其他因素: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的不合理导致的工作紧张;个人生活习惯不良,如过度饮酒、缺乏锻炼;劳动负荷过重,长时间单调作业、夜班作业,动作和体位的不合理。3、其他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如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国民文化教育程度、生态环境、管理水平。职业卫生法制的健全、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系统化。(二)职业病的概念及其分类职业病: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界定法定职业病的 3 个基本条件:在职业活动中产生,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职业病损:由于预防工作的疏忽及技术局限性,使健康受到损害的,称为职业

4、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及与工作有关的疾病。第三节 安全管理概述安全管理的内容:安全生产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档案安全生产规章管理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技术措施计划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生产检查等第四节 安全生产五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安全生产五要素是指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确立“三不伤害”既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安全生产五要素既相对独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工作基础中的基础,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精神指向,其他的各个要素都应该在安全文化的指导下展开,安全文化是其他各个要素的目的和结晶,只有在其他要素健全成熟的前提下,才

5、能培育出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安全法制是安全生产工作进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必要条件,是开展其他各项工作的保障和约束;安全责任的安全法制进一步落实的手段,是安全法律法规的具体化;安全科技是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现代化工具;安全投入为其他各个要素能够开展提供物质和保障。1 安全文化 是指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有关安全问题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2 安全法制,是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执法。3 安全责任,主要是指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建立和落实。4 安全科技,是指安全生产科学与技术研究和应用。5 安全投入,是指保证安全生产必须的经费。思考题试阐述我国现行的安全生产方针及其内涵。第二章 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第一节

6、 管理理论一、 X 理论: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把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 ,一切活动都出于经济动机。其管理特征是,订立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法规,运用领导的权威和严密的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让工人完成组织任务。二、 参与管理理论:曾经主持霍桑实验的美国心理学家梅奥认为人是“社会人” ,并提出了参与管理理论。他认为,人的工作动机基本上是由社会需求引起的,并通过同事间的关系得到认同;应该从社会关系方面去寻求工作的意义;群体对人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管理者的经济报偿或控制作用更大;人的效率取决于管理者满足他的社会需求的程度。根据这种认识,影响人的行为动机的因素,除了物质利益外还有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并且把

7、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做是调动工人积极性的决定因素。三、 Y 理论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人除了社会需求外,还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对生活追求的欲望,从而真正感到生活和工作的意义。阿基里斯认为,组织的劳动分工、权利等级、统一指挥和组织控制等,不能适应健康个性发展的需要并妨碍自我实现。他主张扩大工人的工作范围,使工人具有从事多种工作的经验,采用参与式的、以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加重工人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控制。麦格雷戈提出了与 X 理论完全对立的 Y 理论。Y 理论认为,人并非生来就是好逸恶劳的,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人们对工作的好恶取决于工作对于他们是一种满足还是一

8、种惩罚;外来的控制与赏罚并不是使人工作的唯一方法,人们为了心目中的目标而工作,能够自我控制;对企业目标的参与程度,与获得成绩的报偿直接相关,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程度是最重要的报偿,能显著地促使人们努力工作;不愿负责任、缺乏雄心大志并非人的天性,往往是其本人特殊生活经验产生的结果;大多数人都有相当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人的智力只得到了部分发挥。因此,应该把管理重点由经济报偿转移到人的作用和工作环境方面。管理者尽量把工作安排的富有意义,使工人能引以为豪,并使自尊心得到满足,以利于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和能力。鼓励人们参与自身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制定,把责任最大限度地交给他们,相信他们能自觉地迈向组织目标

9、。应该用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用信任代替监督。四、 超 Y 理论行为科学家莫尔斯和罗尔斯把 X 理论和 Y 理论结合起来,提出“超 Y 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使任务、组织和人员彼此适合。五、 权变理论它要求既看到各组织中的相似性,也要承认其差异性,在全面实际的情况下探寻任务、组织与人的协调配合。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权宜应变,采取适宜的管理措施,而没有什么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美国心理学家西恩提出了“复杂人”的观点,他认为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人的需求是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的原有需求与组织经验交互作用,使人获得在组织内行为的动机;在不同组织中,或同一组

10、织的不同部门中,人的动机可能不同;不同人的需求和能力是不同的,他们对管理方式的反应也不同。所以,管理者不但要洞察职工的个体差异,还要适时地发挥其能力和弹性。对不同需要的人,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或方法。第二节 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一、 系统原理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有序性和环境适应性。二、 人本原理-即以人为本三、 预防原理(预防为主)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1、 偶然损失原则事故后果及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即事故损失具有偶然性,所以,无论事故损失的大小,都必须做好预防工作。2、 因果关系原则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只要隐患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迟早的问题。3、 3E 原

11、则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可归结为 4 个方面: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以及管理原因。3 种防止对策:Engineering 工程技术Education 教育Enforcement 法制4、 本质安全化原则四、 强制原理含义:要求绝对服从,不必经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控制行动。原因强制原理的原则:安全第一原则、监督原则第三节 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程度海因里希调查了 5000 多件伤害事故后发现,在同一个人发生的330 起同种事故中,300 起没有造成伤害,29 起引起轻微伤害,一起造成了严重伤害。1:29:300 这个比例表明,某人在受到伤害以前已经历了数百次未带来伤

12、害的事故,也就是说,在每次事故发生之前,已经反复出现了无数次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某工人在作业现场滑到,跌坏膝盖骨,造成重伤。调查表明,他从不主动清理现场的积水、漏油,已经养成了习惯,且历时达 12年之久。当他在湿滑的现场行走时经常滑倒,估计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及无伤害的比例为 1:20:1000。本节结论:。避免伤亡事故应该尽早采取措施,在发生了轻微伤害甚至无伤害事故时,就应该及时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对策,而不是在发生了严重伤害事故之后才追究其原因。也就是说,应该在事故发生之前,在出现了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的时候,就采取改进措施。第四节 事故致因理论一、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人员伤亡

13、 事故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先天的遗传因素 人的缺点可以比喻为多米诺骨牌。如果移去连锁中的一颗骨牌,则连锁破坏,事故就不会发生。所以海因里希认为,避免事故就是破坏这个连锁,主要是防止出现“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二、 博得事故因果连锁论博得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映现代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三、 轨迹交叉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事故发展进程中,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则将在此时间、空间发生事故。该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

14、位。按照该理论,可以通过避免人与物两种因素运动轨迹交叉,即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的发生。四、 管理失误论该理论侧重研究管理上的责任,强调管理失误是构成事故的主要原因。“隐患”来自物的不安全状态即危险源,而且和管理上的缺陷或管理人失误共同耦合才能形成。五、 变化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论约翰逊(W.G.Johnson )把变化作为事故的基本原因。由于人们不能适应变化而发生失误,进而导致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应用变化的观点进行事故分析时,可重点关注下列方面:对象物、防护装置、能量等;人员;任务、目标、程序等;工作条件、环境、时间安排等;管理工作、监督检查等。六、 能

15、量意外释放事故致因理论1961 年吉布森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1966 年美国运输安全局局长哈登完成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的观点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集中程度。据此理论,可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七、 两类危险源理论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

16、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及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失效的各种因素。1995 年陈宝智教授提出了事故致因的两类危险源理论。该理论认为,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并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主要包括人的失误、物的故障和环境因素思考题4.试说明 1:29:300 涵义,该比例关系对事故预防有何积极意义?7.试说明你对事故规律的认识。第三章 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控制第一节 不安全行为的生理因素一、 视觉人通过视觉接受的信息占 80%以上,其余大部分是靠听觉来获得的。1、 几种常见的视觉现象暗适应(大约需 20-30min)明适应(1min)眩光:当人的视野中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