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讲稿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64159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针灸学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实验针灸学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实验针灸学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实验针灸学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实验针灸学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针灸学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针灸学讲稿(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实验针灸学定义:在中西医学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也是针灸学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实验针灸学是根据时代的客观要求及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在汇聚我国中西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研究成果基础上而创立的。它既丰富了针灸学的内涵,也促进了传统针灸学进一步与实验医学的结合,是针灸学研究时代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也是针灸学自我完善,从“经验医学” 向“实验医学”过渡的重要标志。一、实验针灸学的任务1、与时俱进,跟踪生命科学的发展;反映学科交叉及内在联系。2、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

2、继承、验证和发展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提炼其学术内涵。3、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实验手段去研究、探索针灸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作用途径及原理。4、促进针灸理论和实践发展,实现针灸医学现代化。5、培养具有动手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及多学科全面发展的针灸专业人才。二、实验针灸学的基本内容根据实验针灸学所承担的任务可知凡是涉及传统针灸学范畴的内容,都可作为实验针灸学研究的对象。经络理论腧穴理论刺灸方法临床治疗使这些内容具有更加科学性。例经络的命名是否属本学科的内容十二经脉命名结合了手足阴阳脏腑,例:手太阴肺经阴阳: 阳明 太阳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膈以上(为阳):肺、心、心包 手肺(阳中之少阴

3、) 阴最多太阴心(阳中之太阳) 阴次之少阴心包(心之外围) 阴最少厥阴膈以下(为阴) :脾、肾、肝 足脾(阴中之至阴) 阴最多太阴肾(阴中之太阴) 阴次之少阴肝(阴中之少阳) 阴最少厥阴(一 )理论部分教学的基本内容1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 紧跟现代医学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借鉴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的方法。采用解剖及组织形态学、生理学、组织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免疫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影像医学等学科技术和方法。2、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 A、经络研究:经络现象(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皮肤血管功能反应、循经感觉障碍、循经感传的生物物理学等表现) ,经络实质(经络组织结构、经络作用途径)

4、 。B、穴位功能与结构,穴位针感的形成和传导,穴位的效应装置,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现象及发生机理。C、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良性、双向性,整体性、综合性,功能性、早期性等调整作用)及影响因素(包括腧穴功能特异性、针灸得气、个体差异、心理因素、时间因素等),以及时效与量效等内容。3、针灸效应及机理 实验针灸学研究者及医学生物学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上百种疾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规范的实验验证及机理研究。某些针灸作用原理研究,如针刺镇痛、针刺麻醉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丰硕成果,已引起世界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大量研究资料证实针灸对机体的作用体现在:A、镇痛作用B、促机体防卫免疫作用C、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5、D、促进受损组织修复、代偿等作用科学实验也证明,针灸对机体内环境的整体调衡,具有多系统、多方位、多环节、多水平、多靶点的特点,针灸作用很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实现的。并且认为这种作用是在机体自我康复、调节,即自稳机制下,在生理功能最大调节极限范围内进行的,针灸具有激发、推动人体自我调整能力,调动人体固有的生理积极因素,尽早地促使病理状态向生理状态转化。探索针灸对各系统生理调节功能的最大极限范围与程度及其机理,是实验针灸学研究的最重要内容。4现代针灸应用技术 由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针灸技术、方式、方法和器具革新也势在必然。无损伤、无不适(并非无感觉)而又能达到针灸标准刺激量的针灸方法、器具及微

6、刺系统针灸等应运而生。根据经络、腧穴部位有某些生物物理学特性的原理,而引入电、光、热、声、磁等检测技术和材料的针灸方法和器具:穴位探测、脉冲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电热针、激光穴位照射、微波针灸、红外线灸、超声针灸、穴位磁疗、穴位注射疗法、穴位药物贴敷疗法及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针灸诊疗系统等。这些均标志着针灸诊疗技术正朝着客观化、定量化、标准化和无创伤化的方向发展。(二) 实验指导及技能训练的内容实验指导及技能训练是针灸学实验研究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针灸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技能训练。教学目的:通过针灸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针灸学(包括人体及动物急慢性实验)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7、理解科研实验设计的过程,观察和记录其实验结果,并发现新的问题,启发创新科研思路。同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提高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技能指导和训练,可使学生对实验针灸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传统针灸学理论的研究、针灸效应及机理研究、现代针灸应用技术研究等部分实验的思路、技术、方法及途径进行科学验证和实践,起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增强对针灸学科兴趣的作用。三、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关系及其学术地位(一) 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关系同属医学科学范畴,都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探索与研究针灸防病治病的方法和原理为主要任务,以保护

8、人们健康、延长寿命为目的的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传统针灸学的理论体系以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整体观念为基本思想,经穴刺激为防治手段,稳压调节为作用机制,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实践,其目的是解决针灸如何治病的问题。 实验针灸学以中西医学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去验证、充实、发展、揭示传统针灸学理论的现代内涵,研究其作用的效应与机理、治病的物质基础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局部到整体、微观到宏观、结构到功能、静态到动态、分析到综合,观察、探索现象的本质及作用规律,为提高传统针灸疗效,扩大应用范围,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和实验依据,从而推动传统针灸医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就是解决针灸“为什么”

9、能治病的问题。(二) 实验针灸学在针灸学术发展中的地位继承前人而不墨守成规,立足实践以求新的发展,事实上任何认识上的新的提高和突破,既不可能离开自己的直接实践,也不可能离开前人的实践经验和结论。实验针灸学并不否定经验医学,而是经验医学的发展。针灸学的发展愈来愈依靠实验针灸学的进步,发展针灸学已成为实验针灸学的首要使命。传统针灸学是历经两千多年临床实践的归纳、演绎、推理、总结而形成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它不可避免地受历史哲学思想的影响,再加上社会历史条件限制,许多理论和概念存在科学内涵和外延不够明确的问题,理论阐述、疾病认识及诊断、治疗、操作和疗效的定性、定量都比较笼统,很难排除主观因素,这些均影响

10、了针灸学术的进步和发展。近几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错综复杂生命活动的探索,已从外表整体观察深入到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基因、分子水平,并以细致、准确、定量、定性的数据,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病理模型观察、分析等方法,来解释机体内部精微结构和功能,为人类认识生命的奥秘,指导医疗实践,显示出美好的前景。当今时代,学科渗透已成为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规律。针灸学术理论要继承和发展,应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创新,遵循针灸学术自身规律和特点,引进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尽快揭示针灸以极小能量激发出最大生理潜能、调节阴阳平衡、指导临床实践的本质和科学内涵,走实验针灸学发展道路,实现中医针灸医学现代

11、化。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其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新理论、新概念的不断产生。40 年来,我国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勤奋工作及智慧,为实验针灸学的学科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大量研究成果构成了实验针灸学的理论框架。实验针灸学是针灸学术理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分化出的一个新学科领域,它将与传统针灸学结合,进人现代整体医学发展的新阶段,这是针灸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针灸学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中国针灸学尤其是实验针灸学的发展趋势是全世界同仁共同关心的课题。加强针灸实验学,推动针灸学术的发展与振兴,这对促进针灸教学、临床、研究、学术进步和走向世界都有重要意义。四、实验针灸学发展简史(一) 实验针灸学的准备阶段 两千

12、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人体解剖、生理等实验方面的观察和记载。清代和民国时期,一些学者提出“针灸之生理作用学说” 的论点,发表“电针学之研究”、 “针灸生理和病理研究 ”等文章,这似乎是实验针灸学的萌芽阶段。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针灸研究进展相当缓慢。加上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西方现代医学在中国得到重视和发展,中医受到歧视和排挤,针灸实验研究是不可能受到重视和支持的。1951 年 8 月,国家卫生部建立了针灸疗法实验所。1955 年底,中国中医研究院在北京成立,原针灸疗法实验所改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1958 年,经络实质研

13、究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在针刺镇痛基础上发展起来针刺麻醉。针灸治疗病症扩大到 200 多种。针灸研究逐渐形成了规模。(二)实验针灸学的奠基阶段。1959 年到 1965 年,这一时期,中西医学理论结合,并应用现代实验技术方法及多学科合作研究针灸治病原理、针刺镇痛、针刺麻醉,探索经络实质的研究已初步展开。在效应、机理研究中,已开始注意到中医继承和发扬的关系,临床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研究方法和设计思路的科学性、可比性、对照性,操作和诊疗的规范性、标准性,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及有统计学意义等问题,这些均极大地提高了当时针灸研究的质量和水平。针刺镇痛研究,已由针刺术后止痛发展为术前防

14、痛,针刺麻醉研究更加深入。在经络、腧穴的电特性和形态研究,经穴脏腑相关规律性和联系途径的研究等方面,研究者也作了大量探索。经络敏感人(循经感传显著者) 和经络现象的研究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电针疗法和经络探测在临床与实验研究中普遍应用。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基本上构成了现代实验针灸学的学术研究范围和理论框架,奠定了实验针灸学的发展基础。(三)实验针灸学趋向成熟的阶段。1966 年到 1979 年,经感传现象的研究在全国普遍开展,大规模协作调查中发现了一批“经络敏感人 ”。他们在穴位受到刺激时,会产生一种循经络路线感觉移动现象,称为(显性)循经感传现象。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在显性循经感传现象

15、的基础上,又发现了隐性循经感传现象,其出现率较高。另外还有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针麻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但重点是循经感传的研究。这些均初步肯定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和普遍性,由此而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应用最新技术和测试手段探索经络现象的局面,形成了许多有待完善和证实的假说。1977 年合肥会议与 1978 年庐山会议,尤其是笫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1979 年 6 月,北京)上所发表的经络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震惊国内外,代表着我国 20 世纪 70 年代经络现象再发现之后全国大普查与临床研究的领先成果。这次会议的学术论文,集中反映了当时国内外最新成就,并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确立了

16、我国针灸现代研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而且标志着一门崭新学科实验针灸学的诞生。会议丰富了实验针灸学的内容,使其科研方法和技术逐渐趋向成熟,实验针灸学已现雏形。会后,出版了针灸针麻研究 针灸研究进展 现代经络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百科全书针灸学分卷等著作,它们是当时针灸临床、经络、腧穴、脏腑相关、针刺镇痛和针麻等实验研究成果全面系统的总结。中国针灸学已从传统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飞跃,科学地系统总结针灸研究成就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四)实验针灸学形成和发展的阶段。1980 年以后,该阶段强调继续发扬针灸特色,认真总结过去实验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并注意用现代最新科学技术和方法去研究、发展的宗旨。1982 年以后,天津、上海、南京、辽宁、陕西等中医高等院校率先开设了实验针灸学教学课程。1983 年,在国家卫生部等领导的支持下,天津中医学院首先自编了实验针灸学教材( 获 1989 年全国普通高校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此后全国不少中医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