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28《醉翁亭记》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n**** 文档编号:34163249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PPT 页数:172 大小:15.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醉翁亭记》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醉翁亭记》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醉翁亭记》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醉翁亭记》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醉翁亭记》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醉翁亭记》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28《醉翁亭记》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1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醉翁亭记,翁去八百载 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 亭影不孤。,亭旁崖刻林立,花中巢许据滁州志记载,1045年欧阳修被谪滁州,在琅琊山“醉翁亭”旁亲植了一株梅花,留下不少咏梅诗句,反映诗人深为梅之神韵和气节所倾倒。后人为纪念欧阳修的高风亮节,将欧公手植之古梅誉为“花中巢许”。“巢许”即上古时代的巢父和许由,是不肯接受尧让位的二位贤者。,欧梅,欧门,琅琊山春时美景,琅琊山夏时美景,琅琊山秋时美景,琅琊山冬时美景,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滁县城西约5公里处的群山之中。古称摩陀岭,后因东晋琅琊王避难于此,改称“琅琊山”。 这一风景区,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区,面积115 平方公里。主要

2、山峰有摩陀岭、凤凰山、大丰山、小丰山、琅琊山等。景区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主要景观。,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为我国四大名亭之一。它和丰名亭都因镌有欧阳修文、苏东坡字而著名。醉翁亭初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琅琊山随着这篇千古名作而成为世人注目的名山,始建于唐代的琅琊寺,有卜家墩古遗址留下的大量古迹和文物,还有著名碑刻唐吴道子画观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处。唐宋著名文人雅士如韦应物、欧阳修、曾巩、苏轼、宋濂等均以诗文记其胜。故琅琊山为我国24座文化名山之一。,作者简介:,欧 阳 修: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领袖。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3、”,谥号文忠。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所作。,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为人忠直,敢于直谏,关心人民,要求政治改革,中年支持范仲淹为代表的革新派,范被黜,他为之辩,受牵连而被贬至滁州做太守,但他虽被贬,却能以积极的心态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做事。,宋仁守庆历年间,朝败,权贵当道。原在朝迁中做官的欧阳修主张革新时政,且不避谤,敢于揭露官吏阴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诬告他。会守听信馋言,将欧阳修贬谪滁州。 庆历一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

4、。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写作背景,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当时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来,观赏之余,创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欧阳修亲为配词。现在冯公祠前面的一副对联“泉声如听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琊山”,便是说的这件事。事隔数年之年,欧阳修和沈遵重逢,“夜阑酒半”,沈遵操琴弹醉翁吟,“宫声在迭”,有如“风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琴声勾起了欧公对当年在亭是游饮往事的追忆,即作诗以赠。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

5、,北宋末年,知州唐属在其旁建同醉。到了明代,开始兴盛起来。相传当时房屋已建到“数百柱”,可惜后来多次遭到破坏。清代咸丰年间,不止个庭园成为一片瓦砾。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醉翁亭、宋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泉旁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风底。亭中有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曰玄帝宫,登台环视,但

6、见亭前群山涌翠,横叶眼底;亭后林涛起伏,飞传耳际,犹如置身画中。,1.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 穷也。,3.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

7、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跟读课文,林壑 蔚然 潺潺 翼然 晦明 辄醉环滁 野蔌 觥筹交错 伛偻 琅琊 阴翳,h,gng,Y l,s,ch,y,chn,wi,hu,zh,l

8、ngY,读出下列词语,y,朗读时要注意: 本文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山水之中蕴涵着欧阳修许多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在朗读时,多用心体会。,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请解释下列斜体字:1.翼然临 于泉上2.饮少辄 醉3.醉翁之意 不在酒4.树林阴翳5.名之者谁 6.负者歌于 途7.觥筹交错8.太守谓 谁,靠近,就,情趣,遮盖,命名,在,酒杯,是,判 断 句: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倒 装 句: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微斯人,吾谁与归?固定句式:1)然则何时而乐耶?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特殊句式,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2.人

9、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4.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翻译下列句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研讨课文,1、醉翁亭在哪里? (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 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学习第一段:,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什么?,由面到点,或由全景到局部。,3.请从文中找出说明“醉翁”由来的语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2、 “醉翁”是谁?谁给亭子起的名字?用什么做亭子的

10、名字? 醉翁亭名字的由来,4、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5、点明文章主线的是哪句话?,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6、此段中有两个成语,请你找出来。,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7、陆游游山西村中与“峰回路转”意境相似的诗句是什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8、想一下,能否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 ,并用它造个句子。 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9、哪位同学知道,根据鸿门宴的故事也流传出一个类似这个意思的俗语,叫什么?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10、这一段的段意是什么?,写

11、醉翁亭的环境和命名缘由。,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醉翁亭记 .碑

12、刻,欣赏文字图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着,醉翁亭也。,学习第二段,1、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描写 抒情2、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景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 情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3.思考:(1)概括第2段段意。(2)第2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山间的景色,第二层写山间 的景色,第三层写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 而 。(3)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早晚,四季,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分,总,早:晚:,日

13、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山中景色与出游之乐。,(4)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春: , 夏: ,秋:,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乐亦无穷”中的“乐”指什么?,指朝暮、四时游玩之乐。,()这段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的真相大白。,此句多为后人延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请找出本段中的骈句,并说说它的好处。,“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使音韵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给读者一种

14、美的感受。,“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春景,夏景,秋意浓,雪景,山间之四时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译文:,再次欣赏一遍第二段。,同时预读第三段。,1第三段的段意是什么?,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学习第三段

15、,2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人的活动:滁州人的欢乐图,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本段有两个成语,请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前呼后应:写文章或做事情考虑周到,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6.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7.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8.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9.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