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 总结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161778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 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 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 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 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 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 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 总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政经期末总结上编始论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即社会的生产方式,不仅包括社会生产力,而且包括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力即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包括人与物两个方面的实体要素。社会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总和。社会生产力是生产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社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但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式社会生产方式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政治经济学必须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社

2、会生产方式。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经济规律。在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中,都有各种各样的经济规律存在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规律体系。我们不仅要研究单个经济规律,而且要研究经济规律体系,研究各种经济规律作用的合力,用于指导我们的经济活动。3.什么叫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 与自然规律相比较,经济规律有何特征?经济规律是社会生产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条件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会

3、产生什么样的经济规律。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客观经济条件,当然也就不可能随意地“创造” 、“改造”和“消灭”经济规律,人们的经济活动只能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办事。 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是能够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的。人们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经济规律借以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使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有利于自己,为人类谋福利。与自然规律相比较,经济规律有自己的特点: 大多数经济规律不是长久的。 (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旧的经济规律不复存在,新的经济规律就会产生。 ) 在阶级社会中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 (经济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经济活动发生作用的,人们发现和利用经济

4、规律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 经济规律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没有经济规律。4.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重要意义? 使我们懂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的信念。 能够使我们懂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共通的东西,运用这些东西,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使我们开阔眼界,增加经济理论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素质。 能为我们学习好其他经济学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学好人文社会科学也很有帮助。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1. 什么叫价值?怎样理解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

5、会属性,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和其他有用物品公有的一种属性,而价值则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离开商品,价值不存在。2.劳动二重性。2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抽象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费,即具体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和证明的。它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是理解全部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货币的最终产生经历

6、了四个阶段,表现为四种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它与人类最初的物物交换相适应,是价值形式的最早发展阶段。 ) 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这时商品的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 一般价值形式。 (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成了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 货币形式。当某种商品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处在等价形式上,专门用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形式,就是货币形式。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职能: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一般社会财富贮藏起来) 、支付手段(货币用于清偿债务以及支付工资、利息、房租

7、、地租和税金等)、世界货币(货币超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内执行其职能) 。4. 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有哪些一般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流通的规律,即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的规律。作用: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的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5. 试从货币流通量的规律说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形成。纸币只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贵金属货币的代替品。它本身没有价值,并不具有贵金属所具有的贮藏手段职能,从而不能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自动地调节,使之达到

8、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实际流通的纸币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不一致。纸币流通量持续地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每一单位纸币实际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的价值就会降低,物价就会持续地上涨,称为通货膨胀;纸币流通量持续地少于流通中的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每一单位纸币实际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的价值就会上升,物价就会持续地下跌,称为通货紧缩。6. 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人们崇拜商品、迷信商品的社会观念,被称为商品拜物教。人们崇拜货币、迷信货币的社会观念,被称为货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来源于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货币拜物教来源于劳动产品的货币形式。7什么叫市场?它有哪些基本构成

9、要素?狭义上,把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地点称为市场。广义的市场则是指整个商品流通领域,指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虽然市场在形式往往指的是一定空间,但其本质上是一种交换关系和实现交换关系的过程。其构成都包括市场主体(在市场上从事交换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市场客体(市场上的交易对象)、交换媒介(交换行为本身)三种基本要素。8. 什么叫市场机制?为什么它能够实现经济资源在各地区、各生产部门的合理配置?所谓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这一有机体内在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和作用方式。它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利率机制、汇率机制和工资机制等。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通过商品的变动来

10、实现的” 。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是一种可以使商品生产者用以确切辨别市场供求状况的“晴雨表” ,商品生产者通过对其观察可以发现,某种商品价格上涨到它的价值以上,供不应求,生产该商品有利可图,便会把自己支配的经济资源投向供不应求的部门。其结果,在各种商品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动中,供求关系得以平衡,经济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3门之间实现按一定比例的合理配置。第二章 资本及其增值(P62)1什么叫资本?它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特征?资本是能够增值的价值。商品生产者预付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在劳动力成为商品后,其预付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资本的特征:1 具有预付性和垫支性2 具有补偿性

11、和回流性3 具有增值性4 具有运动性5 资本不是单独运用的生产要素6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价值,一种经济关系。2. 资本增值的真正源泉何在?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的价值,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即资本增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3. 什么叫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什么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合。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1 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法律规定的人身自由,可以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劳动力,可以把它当做商品来卖。2 劳动力所有者因为各种原因缺乏生产资料为了

12、自己和家庭成员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把属于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来出卖。3 商品生产者的投资,需要部分或全部靠吸纳家庭成员以外劳动力的劳动来推动,即社会上存在着投资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社会必要拉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生产那些为维持工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即劳动者进行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4.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增值价值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劳动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

13、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称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若工作日的长度不变,必要劳动时间越短,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称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5. 机器人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吗?为什么?1 机器再先进也只是机器,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也仅作为劳动资料发挥作用,价值转移。2 自动化机器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雇佣工人概念的外延扩大了,即不仅包括直接操纵机器的普通工人,也包括大量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者 ;其内涵也变化了

14、,即复杂劳动占的比重不断增大,从而能够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 “总体工人”3 若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4 若自动化生产体系在某部门普及5 若自动化生产体系在全社会范围普及6. 工资的本质是什么?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之间是什么关系?4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和小时价值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是按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数量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两者都是以劳动力的日价值和劳动日长度为依据的;而计件工资又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单价

15、=一日计时工资额/一日生产产品件数。名义工资就是货币工资,即用货币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实际工资就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实际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物价不变的情况下,当名义工资提高时,实际工资也会提高;反之,当名义工资下降时,实际工资也会下降。但二者常常是不一致的,名义工资的高低并不能反映实际工资的水平。在名义工资不变甚至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实际工资反而可能下降。因为实际工资不仅取决于名义工资的高低,还要取决于物价水平、房租、税收和服务费用的高低等许多因素。因此,只要劳动者的名义工资不变,或名义工资增长的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实际工资就仍然要下降。7

16、. 如何正确看待各国工人在劳动报酬上的差异?各国工资水平有差异,在比较国民工资时,必须考虑到决定劳动力的价值量的变化的一切因素。第一,各国自然的和历史的条件不同,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范围和数量也不同。第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需要工人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第三,有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使用女工、童工较少,在业男工的工资水平因劳动力供不应求而较高;不太发达国家大量地招雇女工和童工,男工工资因劳动力供过于求而降低。第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较高,而生产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做强度较大的劳动或较复杂的劳动,在同一时间内能生产出更多的价值,因而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也应该高一些。此外,各国的工资水平的差异,还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工人的组织程度、工人运动的发展水平等有关。第三章 资本积累(P80)1什么叫资本积累?它的实质是什么?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或是说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资本积累。基本积累不仅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反过来又成为资本家扩大剥削的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