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精神卫生及心理学期末重点总结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160451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精神卫生及心理学期末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同济大学精神卫生及心理学期末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同济大学精神卫生及心理学期末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同济大学精神卫生及心理学期末重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同济大学精神卫生及心理学期末重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济大学精神卫生及心理学期末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济大学精神卫生及心理学期末重点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论:精神医学:是一门主要研究精神疾患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程转归和预后、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相关学科: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心身疾病与心身医学。循证医学与循证精神卫生;医学经济学与精神药物经济学;网络精神医学主要分支:生物精神病学、动力精神病学;医院精神病学、社区精神病学、心身医学与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症状学:感知障碍: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障碍是感觉器官、感觉通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引起。知觉障碍是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障碍引起。临床表现:感觉障碍(感觉增强;感觉抑制;感觉倒错;内感性不适) ,知觉障碍(错觉;幻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

2、触、机能性幻觉、内脏型幻觉、运动型幻觉) ;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空间知觉障碍、时间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是精神疾病的重要症状,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及思维属性障碍。临床表现: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病理性赘述;思维迟缓;思维贫乏;缄默症;思维散漫;思维破裂、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云集) ,思维内容障碍(被害、关系、夸大、自罪、虚无、疑病、嫉妒、钟情、影响、其他等妄想) ,思维属性障碍(思维插入、思维被窃、思维播散) ,强迫观念情感障碍:患者的精神活动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的病理性情绪状态,其强度和持续时间与现实环境刺激不相适应。临床表现:情绪性质障碍(情绪高涨、情绪低

3、落、焦虑、恐惧) 、情感波动性障碍(易激惹性、情感不稳定、情感淡漠、病理性激情、情感麻木) 、情感协调性障碍(情感倒错、情感幼稚、情感矛盾)动作行为障碍:由于认知、情感、意志障碍导致动作行为的异常。临床表现: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兴奋-躁狂、不协调性兴奋 -精分) 、精神运动性抑制 (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违拗症)自知力: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临床表现:意识到出现别人认为异常的现象、自己认识到这些现象是异常的、认识到异常是疾病所致、意识到治疗是必须的。记忆障碍:遗忘(心因性、器质性、逆行性、顺行性、近事、远事、遗忘综合征-定向障碍+虚构+近事遗忘) 、记忆错误(错构、虚构、似曾

4、相识或旧事如新、妄想性回忆、记忆增强)智能障碍:分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意识障碍:意识清晰度下降和意识范围改变,定向障碍(时间、地点、人物)是标志。临床表现:嗜睡、昏睡、昏迷、谵妄。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弱、意志缺乏、矛盾意向、易暗示性。注意障碍:常见的注意障碍有注意增强、注意减退、随境转移、范围缩小和注意迟钝。谵妄、痴呆和其他认知障碍谵妄:以意识障碍为主,常伴随躯体疾病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意识清晰度下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常见;行为过度活跃,逃避或攻击行为;思维缓慢、散漫、内容凌乱、被害妄想;情感焦虑、恐惧、易激惹;错觉和幻觉(恐怖性幻视) ;记忆损害影响识记、保存、再现;自知力受

5、损。特点,急性起病,昼轻夜重,一过性病程。诊断:病程(起病急骤,昼轻夜重) ,表现(意识障碍,认知改变) ,既往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治疗原发疾病(控制感染、血糖等) ;对症治疗(镇静药、抗精神病药) ;支持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加强护理(保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声光刺激,反复定向)痴呆:智力记忆人格的广泛受损,但没有意识障碍,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障碍。临床表现:认知功能障碍(近事遗忘、错构、虚构,计算理解判断障碍,失语、失用、失认,学习新知识能力下降,定向障碍) ,行为障碍(行为散漫、人格改变,行为紊乱、情绪淡漠/欣快) ,心境改变(抑郁、焦虑、消极、易激惹) ,思维障碍(被害

6、妄想、被窃妄想) ,知觉障碍(错觉、幻觉) ,自知力(前有自知力,后无自知力) 。诊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理学评估(智力状态20,痴呆;21-23,可疑;24,无痴呆) 。治疗原则: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加强护理,社会支持遗忘综合症临床表现:有近事遗忘而无其他认知功能明显损害,错构虚构以弥补记忆空缺,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学习新知识能力明显下降。治疗原则:病因治疗(补充 B 族维生素) ,支持治疗(改善脑代谢)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的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完好。呈慢性病程。临床表现:急性综合症(阳性

7、症状)感知觉障碍(幻听、幻视、幻嗅)思维障碍(被害、关系、影响妄想;思维散漫、破裂,思维插入、抽取、播散;病理性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减退,妄想性回忆)心境障碍(心境改变,与处境不协调,缺乏正常的心境变化)意志行为障碍(怪异行为,冲动行为,自杀行为,紧张性木僵,蜡样屈曲,违拗,矛盾意向,内向性)自知力障碍。慢性综合症(阴性症状)意志障碍,情感障碍,思维障碍(贫乏) ,认知功能障碍(自知力可保存) 。分型:偏执型(幻觉妄想) ;青春型(本能意向亢进、意向倒错) ;紧张型(木僵) ;单纯型(无幻觉妄想,阴性症状) ;其他(未分化、残留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诊断:一、症

8、状学标准:至少有下列 2 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有规定:(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二、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三、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

9、准至少已持续 1 个月,单纯型需 2 年。四、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鉴别诊断: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型精神障碍,情感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预后与转归:发病年龄、性别、起病,与心理因素关系,临床症状,总病程,影像学检查,药物疗效,家族史,病前人格。治疗与康复原则:早发现、早治疗;积极进行全病程治疗;根据经济情况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便于长期治疗的二代药物,积极进行家庭教育,争取家属重视、配合对患者的全程治疗。抗精神病药治疗原则一旦确诊,即开始药物治疗;若一线、二线药物治疗不理想,

10、则合并用药;小剂量开始,加至治疗量;定期评定疗效,调整治疗方案;注意不良反应。 (早期、足量、足疗程;急性期治疗剂量 2-6 个月;继续治疗 1 个月;维持治疗维持剂量,不少于 2 年)特征 I 型 II 型表现 幻觉妄想(阳性) 情感平淡、语言贫乏(阴性)疗效 良好 较差智能缺损 无 可有异常的不自主动作 无 可有病理改变 D2 受体 颞叶改变,细胞丧失结局 有可逆的可能 多不可逆心境障碍抑郁障碍概念: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及情感障碍。临床表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动作减少三联征)抑郁心境;缺乏愉快体验;食欲改变;睡眠障碍;精力丧失、精神和躯体

11、活动的变化,无价值感和过度的罪恶感,犹豫不决或注意减退,自杀观念与自杀。分型:轻度(工作、社交影响小) 、中度、重度(明显影响工作、社交,可有精神病性症状) 。诊断: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有以下 9 项中 4 项(兴趣丧失、不愉快感;精力减退或疲乏感;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自杀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睡眠障碍;食欲减低或体重明显减轻;性欲减退)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病程标准符合症状 2 周。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鉴别诊断:躯体化问题、与其他精神障碍(双相障碍

12、、分裂情感障碍) 、单纯“丧亲”反应。治疗原则:诊断明确;因人因药而异个体化合理用药;采用最小有效剂量;换药必须在用足剂量和时间后,换药间有清洗期;单一用药;需家属配合,尊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辅以心理治疗;治疗与抑郁伴随的其他躯体疾病和物质依赖。双相障碍概念:躁狂和抑郁循环发作(双相 I 型障碍) ;轻躁狂和抑郁循环发作(双相 II 型障碍) ;轻躁狂和轻度抑郁循环发作(循环性障碍) 。临床表现:双相型障碍在躁狂发作前后紧接着有抑郁发作;双相型障碍以反复发作的重性抑郁和轻躁狂为特征;循环型障碍每年有 4 次以上的情感发作,有 1015的双相障碍患者为快速循环型。分型:双

13、相 I型障碍、双相 II 型障碍、循环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加三联征):时间界限明显的并且持续至少 1 周的(或更短时间,只要达到必须住院程度)异常,且持续存在情感的高涨、自我夸大或激惹行为; 在此心境障碍时期内,持续表现出下列 3 项症状以上(如心境为激惹,则需 4 项):自我估计过高或夸大;睡眠需要减少;比平时更健谈或感到有一直要讲话的紧迫感;意念飘忽或主观上体验到思想在赛跑;随境转移,容易分心;有目的的活动增加,或精神运动性激越;过分地参与某些有兴趣的活动,而这些活动有潜在可能产生乐极生悲的痛苦后果; 这种心境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社交或职业功能,或为防止其伤

14、害他人或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并且有精神病性表现; 排除躯体疾病或药物,以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继发性躁狂。鉴别诊断:躯体疾病、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SAP) 。治疗原则:情绪变化图;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使用,通常用于缓解与疾病急性期有关的失眠或激越症状;弄清哪些药物有可能引起情绪不稳,避免在临床中持续使用;使用最简单、最安全、最有效的药物,主要为心境稳定剂;一般采用药物联合治疗,但需注意药酶对药效的影响;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剂量恶劣心境临床表现:自我评价低或自信心不足,或自感缺陷悲观,绝望或无助;普遍丧失兴趣或快感;社会性退缩;慢性疲倦或乏力;有罪感,忧思过去;主观上感到易

15、激惹或特别愤怒;动力、效率或创造力下降;思维困难,表现为注意力减退、记忆力下降,或犹豫不决。诊断:1.抑郁症状至少持续 2 年,如有正常心境间歇期不长于 2 个月;无轻躁狂发作;2 年内,其抑郁严重程度或病程达不到复发性轻度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过度悲伤、焦虑。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短程、限时、侧重目前问题,目的是缓解症状)神经症性障碍定义:又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大脑功能失调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烦恼、紧张、焦虑、恐怖、强迫、疑病症状、心情抑郁、或解离、转换症状等。除癔症表现短暂发作外,病程大多持续迁延,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其症状以无可

16、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与精神病性障碍区别:1.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检验自我和检验现实能力的丧失,把主观体验和外界客观现实混为一谈,具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神经性障碍患者并没有上是检验自我和现实的能力,没有上述症状 2.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常否认有病,自知力缺乏,不愿主动求医;神经性障碍患者对疾病有自知力,主动求医;精神病性障碍常伴有行为紊乱或冲动毁物行为,不能被社会接受,其学习工作能力严重受损;神经性障碍患者可有行为障碍,其学习工作能力也会受损,但不如前者严重。惊恐障碍临床表现:气短、头晕、胸部压紧、晕厥、心悸、手足麻木、肌肉紧张,窒息感,失控感或感觉发疯。诊断:发作病程一个月以上,并经历数次惊恐发作,具有以下特点:发作的情境中没有真正危险、并不局限在已知或可预料的情境中、发作间歇期除担心再次发作外无不适感、不是由于生理疲劳、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的结果。鉴别诊断:甲亢、心脏病。治疗原则: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恐惧症临床表现:广场恐惧症处在难以逃避的情境中出现焦虑、或害怕在这样的情境中难以得到帮助而出现惊恐发作或惊恐样症状,焦虑导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