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传导影响供应链协同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与对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60396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传导影响供应链协同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知识传导影响供应链协同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知识传导影响供应链协同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知识传导影响供应链协同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知识传导影响供应链协同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传导影响供应链协同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传导影响供应链协同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与对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传导影响供应链协同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与对策 蔡璐 周瑞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当代经济杂志社 摘 要: 解析了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知识传导活动, 并通过实证分析, 从知识发现与识别、知识传送与接收、知识存储与吸收三个层面研究了供应链内知识传导模式、路径及程度对其管理、流程与技术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 得出在供应链内, 知识传导与其协同创新绩效存在正向线性关系的结论, 并为供应链内知识传导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提出了优化建议。关键词: 知识传导; 供应链; 协同创新;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青年人才项目:“互联网+”时代智慧供应链知识传导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Q2

2、0173002;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知识传导视角下的供应链企业间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17Q193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传统的基于物流与资金流的供应链理论已不能解决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实现协同创新, 赢取竞争优势的问题。快速更替的科技创新大大缩短了知识资源这一供应链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源泉和战略分析基本单元的生命周期, 如何通过知识传导 SECI 模型的内在和外在知识连续沟通, 在供应链内创造、发现新知识, 将之进行传送、存储、吸收, 通过技术创新获取对知识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 通过管理创新来加强对市场的认识和消费者需求的定位

3、是供应链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Kogut&Zande (2003) 认为企业联盟的知识传导能力是其存在与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理由, 而众多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能有效实现知识传导的组织或集群将更具创新性和生命力。国外学者和相关机构对供应链中知识传导及协同创新问题的关联研究起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供应链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移 (本文所界定的“传导”概念比“转移”更强调主观能动性、双向性、动态性和创新性) , 并根据知识转移范围, 分为组织内与组织间转移。我国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关注则始于最近十几年, 赵林度 (2001) 在“供应链节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一文中开始关注知识和智力资本在供应链技术

4、创新网络中的作用;陈菊红等 (2002, 科研管理) 的“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是国内第一篇正式提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问题的文章, 其中提到供应链中知识转移的概念及其对供应链创新的影响。学者们对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理解都包含有对知识的共同认知:知识可以转化为新创意、新产品、新过程、新技术和新服务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 进而创造新的供应链价值。国外学者 Swan, Bresnen, Newell and Maxine (2007) 对生物制药业的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转移对创新性产品的生产有积极的影响作用;Roper&Crone (2007) 通过对北爱尔兰 18 个跨国公司生产工厂和其本地供应商之间

5、的知识共享水平及协同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指出知识互补性对供应链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有很大意义;Kim (2008) 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转移是成员企业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创新关系的基础, 并通过对汽车制造业的调查研究, 指出各节点企业的知识传递态度和行为是把供应链网络从单纯的数据交换基础设施转换为知识共享与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因素;Shun Cai, Mark Goh etc. (2013) 和 Park&Marting (2011) 等人认为供应链发展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整合各成员企业的知识资源, 以提升运作效率与创新能力1;Tomas&Hult etal (2013) 选取了财富 500 强中的一个

6、物流运输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团队、系统、学习和记忆定位这四种影响供应链协同创新的因素假设, 并各自下设了 45 个指标, 构建了供应链中协同创新与知识传递学习要素间的关系模型2;Erika Marsillac (2015) 认为,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移与传送, 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 可以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 进而有利于相互间协同创新3;国内学者陈伟, 张旭梅 (2011) 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员工作为调研对象, 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知识交易行为能够带来创新绩效的产出4;王丽梅, 韩明华 (2013) 通过实证研究, 得出知识传递对产品创新绩效有直接影响的

7、结论5;潘瑞玉 (2013) 对知识隐含性、分散性和知识价值三个要素与员工知识传递行为和企业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也得出知识传递对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结论6;刘莉, 唐敏 (2014) 参考龙君伟 (2008) 的知识传递行为量表, 以我国华南地区 36 家高科技组织团队为样本, 用分享质量、协同精神、躬行表现三个维度的 15 个题项对知识传递行为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知识传递行为对团队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的结论7;龙勇, 潘红春 (2014) 在分析影响供应链成员知识传导行为因素的基础上, 构建了供应链企业协同创新机制8;王长峰 (2016) 从供应链网络的视角对知识转

8、移和企业间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做了述评和展望9。实践中,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其全球供应链中建立了知识转移共享机制, 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进行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资源的转移与分享, 并建立了基于知识转移机制的协同创新机制, 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IBM、戴尔等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也都相继实现了其全球供应链网络中的知识转移与共享, 对基于知识传导的供应链企业协同创新实施的理论研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上案例和研究成果都表明, 知识传递与共享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提升组织创新能力与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 本文将知识传导界定为发送方 (供给源) 和接收方 (需求点) 在一定环境下, 通过特定

9、渠道对知识 (经验、信息、数据等) 进行转移传送、吸收整合、学习应用并创新发展的相互作用过程, 其目的是吸收并有效利用新知识, 传导过程的透明性、流动性和有效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供应链的动态能力, 使供应链成员企业更快适应动态化、虚拟化、知识化及信息化发展趋势, 实现协同创新, 获取动态竞争优势。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 对知识传导水平与供应链成员企业管理与技术协同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 通过实证分析调查知识传导相关因素对供应链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 相关成果对指导国内供应链企业尤其是处于供应链联盟中的中小型企业间实现协同创新, 培育核心竞争力, 参与国际竞争, 保持核心优势具

10、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二、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本文将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知识传导过程进行整合, 划归为三大环节:知识的发现与识别、知识的传送与接收和知识的存储与吸收, 各成员企业通过努力建立与管理和技术创新行为相关的知识库, 实现科学合理的知识传导活动来促进知识资源的传播和应用, 使其技术化、产品化、商业化和市场化, 实现管理与技术的创新, 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基于此, 本文构建了知识传导三大环节与供应链协同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模型, 如图 1 所示:图 1 知识传导对供应链成员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 下载原图1、知识发现与识别在传导过程中, 知识需求方主动发现自身的知识缺口, 积极寻找潜在的知

11、识提供者和其知识存在的形式, 可借助于知识地图或组织内的网络进行扫描发现。知识输出方则必须有能力和意愿将自己的知识转移给其他组员。知识供给方需要对其拥有的知识进行识别和分块, 区别隐性显性, 如有些是属于文本类的信息资料, 有些则是其积累的管理经验, 并在知识分块的基础上进行筛选, 确定能够弥补知识需求方的知识缺口并适用的知识。持续的创新需要产业层面、成员企业、部门、团队及员工的内部学习与交流。基于此, 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Hl:有效的知识发现与识别对供应链成员企业协同创新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2、知识传导与接收根据知识转移的 SECI 模型, 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知识传导也包含融合 (C) 、内化

12、(I) 、外化 (E) 、群化 (S) 四种方式, 其中以群化 (S) 和融合 (C) 为主, 即通过互动学习, 经验交流实现隐性知识在员工间扩散转移, 或以书本资料、文件档案库为载体的编码和格式化实现显性知识转移。供给方根据自身及对方所处环境和背景的差异, 来建立和选择合适的传导渠道和媒介, 比如示范、演讲、专著或其他方式来进行知识传导。需求方则通过文献查阅, 数据搜寻和专家调查等方式有意识地分别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情境预设条件的发掘, 以避免知识的错误利用。在供应链内, 知识传导程度过高导致的知识过于分散会减少成员企业的异质性, 限制内部良性竞争, 过多的一致性会阻碍思想创新, 过频繁

13、的合作将限制新知识的发现、识别与流动, 给创新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H2:有效的知识传送与接收对供应链成员企业协同创新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3、知识存储与吸收经过有效的知识发现、识别、传导与接收过程后, 并不意味着知识价值就此实现和保持, 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存储并内化吸收, 以便组织内部各部门成员的后续使用。供应链成员的知识存储不像一般企业, 只须进行简单编码或文档化放入企业知识库中, 而涉及大量隐性知识, 需要将其显性化, 并内化到供应链日常的协同管理流程、制度和文化中去实现“组织记忆”。在传统知识转移模型中, 一轮转移至此完结。但笔者认为, “客观知识”转移结束并不意味着知

14、识传导活动的成功, 供应链成员企业中的知识传导是一个交互的循环流程, 发送方与接受方的主体资格可相互转换, 接收方作为新的知识源, 还须具有发送知识的能力, 即通过知识吸收将所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也即 SECI 模型中的群化 (S) , 和内化 (I) 。接收者在获得必要的显性知识之后, 通过不断练习和钻研理解, 自行摸索, 将其隐性化为自身的意会知识, 或通过深刻理解对方的经验等隐性知识, 直接将其衍生为自身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基于此, 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H3:有效的知识存储与吸收对供应链成员间协同创新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三、方法设计与模型检验1、问卷设计与样本收集本文的问卷设计包括以下四

15、个主要部分:有关知识传导活动评价的三维度 (知识发现与识别、知识传送与接收、知识存储与吸收) 及调研对象 (某特定产业的供应链成员企业) 的协同创新绩效 (管理协同创新绩效和技术协同创新绩效) , 知识传导要素主要包括学习型文化、知识需求计划、共享的愿景、编码能力、情境研究、团队合作、共享平台、解码能力、知识融合、知识库构建和知识衍生等方面。本文选取了武汉光谷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 18 家电子元器件企业作为抽样目标, 进行问卷调查。考虑到抽样的方便性和样本的有效性, 本研究采用了非概率便性抽样, 向这 18 家企业各级员工共发放了 500 份问卷。经过筛选和分析, 本文共计得到 420 份有效

16、问卷。2、样本描述性统计本文主要是运用 SPSS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首先对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龄、月收入等基本特征进行简单统计, 以了解样本的分布情况。本文共计收回 420 份有效问卷, 有效回收的比率是 84%。统计结果显示, 男性比例为 76.8%, 年龄介于 20 至 25 岁之间的占 5.3%, 35 至 40 岁的占43%, 40 至 45 岁的占 15.3%, 45 至 50 岁的占 13.7%, 50 至 55 岁的占 2.3%, 以被调查的 35 家电子企业的雇员数量为划分标准, 则:50100, 11.3%;100150, 16.3%;150200, 18%;200250, 23.4%;250300, 31%。3、信度和效度检验本文采用 Cronbachs alpha 系数进行信度检验。题项删除标准是:若该题项与所测变量的 Cronbach 系数0.4, 且删除该题项后总体 Cronbach 系数增加, 则删除该题项。检验结果表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