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59920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简介: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ISBN 0-7679-0817-1) is a general science book by Bill Bryson, which explains some areas of science, using a style of language more accessible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an many other books dedicated to the subject. It wa

2、s the bestselling popular science book of 2005 in the UK, selling over 300,000 copies.1A Short History deviates from Brysons popular travel book genre, instead describing general sciences such as chemistry, paleontology, astronomy, and particle physics. In it, he explores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t

3、he discovery of quantum mechanics, via evolution and geology.Bryson tells the story of science through the stories of the people who made the discoveries, such as Edwin Hubble, Isaac Newton, and Albert Einstein.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

4、,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 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 10 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 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

5、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这本书可以说是科普的科普了,并不是由于它简单粗浅,而是生动易懂;这是一本真正让人读的书,会让人爱不释手

6、,会让人浮想联翩,而不会想到过多的摘录援引。引言Q 是不是有可能在不大专门或不需要很多知识的,而又不完全是很肤浅的层面上,理解和领会甚至是赞叹和欣赏科学的奇迹和成就。科普的价值在于如何描述事实。一篇好的序文就足以引人入胜了。感动不了自己就感动不了别人,我猜比尔在写这个序文的时候一定会反复读,反复改,会笑出声,会洋洋得意,翘着两条腿,甚至把椅子的三条腿都翘起来,再衔个巨大无比的烟斗啪,一个念头又蹦出来了。这样的文章如果出现在语文课本上(不是读本),我想以后的物理课可能会好上一些好吧,读本也凑合吧。第一部 寥廓的空宇比尔以极其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宇宙大爆炸,感受宇宙之大之奇之妙,并诙谐的打消了可能会有

7、的种种疑虑,譬如宇宙之外怎样?宇宙会不会有尽头?能不能实现星际旅行?而真正值得疑虑的问题同时又被点明。反复地放大缩小比例尺以弥补想象力的不足,甚至是嘲笑狂想的勇气。宇宙初始的时刻没有时间,之后便有了么?我们距离最有可能存在文明的星球也要 200 光年,那么彼此信息交互一次就需要 400 年(当然是利用电磁波),对于我们 400 年的沧海桑田,在相对于宇宙这样小的一个范畴上那就是同时的,甚至都不是一秒一瞬一眨眼,谁说时间不能停止呢?刹那即永恒。埃文斯牧师惹人艳羡之处就在于它找到了那片属于自己的星空,还有那颗早已消失的星,只为他绽放,壮美而短暂。当人们用电荷耦合技术来代替眼睛加镜片的时候,埃文斯牧

8、师不高兴了,他要的就是那种神奇的味道。会不会有一天,更多“耦合”的“耦合”出现了,疯狂的求知欲被不断满足,任何事情都不再神奇,大家会高兴么?幸好宇宙无边无际,而人类的欲望也不逊于此。 第二部 地球的大小对于牛顿和卡文迪许的描述,没见过更有趣的了,我猜胡克到了他手里也会变本加厉。早期地球测量者们艰苦卓绝的努力绝对可称之为历险记,大片现成的题材。相对于地球的年龄,它的大小、质量、形状以及在队列中的位置保密性都很差。和人类一样,年龄是个岁月问题。詹姆斯赫顿一个语言蹩脚枯燥无味的地质物理学家幸而遇到了约翰普莱费尔一个文辞优美理解力超群的数学家,才让大家知道自己的想法我们脚下的大地和巍峨的群山到底是怎么

9、一回事,这是否预示着岩石的命运?岩石被理解之日便是成尘之时?达尔文喜欢确切的数字,然而他研究的对象却是混沌不堪的。水成、火成、灾变、均变、泥盆纪大争论得脸红脖子粗如今都成了一锅粥,吃的人(包括看的)津津有味,熬的人兴致盎然。玛丽安宁和埃文斯牧师一样善于发现,所不同的是后者白天还是个卫道士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和不俗的收入,而前者在穷困潦倒中把挖化石当生命一样活。一个年轻的女士能花十年时间用简易的工具不停的挖,只为一块化石,没有金钱和名气的附带条件。这石头当时没引起学者的重视,对于她自己却足以石破天惊。相较之下,曼特尔医生就没那么潦倒,甚至可以说是幸运多了虽然他自命不凡、唯我独尊,但他有一位留心观察的

10、太太,在家附近散步时的一个弯腰就发现了一颗源自白垩纪巨兽禽龙牙齿的化石。但是谁又能想到,这个意外的成就更加助长了曼特尔的虚荣心,持续的借债收藏抵押变卖,以至于最后这位功勋太太不得不带着四个孩子出走。更为悲惨的是曼特尔最后被另一位才华横溢又阴险无比的解剖学家理查德欧文迫害致死,而欧文在发表了 600 篇论文叱诧了好一阵之后也终于名声扫地。更有甚者,由于另外两个曾亲密无间的天才(柯普和马什)无止无休的勾心斗角,被得知的恐龙由 9 种激增至近 150 种这些人无不在科学史上立下功勋,但背后相差万千的灵魂却都是执拗的,或狂热或焦灼或挣扎或瑟瑟发抖。读第三部的时候,更多的像是在和老朋友会晤,那些熟悉的大

11、人物,熟悉的大事件,甚至小怪癖,小笑料回味无穷。脑门不时会热:海森伯不是这样子的;玻尔可没那么说;普朗克也没那么惨啦第三部 一个新时代的黎明无论是谁都可以把 100 年前物理学的天翻地覆写得激情澎湃,在这里比尔的优势不明显了。“科学要么是物理学,要么是集邮。”卢瑟福当年这句话够蛊惑人心的,只是不知道之后在 1908 年他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时作何感想。我一直认为,爱因斯坦的后半生也是很伟大的,至少它具有伟大的思考高度思考视野,它是在宏观的思考物理甚至是世界。为什么当全世界都懵懂地高歌猛进地受惠于量子力学的福音,而他还在思考他的根基,还在建设统一?仅仅是不甘寂寞不服气么?归根结底无论是整个人类种族还是每个个体都需要建立完整和谐的世界观,那么这种宏大开阔的思考就是至关重要的。理论的伟大并不以衍生应用技术为唯一向度。同样我们仰望星空,感叹云瀚浩渺神游不知所踪时也不妨碍没完没了的煲电话粥。“无法与之争辩,也无法理解。”这与其说是对弦理论、M 理论的态度,不如说是对所谓宇宙理智的嘲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