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分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56086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分析 郝爽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摘 要: 本文首先就钢琴曲采茶扑蝶的创作背景和乐曲结构进行了说明, 接着对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进行了具体分析, 希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采茶扑蝶的艺术特征, 进而促进茶文化艺术的发扬和传承。关键词: 钢琴曲; 采茶扑蝶; 民族特色元素;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郝爽 (1984-) , 女,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范式相互交融, 这既增加了茶文化自身的内涵, 同时也拓宽了茶文化涵盖的范畴。茶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是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同时也

2、是茶文化与音乐文化的结合。透过对茶音乐的欣赏和解读,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茶文化自身的魅力、不同地区的茶文化习俗等, 这对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茶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采茶扑蝶是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作品, 可以归属于我国茶音乐范畴, 其体现了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 值得我们加以研究。1 钢琴曲采茶扑蝶简介1.1 创作背景采茶灯 (又称“采茶扑蝶”) 是流行于福建龙岩等地的民间歌舞艺术, 其中融合了舞蹈、歌唱等表演形式, 载歌载舞, 自然生动。后来, 刘福安先生在采茶灯的基础上对其曲调和内容进行改编, 钢琴曲作品采茶扑蝶应运而生。采茶扑蝶向听者呈现了采茶人在劳作时“扑蝶”的纯朴景象,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3、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这首民歌有着 200 多年的传唱历史, 由于生动活泼的曲调和清新自然的旋律而颇受人们喜爱。1952 年, 福建省文化局将其正式更名为采茶扑蝶;第二年, 该曲目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 (The 4th World Festival of Youth and Students) 获得银奖。原曲采茶灯清新自然, 刘福安先生保留了原曲中的生态气息, 并在其中融入了丰富的钢琴乐声, 使得整首作品更加美轮美奂, 令人震撼。采茶扑蝶钢琴曲的产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1.2 乐曲赏析原作品采茶灯包括“正采”、“倒采”和“扑蝶”这几个部分, 刘福安先生在对其进行改编时

4、很好地注意到了这点, 使这几个部分紧密相连。通过对钢琴曲采茶扑蝶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这首钢琴曲的编排结构是“带变奏复三部曲式” (即呈示部、中部、再现部) , 调式为 C 小调。该首钢琴曲频繁使用了“反复法”, 使得曲调的张力更大, 旋律更为轻快。以下从钢琴曲的曲式结构出发对其进行分析。1.2.1 呈示部呈示部为该钢琴曲的第一部分, 运用了民族五声调式。呈示部由三个紧密相连、主题相近的乐段组成。其中 1-28 小节在上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加入了“织体”结构, 使得乐曲主题更为鲜明, 也因此将听者带入到茶农劳作的情景当中。29-52小节对原有主题进行变奏, 音符以高八度的形式呈现, 给听者营造出一种

5、相对欢快的氛围。43 小节则采用了断奏形式, 使得曲调更为活泼, 更具有“性格”。在 53-81 小节中, 作曲家使乐段听上去像是两个声部, 相互对应, 这在无形中拉近了乐曲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其中, 76 小节以“三小节和弦”奏出, 81 小节以“收拢性和弦”结尾。1.2.2 中部中部为该钢琴曲的第二部分, 其改编自原曲中的“倒采”部分。中部采用“e小调转 a 小调”的调式结构, 同时该乐段还附有“踏板音”的符号标记。中部属于整首曲目的展开部分, 其中采用了 4 次变奏。第一次变奏为 82-98 小节, 该乐段主题与呈示部主题相互联系, 同时还标有“mp stacc” (中弱, 断奏) 的说明

6、。其中, 左手部分为注释和弦, 右手部分为圆滑线, 使得乐曲的感情渲染力更强。第二次变奏的主旋律停留在低音区位置, 同时伴有高音区和弦, 使得乐曲更具有层次感。第三次变奏为“半分解和弦”, 同时在 127 小节时以高八度的形式演奏。第四次变奏结合了前面三次的变奏方式, 以逐渐放缓的曲调将该乐段带向结尾。1.2.3 再现部再现部为整首曲目的第三部分, 也是最后一部分。再现部对乐曲其他主部的主题进行了再次呈现。151-198 小节对前面部分的音乐进行了再现, 并在 200 小节时进入结尾部分。200-204 小节采用“四部和声”, 整首曲目也因此进入高潮, 同时还附有“ff” (很强) 的力度说明

7、。从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欢快热闹、自由奔放的氛围。2 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钢琴曲采茶扑蝶将我们本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是听者在感受到民族精神、民族情怀的同时还能够深深地被乐曲中的时代精神所感染。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本质是茶文化音乐艺术, 作曲家运用西方乐器钢琴改编东方独特茶乐, 使中西方音乐交相辉映, 颇具艺术生命。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对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曲目的特征, 有助于我们传承和推广我们民族的茶乐艺术。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2.1 乐曲素材钢琴曲采茶扑蝶是根据福建当地民间茶乐采茶

8、灯改编而来的, 其中的主题也围绕着原曲中的“正采”、“倒采”和“扑蝶”三个部分, 很好地再现了采茶女劳作时的活泼场景, 使人为之所吸引。采茶扑蝶运用钢琴乐声增强乐曲自身的感染力。同时, 采茶扑蝶还模仿了我们本民族的乐器, 使原曲的民族特色得以保留。比如说, 乐曲中的节奏 (前 8, 后 16) 加上“五度音程”成功向听者再现了锣鼓的乐声。锣鼓是我们传统民族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锣鼓通常可以营造出戏剧性的节奏氛围, 这对于采茶扑蝶欢快氛围的营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演奏者需要双手相互配合, 注意指尖弹奏的力度, 进而确保锣鼓乐声的真实感和层次感。2.2 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其

9、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在采茶扑蝶这首钢琴曲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民族精神。采茶扑蝶向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春天到来, 采茶女在山间采茶, 汗水沿着脸庞滴落下来, 这时蝴蝶从她们面前飞过, 她们暂时放下手上的劳作, 开始扑蝶, 疲劳因此消除。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采茶女对生活的热爱, 体会到他们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采茶”与“扑蝶”可以理解为采茶劳作时的劳动和放松, 这种劳逸结合的劳动方式事实上正是劳动人民“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民族精神的写照。2.3 音乐曲调采茶扑蝶的音乐曲调特点可以从这样三点进行分析:旋律、和声、节奏。首先, 就旋律而言, 旋律往往体现了乐曲自身的

10、内容和结构。采茶扑蝶钢琴曲保留了原曲采茶灯的部分旋律, 运用钢琴模拟我国民族乐器, 使整个乐曲的旋律显得更加高昂、更富有生命力。该首钢琴曲的整体旋律是欢快的, 这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乐曲的基调。听者可以从欢快的旋律中感受到特别的乡土元素、自然朴素的劳作情景。其次, 就和声来讲, 和声是多声部音乐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首钢琴曲之中,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和声元素。刘福安先生采用“五度音程”的方式演奏乐曲, 同时多次变奏, 使得整首曲子听上去更加大气, 更加层次分明。同时, 作者还加入了高音区和弦, 借和声激发听者内心的情感。其中采用的“加花变奏法”是我们本民族的特色手法, 使得乐曲更具有张力。最后, 就

11、节奏来说, 节奏是音乐中的基本元素。在这首钢琴曲之中, 作者运用钢琴模拟了锣鼓的乐声, 这种民间打击乐的再现使得音乐的节奏更加“中国化”, 更能够打动人。参考文献1陈志强.试探闽西民间歌舞采茶扑蝶之扑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116-119. 2叶碧青.浅析刘福安的钢琴改编曲采茶扑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 (3) :60-62. 3孔德芳.从采茶扑蝶看客家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J.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2016 (6) :108-109. 4习英.从传统中丢失了“集体舞”精髓从福建民间舞采茶扑蝶看从传统中失去了的集体舞精髓J.学术评论, 2006 (s1) :202-204. 5黄东阳, 赖晓芬.客家采茶戏音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J.艺术研究, 2015 (2) :24-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