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禿針培訓資料根據黃帝內經分析用針之道黃帝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博大矣,餘猶不能寤,敢問九針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黃帝曰:以針應九之數,奈何?岐伯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鍾數焉,以針應數也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藏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針,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筩其身而員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員其末,令可以按脈物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故為之治針,必筩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痹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尖如厘,且員其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於經,而為痛痹,合於經絡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八正之虛風,八風傷人,內舍于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痹也故為之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痹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留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挺,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岐伯曰:一曰鐵針者,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員針,取法於絮針,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三曰提針,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五曰鈹針,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六曰員利針,取法於厘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痹者也七曰毫針,取注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八曰長針,取法于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也九曰大針,取法於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針形畢矣,此九針大小長短法也。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提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鑱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者,以瀉分氣;提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大如厘,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第二頁常用針具各論:一,員針,員針者,筩其身而卵其鋒,揩磨分間,不得傷肌肉者,以瀉分氣二,員利針,員利針者,取法於嫠(下邊是毛字,因為打不出來)針中身微大,以取暴氣三,大針,大針者,長四寸,尖如挺,其鋒微圓,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四,鋒針,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五,毫針,邪之所客於經,舍於絡,而為痛痹者也,幫為之治毫針六,長針長七寸,鋒利身長,主取深邪遠痹者也,病在中,取之於長針臨床總結,肌弊用圓針疏通,暴痹用圓利針松解,骨痹用大針通氣。
瘧疾用鋒針剌血經絡調理用毫針,關節透剌用長針員針和大針的粗細以及進針方法的分析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岐伯曰:一曰鐵針者,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員針,取法於絮針,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三曰提針,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五曰鈹針,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六曰員利針,取法於厘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痹者也七曰毫針,取注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八曰長針,取法于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也九曰大針,取法於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針形畢矣,此九針大小長短法也九針施治各論故一針皮、二針肉(員針) 、三針脈、四針筋(鋒針)、五針骨、六針調陰陽(員利針) 、七針益精()毫針、八針除風(長針) 、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大針) 此之謂各有所主也凡刺之要,官針最妙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支為大膿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為害;病大針小,氣不泄瀉,亦複為敗。
失針之宜大者瀉,小者不移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於病所,膚白勿取病在分肉間,取以圓針於病所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針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針于井滎分俞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針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圓利針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病在中者,取以長針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針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瀉于井滎分俞,取以四時第三頁關於經筋經筋分為長筋,短筋,大筋,小筋,片筋,膜筋等形狀,這便是古代人對肌肉形態的描述,素問雲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這裏的筋膜就包括了肌腱,又包括韌帶及腱鞘等,這裏的骨肉則只含有肉的意義,十二經筋同樣以後足三陰三陽命名,為人體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說文解字雲筋者,肉之力也,筋肉的動力來源是依賴經絡運行氣血以滋養筋肉而來,故手得血則能握,足得血則能行,所以才依經絡而命名經筋經就是十二經脈,筋為肌肉的總稱素問痿論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是十二經脈之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附屬於十二經脈的筋肉系統十二經筋均起於四肢末端,上行到頭面胸腹部,遇到骨節部位則結或聚附著於關節與骨面,到達胸腹,腰背或頭面則散或布,如呈片筋,膜筋而分佈之,雖然有的經筋能入於體腔,但是與臟腑無屬絡關係,經筋的主要功能是主持全身無能運動及保護臟腑,並有聯接各骨節,維絡周身之作用。
經筋的病,多為運動障礙,肌肉的痙攣收縮,轉筋疼痛麻痹不仁,因風寒濕熱造成肌肉的腫脹,疼痛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針灸治療多屬局部取穴而瀉之關於宗筋國內周慕榮提出宗筋療法,他是用按摩的方法療效慢而費勁,我總結用扎針來治療所謂宗筋,也可謂筋的祖宗,因此經筋病我們要在宗筋這裏治療,在素問厥論有這樣的描述,俞陰者,宗筋之所聚王冰在素問裏這樣描述宗筋,陰毛之中,橫骨上下之堅筋也,由此說明宗筋在恥骨部位,素問雲,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陰陽摠(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意思指經筋有約束骨胳,滑利關節的作用第四頁第五頁 第六頁 第七頁大針綜合療法療法治痛診斷第一次來治療的患者,我們必要讓患者到醫院拍片檢查,排除骨折,腫瘤結核,重度骨質輸松之類從影像上,我們可以直觀的瞭解到患者椎體的形態,有無偏歪滑移,曲度是否異常,腰大肌有無鈣化狀況等等診斷三大法寶是望,問,摸望就是觀察,首先是體征,行走坐蹲的資勢,觀察患者言談舉止是否正常,神經錯亂和抑鬱症及狂躁症,面部氣色,背部皮膚顏色,觀察皮膚有無外傷潰瘍瘡癬,皮膚肌肉起伏狀態,有沒有肌肉萎縮,扭曲現象,骨關節變形與否,有無水腫等現象。
問,問診,患者的症狀痛、麻、脹、酸等具體表現,活動受限的情況,有無天氣變化異常現象,外傷史,患病史、治療史(注意有無醫源性損傷)有無其他疾病等,其次要過問飲食兩便正常否,生活習慣,工作性質,工作和居住環境,睡眠及精神狀態等等摸,檢查,觸摸肢體骨肉有無紅熱腫脹, (凡是表現肌肉腫脹的疼痛,都是血管受到卡壓或務須管滲血所致)寒冷感, (風濕或氣血過弱)椎體及骨關節有無錯位旋移偏歪,通過肌肉骨關節的主動伸展收縮,抗阻收縮,被動牽拉來檢查受損軟組織是否有筋縮現象,觸摸皮膚檢查反應點,主要是檢查結節如僵緊,團狀,條索狀,顆粒狀,塊狀結節等等,結節好發生的部位一般在骨突邊緣,肌肉起止點,韌帶旁,肌肉與肌肉之間的交叉部位,其次按壓檢查壓痛點深淺和範圍,然後叩擊檢查深處有無難題,叩擊的要點是力道,滲透進去,就好比橡棒打人外面沒有傷但內傷的原理,正常與異常的區別,一個是比壓痛和叩擊痛,左右對比,痛重的為異常,痛輕為相對正常,另一個是比軟硬度,左右上下對比,找出異常部位,摸脊椎兩旁的結節,是向椎體方向斜內下壓結合影像片,比如椎間孔變小,一般都是椎體旋轉偏歪造成的,看骨盆的高低,棘突的鈣化骨贅,棘突邊沿多餘發白的部分,就代表此處筋膜攣縮勞損,看棘突的偏移情況,偏歪也預示兩邊的張力大小不等,看軟組織的鈣化情況,如果腰大肌有鈣化,預示腰大肌療效不會很快,椎體前緣骨質增生,也是症狀頑固的一個因素,X 片上顯示鈣化表示這裏張力增大,比如頸椎曲度變直的 X 光可以看到 C1和 C7 比別的椎要發白一些,說明這兩個部位的張力是最大的。
難經評論五輸穴:井穴主心下滿滎穴瀉火主身熱,俞治體重與節痛經主喘咳並寒熱合當逆氣而下池第八頁八會穴,人體中髒,腑,氣、血、脈、骨、髓八者的精氣,會聚的八個穴位,叫作八會穴,髒會章門穴,腑會中脘穴氣會膻中穴血會膈俞穴,筋會陽陵泉,八會穴,人體中髒,腑,氣、血、脈、骨、髓八者的精氣,會聚的八個穴位,叫作八會穴,髒會章門穴,腑會中脘穴脈會太淵穴骨會大抒穴,髓會懸鍾穴,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臟腑別通:心與膽通,心主神,諸瘡痛癢皆屬於心膽經的風市穴為治療各種疼痛之第一特效針,正是透過心主神,膽與心通而發揮作用的肝與大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針治大腸經的曲池穴能降血壓治肝陽上亢之症,及治療各類頭暈皆有特效脾與小腸通,脾病宜泄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肺為主,以脾經之陰泉治療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腎關治療五十肩更是療效顯著,腎關治療頸椎病手麻也與小腸經有關,也都是脾與小腸通的用例肺與膀胱通,肺主利氣,膀胱能行水,就在於開上竅啟下竅,提壺揭蓋的意思,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尺澤可以治療小便病及腰痛此外針肺經魚際穴可治膀胱經所行之背痛,腎與三焦通,背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三焦經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療環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通過三焦與腎通,而治腎病及腰痛,從印相來看,人坐著,中指為頭,小指為腳,中渚穴在無名指和小指之間的骨叉, (掌指關節)前凹陷處,這裏正好類似於人體的腎臟部位,掌指關節相似於骨盆,太白是另一個腎臟,所乙太白也治腰痛,就看是氣虛腰還是腎虛腰痛了。
心包與胃通,在經絡圖解上,胃經在經絡上是繞膝關節一圈才下行的,傳統針灸中針剌心包經的內關可治胃痛,所以用來治療膝痛也甚效可說是透過心包與胃通發揮作用督脈夾脊背俞穴,按禿針的治療思路,取穴與傳統毫針在取穴方面有些地方有所不同,毫針在取穴方面有些地方有所不同,毫針主要是按經絡學說去辯證取穴,而大針主要的穴位側重與調理氣血有關的督脈和膀胱經的背腧穴附近,漢代華佗發明了華佗夾脊穴,華佗夾脊穴位於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間旁開 0.5 寸處,每側十七穴,共三十四穴,可以治療很多種病,背腧穴與華佗夾脊穴,督脈這三條經絡是緊密挨著的,督脈位於脊柱的正中線,背俞穴的膀胱經穴位離督脈 1.5 寸,夾脊穴離督脈 0.5 寸,這三條經絡所分佈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