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初探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45950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初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初探 王燕 尹君 朱晓燕 胡丹丹 镇江市气象局 句容市气象局 摘 要: 以镇江气象工作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例, 阐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气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建立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机制的重要性, 介绍了镇江气象如何在气象灾害应急、应对气候变化、三农工作、气象文化等方面探索建立气象保障机制的情况, 并提出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 使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词: 气象; 生态文明; 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王燕, 硕士, 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Discussion on Meteorological Safeg

2、uarding Mechanism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ANG Yan YIN Jun ZHU Xiaoyan HU Dandan Zhenji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Juro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Abstract: As the case of Zhenjiang meteorological service national demonstration zon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urther impro

3、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safeguard mechanism, so that the weather to play a greater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Keyword: Meteorologic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afeguard mechanism;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 是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

4、密切相关的1。十八大、十九大再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作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2013 年 7 月江苏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专门部署, 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 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镇江是一座拥有 3000 年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城市。然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快速增长, 镇江市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一样, 在空间格局优化、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制度建设等方面遇到了发展瓶颈。2013 年, 国务院批准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 镇江市要发挥产业基

5、础较好、自然生态良好的优势, 建设“镇江生态文明实验区”。2014 年, 镇江又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市。在这一背景下, 气象工作如何为镇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如何形成有效的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机制, 是摆在气象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和挑战, 也是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镇江气象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努力探索如何为建立生态文明提供气象保障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1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 是人类改造世界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2。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

6、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 工业文明已经不适合继续发展, 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 于是生态文明就诞生了。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 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只有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 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 才能化逆为顺、举一反三、突破瓶颈制约, 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 气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 而气候则是

7、生态环境中人类耐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气候的不断变化对生态安全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造成了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而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反过来通过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又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 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唯一途径。生态文明建设与气象息息相关3。“在生态建设中, 气象绝对是基础。”这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的评价。气象部门应该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改革, 围绕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 加强气象预报预测、气象防灾减灾、

8、应对气候变化等职能, 发挥气象工作成效, 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贡献力量。3 建立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机制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与气象工作关系密切,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气象工作的保障。气象全面服务和保障生态文明必须要有一整套机制和制度来规范和保证4。目前气象部门大部分服务产品的广度和深度还有所欠缺, 尚未形成合理、清晰的机制, 更是缺乏保证各种保障机制正常、协调、高效运行的制度规范体系。因此, 气象工作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保障, 如何形成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和与之相适应得一整套制度规范体系, 是气象部门势在必行的重大任务。镇江气象部门应该在业务工作的基础上, 大胆探索、

9、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有效运行的制度体系, 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镇江经验”, 努力发挥镇江气象部门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的先锋作用。4 努力探索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机制通过不断探索, 镇江气象部门已经在气象灾害应急、应对气候变化、三农工作、气象文化等方面初步形成了相应的气象服务保障机制。4.1 气象灾害应急保障机制气象防灾减灾是保障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为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 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镇江市气象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

10、民共和国气象法、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江苏省实施办法、江苏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 编制了镇江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根据相关规定, 当发生或即将发生大范围气象灾害, 并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危害时, 根据市气象局建议, 各级政府启动应急指挥机制, 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气象局应加强天气监测、组织专题会商, 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及时发布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 并与公安、民政、环保、国土、住建、交通运输、农委、水利、卫生、安监、海事、电力、铁路和军分区、武警支队等单位建立相应的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监测预

11、报预警联动机制, 实现相关灾情、险情等信息的实时共享;制作灾害预警信息, 按规定程序报批后, 按预警级别分级发布;预警级别达到规定标准后, 有关责任人员应立即上岗到位, 组织力量深入分析、评估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情况随时更新预报预警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单位, 依据各地区、各部门的需求, 提供专门气象应急保障服务;组织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工作, 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 加快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交通电力能源等专业气象监测系统、水文监测预报系统等建设, 完善市、县两级监测网络

12、, 提高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做好气象预警信息的宣传教育工作, 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增强社会各界主动获取预警信息的意识, 提高社会公众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这些年, 随着镇江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实施, 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下降。4.2 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保障机制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等, 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早在 2007 年, 我国就发布了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方案中提出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实施可持

13、续发展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 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气候变暖导致镇江市进入 21 世纪以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强降水、强雷暴、持续高温、旱灾、雪灾和大雾等对镇江市的城市规划、交通、能源、水资源以及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近年来, 镇江市一直坚持“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路径, 2012 年 11 月镇江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的城市。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镇江模式”, 目的在于以低碳试点为突破口, 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气象部门应该通过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面向行业和地方需求推进气候变

14、化评估等, 加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气候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镇江市气象局围绕气候变化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 气候变化对镇江市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对策研究课题中分析了气候变暖, 强降水 (暴雨) 、强雷暴、持续高温、旱灾、雪灾和大雾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镇江市的农业、城市规划、交通、能源水资源和环境健康带来的极大影响, 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4.3 三农工作气象保障机制近年来, 镇江市气象灾害频发, 每年因暴雨、干旱、大风等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既是发展现代农业

15、、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 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的现实需要, 更是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镇江气象部门制定了镇江市现代农业气象周年服务大纲, 明确了每个月需要开展的相关为农服务工作。镇江气象部门及时发布各类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情报、气象灾害评估, 定期发布气象服务专报, 给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且围绕春茶、葡萄、水蜜桃等本地特色经济作物开展调研服务, 提供气象保障。不断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完成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建立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业务。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

16、业决策指挥系统, 充分发挥人工增雨在防御干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增产等方面的作用。构建了一支近千名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村的气象信息员队伍, 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气象为农服务信息传播水平。同时, 随着与南信大计软学院合作开发的镇江气象为农服务平台的投入使用, 将系统化各类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共享气象相关资料数据, 为气象为农服务人员、农技人员、农村气象信息员及生产一线人员等提供交流平台。4.4 气象文化保障机制气象文化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 笔者暂且把气象理念、气象知识、气象法律法规、气象科普宣传作为气象文化的内涵。镇江气象建立了镇江市气象台制度汇编、镇江市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管理规定、镇江市自动气象站业务运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法规, 形成了镇江气象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镇江气象部门利用“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周、安全生产日等契机广泛开展气象开放日、气象信息发布、气象科普“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等气象科普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