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识别过程中多重社会亚范畴的交互作用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9694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孔识别过程中多重社会亚范畴的交互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面孔识别过程中多重社会亚范畴的交互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面孔识别过程中多重社会亚范畴的交互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面孔识别过程中多重社会亚范畴的交互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面孔识别过程中多重社会亚范畴的交互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孔识别过程中多重社会亚范畴的交互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孔识别过程中多重社会亚范畴的交互作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孔识别过程中多重社会亚范畴的交互作用 张凯莉 张琴 周静 王沛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摘 要: 认知者往往依据陌生个体面孔所携带的性别、年龄、种族等多重社会范畴信息对其进行加工, 以期快速识别和了解他人。在基于面孔识别的多重社会范畴加工过程中, 亚范畴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研究者分别采用“Who Said What”范式、重复启动范式、加纳选择注意范式、鼠标追踪范式等方法, 发现亚范畴间的内隐加工具有彼此削弱的特性, 外显加工存在交互影响的不对称性和偏差性。动态交互理论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与阐释。今后需更加科学地区分社会范畴加工的各个阶段, 凸显内隐和外显加工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进一步

2、整合各研究范式, 克服方法异质导致的结果偏差甚至矛盾。关键词: 多重社会亚范畴; 交互作用; 面孔识别; 内隐加工; 外显加工; 作者简介:王沛, E-mail:收稿日期:2015-10-22基金:2012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人自我与人际认知的特征:心理与脑科学的整合研究” (12AZD117) 资助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ultiple social subcategories in facial recognitionZHANG Kaili ZHANG Qin ZHOU Jing WANG Pe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

3、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erceivers categorize unfamiliar individuals based on gender, race and other social categories, in order to recognize and interact with others. Based on facial perception,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

4、erent social subcategories. Using Who Said What Paradigm, Repetition Priming Paradigm, Garner Selective Attention Paradigm, Mouse-tracking Paradigm and other methods, researchers concluded that implicit processing of multiple subcategories is weakened by each other;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xpli

5、cit multiple categorization is asymmetrically or biased. The Theory of Dynamic Interaction and some other theories try to explain the causes of each interaction. Further work should differentiate the process stages of social subcategories scientifically and highlight the relationship and difference

6、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categorization. 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relative research paradigms to overcome the heterogeneity and contradictory resulting from method deviation in the future.Keyword: multiple social subcategories; interaction; facial perception; implicit processing;

7、 explicit processing; Received: 2015-10-221 引言在社会认知领域, 社会范畴加工是对他人进行个体化建构的首要环节 (Freeman, Pauker, Apfelbaum, Quinn&Macrae, 2011) 。正如 Allport (1954) 所言:“人类必须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思维, 范畴加工是形成判断的前提, 我们无法避免这个过程。”以往大多数研究主张社会范畴加工是一个短暂的自动化过程, 而将研究重点放在相对高水平的社会认知加工上, 主要聚焦于探讨刻板印象、偏见、歧视以及随之形成的特定态度和行为的本质 (Devine, 1989;FazioGi

8、lbert&Hixon, 1991) 。21 世纪之后, 随着对社会认知早期加工阶段的深入探究, 心理学研究者对社会范畴加工产生了兴趣, 基于面孔识别视角探讨社会范畴加工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Macrae, Quinn, Mason, Quinn&Macrae, 2005) 。这些研究往往保持无关范畴不变, 分离出特定范畴加以研究。虽然这种处理可以精确地考察单一社会范畴的加工机制, 但其实验操纵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个体往往同时属于不同的社会范畴 (如, 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 本文称为亚范畴) , 体现了不同社会范畴各自的特征 (PennerSesko&Bierna

9、t, 2010) 。我们最初接触陌生个体时, 或许只须一瞥, 就可能迅速获知此人性别、种族、年龄等亚范畴信息 (Freeman&Ambady, 2011) , 那么, 我们对这些同时存在的社会范畴究竟如何加工呢?对此, 功能性面孔识别理论 (Bruce&Young, 1986) 认为, 面孔所体现的不同社会范畴信息通过不同路径予以加工, 感知觉系统在分析多重面孔特质时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 不同亚范畴可能同时进行加工, 但其相互之间保持独立。然而, 近年来多项基于面孔识别的研究表明, 在多重社会范畴的不同加工水平上, 不同亚范畴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交互作用:1) 内隐社会范畴加工时, 不同亚

10、范畴的同时加工会产生相互削弱效应。2) 外显社会范畴加工时, 多个亚范畴间会产生不对称的交互影响。3) 对其他亚范畴的加工使得对特定范畴的外显加工产生加工偏差。2 多重社会范畴加工中亚范畴加工的交互作用2.1 亚范畴内隐加工的彼此削弱性相较于单维社会范畴情境, 一些研究发现, 当存在多重社会范畴信息时, 认知者对各个亚范畴的内隐加工的程度会相对削弱。Arcuri (1982) 第一次采用“Who Said What”范式探讨了多重社会范畴中亚范畴内隐加工特征。“Who Said What”范式由 Taylor, Fiske, Etcoff 和Ruderman (1978) 首创。此范式认为,

11、作为范畴加工的结果, 群体内成员的差异会缩小, 而群体间差异会被夸大。如果在进行配对任务时, 范畴内的错误率大于范畴间的错误率, 这就表明范畴加工已然发生。若在某种条件下, 范畴的两类错误率差异大于另一条件下范畴内与范畴间错误率的差异, 则那么前一条件下该范畴的加工程度要大于后一条件下的加工程度。在 Arcuri (1982) 的实验中, 两组被试分别需要在两种不同条件下观看一组人讨论某个学术难题:交叉条件下, 告知被试讨论组成员的性别 (男/女) 和学术地位信息 (教授/学生) ;简单条件下, 被试只知道讨论组成员的性别信息 (男/女) 。随后, 两组被试需要对讨论者及其所陈述的语句进行配对

12、。结果发现, 简单条件下, 范畴内的错误率大于范畴间的错误率, 即某一男性的语句被错误地认为另一男性所说的概率显著大于被错认为其他女性所说的概率, 表明内隐范畴加工自动产生了。同时, 交叉条件下, 性别范畴内错误率与范畴间错误率的差异要小于简单条件下两类错误率的差异, 这表明交叉条件下内隐性别范畴加工弱于简单条件。同样运用此范式, Vescio, Judd 和 Kwan (2004) 选择性别和种族范畴, 同时设定两个简单条件与一个交叉条件, 探讨了存在多重社会范畴时亚范畴的内隐加工是否会弱于单维社会范畴条件。结果表明, 两个简单条件下, 两类错误率的差异均显著大于交叉条件下, 并且多重社会范

13、畴加工时亚范畴的加工程度相比于单维条件有所减弱 (Klauer, Hlzenbein, Calanchini, &Sherman, 2014) 。一些研究者从认知资源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注意资源理论 (Kahneman, 1973) 指出, 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对任意刺激的识别, 都需要一定的注意资源。同时, 当认知者需要完成多种任务时, 可以灵活分配用于每一任务上的认知资源 (Luck et al., 1994) 。并且 Reisberg (1983) 的总体任务资源理论 (Task-General Resources theory;TGR) 指出, 当加工多项任务所需的认知资源超过个

14、体认知资源总和时, 任务之间就会出现资源竞争, 使得每项任务成绩都下降。作为感知觉早期加工阶段, 内隐范畴加工也需要一定的认知资源。Rowland 和 Shanks (2006) 发现:当不存在分心刺激时, 被试可以内隐加工多重序列;一旦存在无关刺激, 内隐加工就无法进行。内隐学习相关研究也表明, 简单任务条件下的内隐学习成绩显著好于多任务条件 (Shanks, Rowland, &Ranger, 2005) 。这些结果说明, 内隐加工受到注意资源的影响, 当无关刺激增加时, 就会削弱相关的内隐加工。内隐加工社会范畴时, 大部分的认知资源可能会分配在范畴无关的信息上, 如关注刺激目标的个体化信

15、息 (例如, 在“Who Said What”范式中, 被试还要关注讨论组的谈话内容等) , 因此分配在范畴加工上的资源非常有限。当所需加工的范畴较少时, 每一范畴分配到的注意资源相对较多, 范畴被激活的程度就会较大。当编码的范畴增加时, 每一范畴分配到的资源就会减少, 范畴被激活的程度就会变小, 相应地其加工程度也就有所减弱。该理论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多重社会范畴加工时亚范畴内隐加工的彼此削弱性。2.2 亚范畴外显加工交互作用的不对称性运用重复启动范式, Wiese, Schweinberger 和 Neumann (2008) 探讨了面孔年龄和性别范畴外显加工的特征。重复启动范式的基本原理是,

16、 当相同信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重复出现时, 个体能够对该重复信息更快更准确地作出反应 (Gotts, Chow, &Martin, 2012) 。Wiese, Kloth, Gllmar, Reichenbach 和Schweinberger (2008) 的研究分为启动和测试两个阶段, 启动阶段被试需要判断陌生面孔的年龄或种族范畴。在随后的测试阶段中, 被试同样需要对呈现的面孔进行性别或年龄判断。对于同一面孔而言, 启动和测试阶段的任务可能一致 (如启动和测试阶段都对同一面孔进行性别判断) , 也可能会不一致 (如启动阶段对某一面孔进行性别判断, 而测试阶段对同一面孔进行年龄判断) , 此外, 测试阶段还加入了启动阶段未曾出现过的新面孔。结果发现, 当面孔进行年龄判断时, 已激活年龄范畴 (面孔在启动阶段已进行了年龄判断) 和已激活性别范畴 (面孔在启动阶段进行了性别判断) 条件下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 并且都快于对新面孔的年龄判断。而当面孔进行性别判断时, 只有在已激活性别范畴 (启动阶段已对该面孔进行了性别判断) 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