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顺周期性与调控对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9451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顺周期性与调控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顺周期性与调控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顺周期性与调控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顺周期性与调控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顺周期性与调控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顺周期性与调控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顺周期性与调控对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顺周期性与调控对策 倪殿鑫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 要: 本文选取 2004 年第 1 季度至 2015 年第 4 季度的季度数据, 采用 VAR 模型对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顺周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变化与国民经济总量之间的确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与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这表明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顺周期性, 即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能够起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而经济增长也同样能够引起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为此, 当前需要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扩张进行合理调控, 而关键的对策主要在于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更灵活运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

2、加速转型以及遵循“宽进严管”的原则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商业银行信贷; 顺周期性; 货币政策工具; 格兰杰检验; 作者简介:倪殿鑫 (1986-) , 男, 辽宁辽阳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商业银行研究。E-mail:收稿日期:2017-08-19Received: 2017-08-19一、文献综述众所周知, 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银行信贷投放则是最引人关注的核心与焦点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形成的金融经济周期理论认为, 银行信贷周期性的扩张与收缩往往领先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而信贷瓶颈则通常是经济萧条的“触发器”。Andrew

3、1较早地明确提出顺周期性问题, 认为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的动态正向反馈机制会通过金融加速器效应、财富效应和托宾 Q 效应等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起到放大的效果, 并且会加剧金融部门的不稳定性。而从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 金融危机往往起源于泡沫的积累及破灭, 经济学家通常着重阐述宏观层面的顺周期性。例如, Allen 和 Gale2认为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的过度投资会推高资产价格, 从而导致泡沫的产生, 而一旦资产价格崩溃则会引发大量的违约情形, 最终导致危机的形成。Mckinnon 和 Pill3针对非金融机构的盲目乐观和信贷膨胀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认为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银行系统的不稳定,

4、 并引发宏观经济过热。Jackson 和 Tsomocos4则提出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行为是导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顺周期性的重要原因。同时, Aguiar 和 Drumond5对新旧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顺周期性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 认为商业银行采用的监管约束越是接近协议的要求就越是会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具有显著的顺周期性。在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顺周期性的实证研究方面, 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大量成果。Gabriel 和 Saurina6指出商业银行的信贷周期中贷款投放顶峰和贷款坏账顶峰之间大约存在着 4 年的滞后期, 因此, 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显然会加剧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Gerali 等7

5、运用 DSGE 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源自银行信贷投放的冲击与影响可以对 2008 年经济收缩提供绝大部分解释, 而宏观经济运行自身的波动性则只是发挥了小部分的作用。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 商业银行信贷扩张顺周期性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关注, 赵霜茁和张晓静8从逆周期调节的角度进行研究, 冯科和何理9对商业银行上市融资及信贷扩张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而王义中10则基于公司层面的经验证据, 对我国信贷供给周期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检验。为此, 基于已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我们结合最新的统计资料, 研究现阶段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顺周期性是否存在并尝试对新常

6、态下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调控对策进行总结。二、现阶段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及原因1. 信贷规模的扩张自 2001 年以来, 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规模的增长趋势就表现得十分明显, 商业银行信贷作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其扩张势头极为显著。按照中国银监会的最新统计数据, 2003 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为 12.95 万亿元, 2016 年第 1 季度为 79.55 万亿元, 即在这一期间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 6.14 倍。我们运用指数化增长趋势模拟的方法进行了估计, 结果发现这一期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16.20%左右, 而同期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规模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15

7、.42%, 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增长比整个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规模的增长还要快。进一步地, 观察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变化情况, 如表 1 所示。表 1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变化情况 下载原表 从表 1 可以看出, 2005 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信贷规模分别仅为 102 238 亿元、34 876 亿元、10 888 亿元、946 亿元和 3 638 亿元, 2015 年, 上述各类银行的信贷规模分别增至 421 807 亿元、165 752 亿元、86 642 亿元、75 080 亿元和 11 304 亿元, 分别增长 3.13 倍、

8、3.75 倍、6.96 倍、78.29 倍和 2.11 倍。可以发现在 20042015 年间, 所有类型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变化都是一致的, 但在具体增速上却表现各异, 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增速快于城市商业银行, 而后者又快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然后是国有商业银行, 外资银行信贷规模的增速最低。2. 信贷规模扩张的原因(1) 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运行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经济增长无疑具有波动性与周期性, 而 2000 年之后我国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进入新一轮的经济上升期之后, 各领域投资较为普遍的快速增长, 拉动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例如, 在整个“十五”时期, 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

9、长率达到了 20%, 其中 2003 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了 27%, 而整个“十一五”时期则更是达到了 25%。在经济普遍升温甚至逐步过热的增长过程中, 投资的膨胀与信贷规模的扩张之间很容易呈现出互为因果的局面, 即投资膨胀助长银行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张, 而银行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张又反过来助推投资实现更快的增长。于是, 为了防止经济过热, 政府在继续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 也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然而, 在面对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时,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并不到位, 过于倚重规制与行政审批来控制总需求的膨胀, 使得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反复并仍然呈现出扩张性与总量失衡的特征就几

10、乎成为必然11。到了 2008 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蔓延, 由于要摆脱深度下滑的低谷, 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又再次转向, 天量的信贷投放成为“一揽子刺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12, 最终也成功地使我国经济在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率先实现回暖。因此, 2000 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 首先仍然需要放到整个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运行过程中来加以观察, 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也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扩大内需一直都是现阶段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主旋律的情况之下, 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张在总体上也是与此相适应的。(2) 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着较强的持续扩张信贷规模的冲动冲动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既有利率市场

11、化改革后竞争加剧的原因, 也有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不到位, 从而导致需要以信贷规模扩张来实现自我救赎的原因。首先, 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监管标准等来自商业银行外部的一系列因素对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例如, 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 不仅银行之间的同业竞争逐步加剧, 而且在存贷利差不断收窄的情况下, 持续扩张信贷规模往往成为迫不得已的理性抉择。又如, 在 2009 年的大规模信贷扩张之后, 许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于是各个银行就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规模高达 2 870 亿元, 最终陷入“规模扩张再融资规模扩张”的不良循环之中。因此,

12、面向商业银行的监管政策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环境的变化都必然会给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过程和结果带来巨大的影响。其次, 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与盈利模式相对单一, 较为普遍的流动性过剩, 以及内部的激励与控制机制不够健全是造成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冲动的内在原因。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在整体上都表现出产品结构单一和同质性强的特点, 过于依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是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持续扩张的重要原因。当出现诸如净利息收入下降等变化时, 由于除了扩大经营规模和增加贷款之外普遍没有更好的途径释放压力, 也就出现了重新陷入贷款怪圈的问题。最后, 流动性过剩则显然也是导致信贷扩张冲动的重要原因13,

13、例如, 1995 年后银行由贷差转为存差, 全国金融机构的存贷差在 1999 年为 2 万亿元, 2004 年为 6 万亿元, 而到 2008 年则达到 15万亿元1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在内部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存在不足的情况下, 经营环境的变化、流动性过剩以及风险识别能力的不足等都会导致商业银行对持续扩张其信贷规模有着强烈的冲动。(3) 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导致循环累积效应自 2000 年以来的周期性经济增长过程, 同时也是我国传统产业的产能逐步扩张, 并最终走向普遍过剩的发展过程。在步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之后, 这种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现象变得更为突出, 例如, 2014 年我国的钢铁、水泥、

14、电解铝、平板玻璃和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均低于 75%, 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甚至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15。有不少人都认为正是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张导致传统产业产能过剩, 并认为应当在融资方面为企业的兼并重组和建立退出机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14。事实上, 传统产业乃至一些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现象, 并非是当前我国所独有的,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两轮大范围的产能过剩现象都与特定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同时也都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因此, 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助推性的而非决定性的因素。进一步地, 当我们转换视角来观察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时, 发现其与产

15、能过剩的企业之间的联系其实是比较复杂的。例如, 高污染和高能耗的行业和企业钢铁和水泥等几乎都是一些大型甚至是特大型的国有企业, 并且往往也是所在地区的支柱产业, 于是即便是风险水平日趋上升, 但由于来自绩效考核、满足主要的资金需求者以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压力, 一些商业银行非但没有及时地遏制住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 甚至还会继续向这些行业增加贷款。所以, 笔者以为, 这与其说是一种骑虎难下, 倒不如说是一种理性的非理性行为。至于面向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 则主要是在政府的推动和相关政策的引导之下完成的, 因而应当被归结为前文所述的第一种情况, 即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因素。例如, 仅中国工商

16、银行一家, 2014 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信贷余额就为 2 600 亿元, 年度增长幅度达到了 21%, 并成为中国工商银行信贷规模增长最快的领域。三、经验检验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为了直观地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顺周期性进行检验, 本文选择使用商业银行信贷余额 (LOAN) 和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两个变量来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和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与波动, 选择 2004 年第 1 季度至2015 年第 4 季度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 2004 年为样本起始点, 一方面受制于相关数据可得性, 另一方面该年份也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第 1 年。商业银行贷款余额数据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所公布的按季度划分的“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中的“不良贷款”情况计算得出。具体计算公式为:当季度商业银行贷款余额=该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例如, 2015 年第 4 季度, 我国商业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