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世居民族传统生态观及其演变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4654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怒江州世居民族传统生态观及其演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怒江州世居民族传统生态观及其演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怒江州世居民族传统生态观及其演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怒江州世居民族传统生态观及其演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怒江州世居民族传统生态观及其演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怒江州世居民族传统生态观及其演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怒江州世居民族传统生态观及其演变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怒江州世居民族传统生态观及其演变研究 赖庆奎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 要: 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调查等研究方法, 概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 该地区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 3 个主要世居民族对森林资源利用与植被恢复的传统生态观及其发展演变情况, 探讨了他们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和主要表现形式。分析了其生态观演变过程中受现代文明、经济发展影响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为探索适合怒江可持续绿色发展途径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 世居民族; 生态观; 演变; 森林资源; 怒江州; 作者简介:赖庆奎 (1964) , 男, 教授, 主要从事社会林业、林下经济与农村发展、社区共管等。E

2、mail:。收稿日期:2017-03-25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12YJAZH049) Inheritance and Expanding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Local Minority People in Nujiang ValleyLai Qingku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 Lisu, Nu and Dulong minorities are mainly living i

3、n Nujiang valley. A lot of techniques, methods and experiences are summarized and inherited during long experiences and long living time. This paper provides a show and review on manners and measures in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orest resources since

4、 1990s using methods of key informant interview, unscheduled surveys and literatures.Meanwhile, some limitation, issues and challenges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and series of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radi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local greening development.Keyword: local living minority na

5、tionalities; ecological attitudes; evolution; forest resources; Nuji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Received: 2017-03-25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 北接西藏自治区, 东临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 南接保山市, 西连缅甸, 国境线长 449.5 km。怒江州总面积为 1.470 3 万 km, 总人口 52 万, 其中 92.2%为少数民族, 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民族自治州。怒江州主要民族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白族, 其中僳僳族占 51.6%。

6、傈僳族分布广泛, 除怒江全州外, 丽江、迪庆、保山、大理等州市也有分布。怒族则以福贡和贡山县为主。独龙族主要分布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且主要居住在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为此, 国家专门设立了独龙江乡, 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地。本研究主要对居住在该地区的傈僳族、怒族和独龙族 3 个世居民族的生态观及其演变进行概述分析。一、森林植被利用与保护的民族传统生态观(一) 耕作方式与森林植被恢复怒江州是典型的峡谷高山地区, 居住在该地区的傈僳、独龙和怒族主要以山地农业为主, 种植作物主要有包谷、旱谷、水稻、荞麦及各种豆类、瓜果等。按地势和土质可将耕地分为坡耕地、轮歇地和水田

7、 3 类, 其中坡耕地是当地居民主要的耕地类型, 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70%80%以上。轮歇地又叫火烧地, 轮垦种植, 刀耕火种, 主要分布在距离村寨较远的有林地区, 主要采取烧山、耕作、撂荒、再烧山耕作的方式循环利用山林, 居住在怒江峡谷的傈僳、怒族和独龙族 3 个民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采用该耕作方式。据调查, 轮歇地 (部分地方又叫“二荒地”) 一般连作 13 年不等, 主要依据地块和各村社土地多少而定。在烧地当年多种植玉米, 个别地块套种豆类作物, 其年产量每亩约 150200 kg;次年玉米产量主要依地块而变化, 若坡度大、土层浅、表土层冲刷严重, 产量可能每亩不足 50 kg, 相

8、反每亩产量则可能达 100150 kg;第三年产量较低, 每亩不足 50 kg。但多数情况下, 农户种植2 年之后, 就不再种植包谷, 而是点播苦荞, 每亩产量在 50 kg 左右。弃耕后, 让草本及木本植物生长, 恢复地力待一定年限后, 再烧地耕种。因此, 当地流传“头年吃火气, 二年吃力气, 三年吃空气”, 正是此耕作方式的真实写照。该耕作方式的核心是利用森林资源, 森林是农业的命脉。正因为此, 该地区的世居民族为了生存, 在火地耕作时会经过选地、砍树、烧山、播种、收获、轮歇等一整套适合当地生产环境的作业。这种生产方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下当地居民的必然选择, 其中的一些技

9、术通过改进创新可以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轮歇耕作方式在人口稀少、土地面积较广, 确保足够长的轮歇年限的前提下, 能确保系统产量的持续和稳定性。同时, 通过停耕, 恢复了森林植被, 减少了水土流失, 为当地群众提供部分烧材、食物及饲料。但是,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 随着政府加大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 居住在怒江峡谷的世居民族逐渐减少了该种耕作方式, 并随着政府对农村扶贫力度的加大, 部分农户在轮歇地栽植木瓜、核桃等经济作物。(二) 冬瓜树种植与茶园管理为了提高和更快地恢复耕地肥力, 缩短轮休时间, 怒江峡谷地区的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总结出适合当地肥力

10、恢复方法。据调查, 当地居民习惯在房前屋后或其他空地, 栽种旱冬瓜树, 每年都采集旱冬瓜树种子, 撒播在将要撂荒的地块或一些荒山和生态脆弱地区, 以促进该地块更快地恢复植被, 待旱冬瓜生长至 56 m 高时, 将其砍伐作为薪柴, 枝叶焚烧后作为肥料, 再种植作物。茶叶是傈僳族、怒族同胞的主要饮品, 居住在福贡、泸水的世居民族亦有较长的种茶历史, 主要种植在海拔 2 0002 500 m 的高山地带。由于山高坡陡, 这些茶园多依靠土壤自身的肥力生长, 很少有村民到茶园施肥的情况, 导致茶叶长势缓慢, 产量下降。为了恢复茶园肥力, 当地居民借助在轮歇地上种植冬瓜树的经验, 在茶园中稀植一定数量的冬

11、瓜树, 让其落叶面地, 提高茶园地力, 增加茶园产量。(三) 森林放牧与牧草管理居住在怒江峡谷的这 3 个世居民族习惯于将牛、羊、马, 甚至猪放养于轮歇地及天然林内, 该方式俗称林下放牧, 是一种以现有森林为基础的林牧复合系统。林内冬暖夏凉, 风小湿度大, 草叶鲜嫩, 适口性强。天然林和人工林都适合放养, 但以常绿阔叶天然林居多。据调查了解, 村民们多在农闲时节 (当年 8 月到翌年 3 月) 将牛、马牵到林下放养, 每隔 35 d 派人到山上察看。农忙时节, 才将牛马牵下山, 在一些田间地角、刚停耕的摞荒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上放养。居住在海拔较高地区的村民在夏季 510 月将牛、马等放养在高

12、海拔地区, 冬季天气寒冷时节则实行圈养, 或在低海拔地区放养。(四) 林内中药材种植与管理据调查了解, 为提高林地利用效率, 提高收入, 福贡、泸水的居民都习惯在森林内种植黄连等中药材。其中黄连为多年生草本, 是重要的药用植物。林下湿润凉爽, 直射光少, 为黄连的生长提供了极好的天然屏障, 同时减少了成本, 增加了收益, 促进林木生长。二、民族传统生态观的演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居民们的经济条件与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亦随之改变, 对环境的认识也上升到了更高的高度。较之前的调查研究, 怒江世居

13、民族对森林、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一) 退耕还林与森林植被恢复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 怒江地区的 3 个世居民族积极响应, 并结合自己的优势和实际条件, 将轮耕地退耕还林, 并撒播冬瓜树种子, 实施封山育林, 尽快恢复植被。该举措改变了世代沿袭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 减缓了对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二) 林下草果种植及非木质林产品采集在轮歇地和荒山种植冬瓜树恢复生态的同时,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 利用林下遮阴、湿度大和土壤肥沃等特点, 在林下种植草果, 采集竹笋、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等相关非木质林产品, 如增加家庭收入, 探索替代经济收入途径。(三) 薪柴替代途径傈僳、怒族

14、和独龙族家家户户都有常年不息的传统的火塘文化, 对薪柴的消耗很大。每年入秋后的农闲季节 (11 月至翌年 3 月) , 傈僳族男子需要砍伐一年的薪柴, 树种多为当地主要种植的冬瓜树和其他杂木。初步调查统计表明, 每户需要薪柴 15 m 以上, 仅薪柴一项就对森林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据调查了解, 目前大多数社区, 特别是沿怒江两岸居住的村民, 由于大量的烧柴消耗, 分配给农户的自留山及集体山林几乎都被砍光, 砍伐甚至延伸至保护区内, 因而给保护区的管理以及区内野生动植物的保护造成巨大的影响和威胁。在保护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的驱使下, 世居民族们不得不寻求新的途径, 采取多种方式减缓对森林的砍伐

15、和薪柴的消耗。调查发现, 由于怒江流域高差大、河流踹急, 滑坡及泥石流发生频繁, 每年雨季有大量树木从上游地区冲下, 居民们在河道转弯处, 搭建树篱, 将树木挡下。通过该举措, 不仅解决了居民日常的薪柴需要, 将剩余部分出售, 增加经济收入。(四) 漆树栽培及其加工利用漆树是我国重要的特种经济林, 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地和云贵高原山区, 多用于割漆。漆业是天然树脂涂料, 素有“涂料之王”的美誉。漆树可取蜡, 籽可榨油, 木材坚实, 生长迅速, 为天然涂料、油料和木材兼用树种, 但生漆过敏者接其汁液触会引起红肿、痒痛。在怒江地区, 当地居民主要采集漆籽用于榨油, 漆籽油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珍贵食用油,

16、仅在孕妇生产、重要节日、农忙季节食用。漆树在怒江地区多为自然生长, 由于多年采集和大量食用, 导致资源减少, 漆籽油更成为当地稀缺产品。在此情况下, 当地居民积极探索漆籽育苗和培育技术, 在坡耕地和土层较好的地区进行漆树栽种, 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 他们积极改进加工工艺, 由原来各户采集加工转为成立专业合作社, 农户仅负责采集, 加工过程则由技术人员负责, 再由农户购入漆籽油饼, 并开设专门店, 供城市居民和游客购买。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一) 存在的问题1. 怒江峡谷世居民族的脱贫与发展我国实施改革开发已有 30 余年, 中国农村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受地理环境、交通、信息等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 居住在怒江峡谷山区的居民, 生计条件和生活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经营农业仅能解决吃饭问题, 经济收入主要靠采集林中非木材林产品, 如草果、竹笋、中药材等。但受交通、市场、物流等环节制约, 这些产品多以低廉的原料价格出售, 获得的经济收入仅能维系家庭生活的基本需求。为了改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