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纳骨建筑的优化思路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3593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纳骨建筑的优化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国纳骨建筑的优化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国纳骨建筑的优化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国纳骨建筑的优化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国纳骨建筑的优化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纳骨建筑的优化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纳骨建筑的优化思路(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纳骨建筑的优化思路 李骥 洪杰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 要: 纳骨建筑是指以集约、立体的方式存放、安葬逝者骨灰的建筑, 是解决我国殡葬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 由于在设计实践中存在着思维僵化、忽视多样需求等问题, 我国纳骨建筑的整体设计水平并不高, 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立体葬的普及。文章从国内纳骨建筑的现存问题入手, 通过结合实例, 对其规划选址、功能使用、创意内涵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最后提出我国纳骨建筑的优化设计思路。关键词: 纳骨建筑; 建筑设计; 殡葬改革; 作者简介:李骥 (1991-) , 男, 江苏盐城人, 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洪杰 (1963-)

2、 , 男, 副教授, 硕士, 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研究, Email:。收稿日期:2017-02-21Ideas of optimized design of the columbarium in ChinaLI Ji HONG Ji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UST; Abstract: A columbarium is a type of architecture for intensive storage of cinerary urns, which can help solve the shortage of l

3、and resources.However, the reform of funeral is being hampered because of the poor design of the Chinese columbarium.This paper studies the planning, location, function, originality and connotation of columbarium in our country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and examples in Chinas columbarium, and finall

4、y proposes the optimized design ideas in the columbarium.Keyword: columbarium; architectural design; funeral reform; Received: 2017-02-211 我国纳骨建筑的现状概述1.1 占比不高, 发展迅速纳骨建筑作为骨灰立体葬式的建筑载体, 向来为我国殡葬改革所倡导。然而, 因为传统骨灰墓甚至土葬用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具有一定的余量, 纳骨建筑所提供的立体葬在所有安葬方式中所占比例并不高1。但随着各地殡葬用地后备资源告急, 特别是 2016 年民政部等 9 部委联合印

5、发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原则上新建城镇公益性公墓的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 100%”2之后, 各地纷纷推出纳骨建筑的建设计划, 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1.2 城乡差异显著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的密度小、分布分散, 这使得农村地区的纳骨建筑以龛位数2 000 以下的小型纳骨堂为主。由于这些纳骨堂多为公益性质, 其分布具有鲜明的归属地特征, 一般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 呈现出“小而散”的分布特点。相比之下, 城市纳骨建筑大部分为经营性性质, 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其选址受行政区划影响较小, 规模通常较大, 其龛位数量多在 20 000 以上。1.3 多与传统公墓伴生除农村地区存在的小型纳骨堂

6、外, 我国独立设置的纳骨建筑实例并不多, 纳骨建筑多与其他建筑伴生。其中传统骨灰墓与纳骨建筑的功能几乎相同, 具有很好的兼容性, 在我国二者常相互结合。一方面, 一些公墓将纳骨建筑作为组织总平面的建筑要素, 且以此给予消费者相对廉价的选择;另一方面, 不少公墓在储备用地趋于饱和后会选择更为集约的纳骨建筑作为扩展方式。此外, 纳骨建筑还会与殡仪建筑、宗教寺庙建筑相结合, 但前者多属于短时寄存性质, 后者则服务于宗教信徒, 规模数量都很小。1.4 建筑形制丰富我国目前的纳骨建筑虽然整体设计水平并不高, 但通过继承历史样式、学习国外实例、自我探求摸索等方式仍然产生了多种的建筑形制, 归纳如表 1。表

7、 1 我国纳骨建筑的建筑形制 下载原表 2 我国纳骨建筑的主要不足2.1 规划选址的不足2.1.1 布点不合理我国纳骨建筑的分布状况呈现出“城市集中, 乡村分散”的总体特征。其中, 农村公益骨灰堂多由村民筹资自建, 服务的区域与人群处于其覆盖范围之内, 分布情况与龛位数都相对合理。城市纳骨建筑的情况则截然不同, 由于规划工作上一定程度的失位, 加之部分纳骨建筑开发者盲目追求利润, 纳骨建筑的龛位数往往在 20 000 以上, 且存在“风水宝地”集中建设的现象。这种单一集中的布点方式使得集约程度本就很高的纳骨建筑无法对城市人口形成合理覆盖, 极易造成交通拥堵问题。更为严峻的是, 由于我国存在着清

8、明、中元等传统节日的祭扫高峰, 时间与空间两方面的高度集中使得不少纳骨建筑内部人群拥挤不堪。据统计, 2015 年清明节当日, 上海出现 322 万人次的祭扫高峰“极值”, 许多龛位剩余过半的纳骨建筑仍出现了人流接近承载极限 80%的拥挤状况3。2.1.2 选址较偏远纳骨建筑的集约程度高, 形式丰富多样, 在选址上较传统公墓要灵活得多。然而, 我国纳骨建筑的选址, 大多仍沿用传统公墓的选址模式, 这对农村纳骨建筑来说并无不妥, 但如将城市纳骨建筑仍设置于城市的近郊乃至远郊, 就会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首先, 纳骨建筑与城市中心过远的距离大大提高了人们进行祭扫活动的时间成本。有关研究显示, 祭扫活

9、动的单程交通时间以不小于 1 h 为宜4, 超过这个限度则祭扫活动的时间与质量将难以保障;倘若因此延长总体时间, 祭祀活动时间安排的灵活性则将大大降低, 使得人们的祭扫时间重合度更高, 加剧拥堵问题。其次, 纳骨建筑选址的偏远还可能导致其节地效果下降。较远的距离会使得人们采取自驾祭扫出行方式的比率上升, 这不但进一步加重了交通压力, 还对纳骨建筑周边的停车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偏远的停车场地平时使用率很低, 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2.2 功能使用的不足2.2.1 瞻仰空间狭促封闭我国的传统祭扫活动可分为“祭”与“扫”两个部分, “祭”即祭祀, “扫”则是探望逝者, 并为其清扫墓碑、坟

10、体及周边环境的习俗5。在立体葬中, “扫”则转变为探望、擦拭骨灰盒并为逝者默哀的瞻仰过程。我国纳骨建筑基本采用骨灰格架作为安放逝者骨灰的设施, 格架之间的间隔就成为逝者亲友进行瞻仰活动的空间, 骨灰格架的尺寸大小、排布方式直接影响到瞻仰活动的质量。然而我国纳骨建筑为追求集约性, 其格架以 1.21.5 m 为主6, 只考虑了人流通行而忽视了瞻仰时人群停留的实际情况, 而常见骨灰格架 3 m 左右, 在这样的空间内又显得过于高大, 致使内部空间狭促、封闭, 引发人们压抑的心理感受, 且对探望、叩拜、取用与擦拭骨灰盒等行为造成不便, 在祭扫高峰时节更会引发拥堵与疏散问题 (见图 1) 。图 1 狭

11、促封闭的瞻仰空间 下载原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2.2 缺乏优质祭祀空间祭祀较瞻仰活动更为仪式化, 具有更高的神圣性。在我国, 纳骨建筑的祭祀空间分为集成式与独立式两种。集成式即将祭祀空间与骨灰存放空间合为一体, 在存放骨灰的格架之间设置供案、香炉、蒲团等供祭祀者使用。这种布置形式较为灵活, 但往往空间狭小且易与瞻仰人群形成干扰, 舒适度与私密性都很低。图 2 祭祀空间干扰较大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下载原图独立式则是将祭祀空间与骨灰存放空间分开设置, 我国的纳骨建筑一般利用其周边的室外场地作为祭祀空间, 并提供化宝盆供祭祀者焚烧纸钱。这种室外祭祀空间由于缺乏适当的隔离与界限, 祭祀者相互之间的干

12、扰仍然很大, 且常常受到烟尘的困扰, 很难提供供奉饭食、跪拜祈福等祭祀活动所需的具有私密性且安静宜人的空间 (见图 2) 。2.3 创意内涵的不足2.3.1 形式陈旧, 缺乏创意我国的纳骨建筑形式设计往往趋向保守, 以继承并沿用传统殡葬建筑形式为主, 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其类型风格的延续性, 但在许多方面与当代殡葬文化产生了一些不协调, 缺乏适当的创新。目前, 我国的纳骨建筑的形式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类型:(1) 模仿古代帝王陵墓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纳骨建筑会大量借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地上建筑部分的形式要素, 如棂星门、神道、华表、石像生、享殿等形式 (见图 3) 。(2) 模仿古代佛教建筑的形式。佛

13、教纳骨塔作为我国古代普遍存在过的纳骨建筑形式, 经常作为当今纳骨建筑的取材对象。此外, 诸如佛殿、神佛造像、喇嘛塔等也是我国纳骨建筑经常使用的形式元素 (见图 4) 。(3) 纪念堂的形式。这类建筑不再单纯模仿历史建筑, 而是沿用新中国建国后纪念堂建筑、殡仪馆建筑等纪念性公共建筑的形式, 主要包括受前苏联建筑影响的简约现代建筑样式或具有民族特征的现代建筑样式 (见图 5) 。(4) 无明显建筑风格的形式。为广大农村纳骨建筑所普遍采用, 建造极其简易, 没有明显的建筑形式特征 (见图 6) 。图 3 模仿古代帝王陵墓的形式 下载原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 4 模仿古代佛教建筑的形式 下载原图图片来

14、源:作者自摄图 6 无明显建筑风格的形式 下载原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 5 纪念堂的形式 下载原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3.2 纪念性内涵不足纳骨建筑作为纪念性建筑的一种, 不但要在个体层面寄托丧属对其逝去亲人的强烈纪念愿望, 还应能当作保存、承载一个地区群体记忆的纪念碑。然而我国的纳骨建筑却往往缺少应有的精神内涵与纪念性特征。一方面, 国内一些纳骨建筑仅仅承担了骨灰存放这一简单职能, 忽视了逝者个人特征的表达与生前信息的记录, 千篇一律的骨灰龛位除编号以外并无不同, 传统墓葬的墓碑、墓志记录逝者生平、亲属关系的功能在这里消失不见, 纪念之“纪”尚无可使用的载体, 内心之“念”也就更加无从谈起

15、, 个人层面的纪念性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丢失。另一方面, 许多纳骨建筑, 尤其是农村公益性纳骨建筑设计极其简单, 外形与简易房并无二致, 内部如仓库一般放置格架以陈放骨灰盒, 缺乏群体层面纪念性内涵的表达, 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地区精神标识的作用。3 弥补我国纳骨建筑不足的优化思路3.1 规划选址的优化思路3.1.1 依据区域实际情况合理布点我国纳骨建筑多为传统公墓在墓位告竭情况下的扩建补充, 其布点与原有公墓一致, 因此同当前实际状况存在着很大偏差, 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要做到纳骨建筑在其服务区域内的合理布点, 首先需要确定该区域的实际类型, 依照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等客观条件的不同将纳

16、骨建筑所在区域大致分为三种类型7:A 类区域:城市化水平高, 经济发展好, 制造业、服务业发达的核心区域。此类区域人口流入量很大, 城市建设与扩展迅速, 不但死亡人口总数众多, 不少旧有坟墓因城市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造与迁移, 因此对于新增骨灰存放数量有很大的需求。B 类区域:经济较为发达, 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支持城市持续发展。该类区域能够吸引一定的人口流入, 城市扩张步伐较为平稳, 用地不如 A 类区域紧张, 需要改迁的旧有坟墓数量稳定, 对于新增骨灰存放数量的需求适中。C 类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人口总体呈迁出趋势。此类地区旧有坟墓在短期内没有改造迁移的需求, 纳骨建筑仅需满足新增死亡人口的骨灰存放需求即可。其次, 根据区域类型将不同规模大小的纳骨建筑进行布点 (我国公墓和骨灰寄存建筑设计规范将纳骨建筑依其规模大小分为三类:龛位数 50 000100 000 为类, 10 00050 000 为类,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