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4129201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5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历年题命题六大规律1、新增加的知识点是命题重点!2、去年新增加没考的知识点是命题重点!3、留在大纲多年没考的知识点是命题重点!4、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的知识点是命题重点!5、具有周年纪念意义的知识点是命题重点!6、历年真题有大量重复,反复出题的知识点是命题重点!例子:一、单选题:1、 ( 2008.7)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 )A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B 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C 实现充分就业 D 使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1999 文 9)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 )A 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B 使劳动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C 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 D 实现共同富裕(1995 文 8)我国实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 )A 保证劳动者的充分就业 B 使劳动者老有所养 C 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D 实现共同富裕2、 ( 2000 文.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A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C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 完善的宏观条调控体系 (1995 文 7;理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A 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B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C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D 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二、多选题:1、

3、( 2004.19)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 )A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B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过程 C 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 D 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E 超额利润消失的过程(1998 理.14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 )A 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的过程 B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C 超额利润消失的过程 D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E 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2、 ( 1999 理.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 )A 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 B 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 C 私人垄断加剧向国家垄断转变 D 垄断

4、取代了竞争 E 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1995 理.13 )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特征获得了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主要有( )A 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B 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C 私人垄断资本普遍采用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 E 由国家出面组建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经济生活强有力的支配者3、 ( 1998 理.15)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 垄断价格不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 B 垄断价格围绕价值波动C 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和商品价值总额仍然一致 E 垄断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D 垄断价格改变的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

5、形式(1994 理.13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 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 按垄断低价的买卖行为,仍然是等价交换C 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D 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E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4、 ( 2002 文.25)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 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C 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D 坚持共同富裕 E 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1998 文.4)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

6、A 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 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C 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5、 (2006、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 )A 按劳分配中的“ 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C 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B 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 D 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2004.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 劳”是指( )A 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 B 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劳动 C 直接的社会劳动D 公有制企业的局部劳动 E 劳动者实际支出的劳动(2002 文.26 )在社会主义市场

7、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 )A 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 B 不能由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来衡量C 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D 所指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E 还没有成为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6、 ( 2003.25)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 )A 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 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D 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E 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二、2013 年考研政治大纲详解(一)考试说明1、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拨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

8、、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2、考试的学科范围考试的字科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3、评价目标思想政治理论科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

9、能:(1 )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2 )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3 )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沦是非。(4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5 ) 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6 )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述。4、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2 )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3 )试卷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约 22 %毛泽东思想和中

10、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约 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约 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约 18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约 16 %(4 )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约 16 %多项选择题 约 34 %分析题 约 50 %(二)考查的知识范围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第

11、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世界和实践: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

12、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方法。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则区别。认识过程中感性映论的原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真理与价值: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

14、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自由与必然。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其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

15、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基础的内涵。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

16、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货币转化为资本。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剩余价值的实质。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