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环境与公民道德素养互化共生的理论与实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28980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文化环境与公民道德素养互化共生的理论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音乐文化环境与公民道德素养互化共生的理论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音乐文化环境与公民道德素养互化共生的理论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音乐文化环境与公民道德素养互化共生的理论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音乐文化环境与公民道德素养互化共生的理论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音乐文化环境与公民道德素养互化共生的理论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文化环境与公民道德素养互化共生的理论与实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音乐文化环境与公民道德素养:互化共生的理论与实践 韩彦婷 尹爱青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项目编号:13YJA760060) ;教育部美育专项项目 (项目编号:1707006)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明确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 并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做出明确部署。这是中央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引发了文化、教育、艺术等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文件对社会音乐文化环境与公民道德

2、素养问题的探讨对音乐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优秀的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美育价值, 对人格的塑造, 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渗透, 导向和传播的作用。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不仅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民族精神价值的展现, 更是国家文化生态的缩影。而良好的社会音乐文化环境是滋养公民道德品质, 承载公民的人文精神, 反映社会精神状态的沃土, 二者之间是互化共生的, 其理论与实践对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社会音乐文化与公民道德素养的内涵“社会音乐文化是指社会当前的音乐文化。一方面指的是一个社会在其音乐实践过程中, 从古存留至今的经过时间检验而积淀下来的音乐文化成果, 以及存在

3、于现实社会的音乐文化现象。另一方面指的是一个社会在当前音乐生活各个方面总的倾向、风格、习惯、理念、风尚、情感等等。”社会音乐文化是音乐现象和文化精神的统一体,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尤为重视音乐的德育功能, 先秦儒家文化体系中礼乐相合, 相得益彰。先秦儒家认为“声音之道与政通”, “乐者, 德之华也”, 以礼修身、以乐治心, 用礼乐规范、感化人们的内心, 从而形成社会的和谐。社会音乐文化环境是指现实社会的音乐文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规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 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道德理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 对公民道德素养产生直接影响。中国早在公元前 21

4、世纪就认识到音乐的价值功能, “音乐治国”“以德治国”来实现其政治目的,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的社会环境。现今, 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冲击着每一位公民的道德素养和价值判断。身处这样一个信息多元、思想爆炸的时代, 充分发挥音乐的德育美育功能, “血气和平, 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 莫善于乐”, 用高雅的音乐力量陶冶情操、滋润心灵, “以乐化人”,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提高整个民族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是历史赋予音乐人的职责与神圣使命。“公民”一词最早源自古希腊城邦政治时期, 是指那些能够分享政治权力的人。现代社会辞海定义公民的内涵为:“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 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

5、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对“公民”的定义不尽相同的, 导致“公民素养”的标准各异。现代公民素养是一个具有时空意义的词汇, 每个时代、每个国家赋予其公民素养的内涵不同, 形成了公民素养多面立体的形态。学界普遍认为, 现代公民道德素养是指作为现代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主体, 在享有公民权利和承担公民义务时应具备的价值理念、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 它是隐性的公民意识和显性的公民参与的结合, 是社会群体精神风尚与价值理念的综合表现。二、社会音乐文化与公民道德素养的互化共生关系良好的社会音乐文化环境孕育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乐的“声和”能形成“心和”, 并达至“人和”, 最

6、终达到“天地之和”。先秦儒家认为对乐的本质属性是“和”旋律之和、节奏之和、结构之和、语言之和。和谐的音乐元素调节人的内心世界, 使之趋于平和自然, 进而能在潜移默化中导引公民的审美意识, 规范公民的言行举止, 激发公民的道德情感, 塑造公民的美好心灵。相反, 不良的社会音乐文化环境会滋生负能量, 扭曲人的思想, 导致人的行为失范, 瓦解社会价值观。鉴于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 流行音乐日益成为当今社会音乐的主流,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名利主义、个人主义在流行音乐里大行其道, 部分网络、电视、广播、校园、商场、酒店, 为了迎合某些社会群体媚俗的审美需求, 实现其商业利益, 对流行音乐不加甄别地随意播

7、放, 造成了低俗的社会音乐文化环境。这种低级庸俗的社会音乐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民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 给公民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带来消极影响。社会音乐文化环境和公民道德素养二者之间是互化共生的交融关系。社会音乐文化通过多样的传播途径创设和营造环境, 通过音乐表达的内涵和蕴含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改变公民的道德观念和情感意志, 因此, 音乐活动的社会过程不仅是德育过程, 更是其与公民道德素养相互交融的过程。反之, 公民良好的道德素养又促进着社会音乐文化环境的优化。社会音乐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对公民道德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公民素养层次的需求, 营造与之相应的社会音乐文化环境, 二

8、者循环往复、互化共生。三、音乐文化与道德素养互化共生的乐理基础社会音乐文化对公民道德素养即可发挥积极正向的促进作用, 又可产生消极负向的瓦解作用, 通过社会音乐文化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必须以音乐乐理为基础,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 在音乐旋律、音乐节奏、音乐语言方面对促进道德教化、道德规范、道德情感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乐理依据与理论基础。首先, 音乐旋律与道德教化品德素养的建构过程。音乐旋律蕴含丰富的信息变量, 高低、强弱、快慢、音色等等形成起伏延绵、色彩丰富的音乐旋律。明朝徐上赢在溪山琴况中提出 24 况“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竖、宏、细、溜

9、、健、轻、重、迟、速”, 对音乐旋律的研究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各种音素构造出饱满的结构关系, 表述出丰满的音乐形象和思想内涵, 这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企及的。先秦儒家认为“德音之谓乐”, 音乐活动过程就是音乐本体和道德主体品德素养建构的过程, 孟子将这一过程称之为“养浩然之气”的过程。旋律是音乐情感的走向, 同时也是人的心理倾向的轨迹。音乐旋律隐含着道德理念、道德内容、道德方式和道德过程, 最终深入到生命内核形成道德教化, 完成个体道德净化、升华, 素养形成、提升的过程。其次, 音乐节奏与道德规范德行规范的建构过程。节奏是生命的律动, 节奏赋予音乐活力和动力, 音乐的动与静、急与缓、强与弱都

10、靠节奏得以实现。乐音的长短、快慢、强弱形成千变万化的节奏, 节奏的交织起伏、错落有致与人体的心跳、呼吸以及内脏器官的运动产生同频率的共振, 这种生理上的反应与人的心理反应产生协同, 由此形成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例如抗战时期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 激励了多少爱国志士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 英勇奋战, 这些作品最重要的特点是铿锵有力、富有规则的节奏激发了个体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形成了道德个体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精神。优美舒缓的节奏引导公民善良宽容的品质, 进取向上的节奏引导公民拼搏坚毅的品质, 欢快跳跃的节奏引导公民阳光乐观的品质, 厚重凝练的节奏引导公民哲学思辨

11、的品质等。音乐的活动过程就是音乐节奏和人体律动的和谐共振, 最后达到与天地宇宙合一的过程。音乐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实现人类美好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素养达成的境界, 这一追寻过程就是道德主体身心和谐、德行规范的建构过程。最后, 音乐语言与道德情感从审美体验到道德情感的建构。音乐被称之为“国际语言”, 不同国界、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 只要有音乐的地方就是无形的纽带, 连接起全世界、全人类的情感和友谊。音乐语言具有极大的融合性、包容性, 它是一种超语言, 能够与天地万物对话。优美的音乐语言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价值、情感价值, 其表意性使音乐艺术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聆听者通过联想、想象

12、获得深度的情感体验、情感升华, 最后形成高尚的道德体验、道德情感。音乐语言重在以美启德, 美与德是一对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德”要在“美”的基础之上实现, 而音乐语言是实现审美功能最核心的要义, 最终达到从审美体验到道德情感的建构。反之道德情感又反哺审美, 在这一过程中德育和美育的完美融合得以实现。母语是我们的根, “母语”音乐文化是建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基础, 是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所在。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已成为我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这种文化自信一定是深深植根于道德

13、情感之中, 是道德主体的内在需要, 是道德主体主动建构道德的过程。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要坚守民族音乐文化立场, 积极传承优秀民族音乐文化, 激发民族认同、民族情感。这种中华民族道德情感的形成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基础, 是中华民族长流不息、生机勃勃的命脉。四、社会音乐文化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的路径首先, 加强社会音乐文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文化是一个国家政治、教育、经济等的折射和体现, 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反映。“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是保障国家凝聚力的必备条件。作为一个民族长期的精神积淀,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它依附于语言和其他载体

14、, 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 以协调、整合各行为主体的力量, 从而形成和强化成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文化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而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因此, 建设良好的社会音乐文化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现代公民思想活跃, 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特点突出, 因此对音乐文化产品、音乐文化环境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应该大力弘扬民族主旋律的音乐作品, 引导社会公民领悟其精神价值, 形成思想共识。同时加强文化的预设功能, 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 提倡创造彰显民族精神、富含时代气息、内涵价值丰富的音乐文化产品, 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力作, 创建绿色生态文化环境,

15、 推进社会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促进公民道德素养的整体提升。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火车站经常发生公民故意破坏公共设施的事件, 维修设备资金每年要支出10001500 万澳元。经多方调研, “铁路局最后采取的措施竟然是在火车站不间断播放古典音乐, 其结果是破坏公共设施事件大为减少, 维修资金同比下降75%。”由此可见, 高尚的古典音乐在现实环境中发挥了德育功能, 实现了社会治理, 提升了公民道德。相反, 低俗的音乐则会产生负向功能, 一些重金属摇滚音乐将狂躁、谩骂, 或是萎靡、懈怠的不良情绪传播到社会中, 营造出不良的社会音乐文化环境, 这种音乐长时间作用于人的内心则会产生愤世嫉俗、狭隘邪恶的性格

16、品德, 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秩序紊乱, 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正如意见中强调的, “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社会音乐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就要以此为指导, 创建绿色、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提升全民族的公民道德素养。其次, 加快加强多元化的社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社会全体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独立的音乐教育活动。”社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对于传播音乐文化、丰富大众生活、提升国民素养、推进社会文明有其重要的意义。目前, 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社会音乐教育已形成完善的体系,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堪称社会音乐教育的成功典范。“音乐救助体系”实施前, 委内瑞拉曾是青少年吸毒、枪支犯罪的主要国家。1975 年, 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