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及其当代意蕴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099554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及其当代意蕴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及其当代意蕴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及其当代意蕴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及其当代意蕴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及其当代意蕴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及其当代意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及其当代意蕴(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及其当代意蕴 吴海龙 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摘 要: 自然极限思想的研究源于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这篇报告的作者们认为, 生态危机的根源就在于经济增长与自然极限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现实, 考察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问题, 驳斥了马尔萨斯主义者的荒谬观点, 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不在于人口、资源消耗、经济的急剧增长达到了自然极限, 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出了问题, 沿此进路, 着重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社会制度、人类解放战略等维度阐述了自然极限思想的主要内涵和精神实质。可以说, 马克思的自然极限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2、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是一致的,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自然极限; 生态; 资本主义; 社会制度; 新常态; 作者简介:吴海龙 (1977-) , 男, 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基金:2015 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 AHSKY2015D11) 在资本自我增值和不断扩张的基础上, 资本、技术和权力, 三者相互共谋, 成为决定性的社会权力, 日益强化着对社会和自然的控制与掠夺, 驱动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虽然人类正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 但是我们的处境却是危机四伏。带着这种矛盾纠结的生存体验逼迫我们去深思现代工业文明和

3、粗放式发展模式, 去反思人类整体生存处境和严重的生态危机, 去探索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回到马克思的思想中去。在这个境遇下, 认真审视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及其当代意蕴, 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概念的提出自然极限思想的研究源于 20 世纪七十年代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这篇报告的作者们像马尔萨斯一样认为, 呈指数速率增长的需要和满足这个需要的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将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他们看来, 这个世界无法承受生态需求上这种持续不断的增长, 无论哪种形式的无限增长

4、, 有限的资源都难以为继。但是鉴于马尔萨斯只考虑了由粮食供应所施加的限制, 增长的极限还在它的模式设计中包括了工业生产所需求的某些非再生资源的有限供应以及地球吸取垃圾物质的自然系统能力的限制:“如果当前世界的人口, 污染、粮食供应和资源消耗的增长趋势继续不变, 那么在未来的 100 年内的某个时间里, 这个星球将会达到增长的极限”。虽然这一预测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但不能否认, 这一研究报告有其重要的意义, 那就是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增长与自然极限问题的关注, 敲响了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警钟。它向人类警示:人类对资源盲目的、掠夺性开发, 使自然资源面临日益减少和枯竭的危险;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过度消耗使

5、整个社会的消费越来越膨胀, 有可能超过自然界所能承载的限度;工业化生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自然, 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 大地满目疮痍, 臭氧层消耗殆尽, 全球变暖, 水资源短缺, 物种多样性消失, 而且这一清单还在继续因此, 这些新马尔萨斯主义者认为, 生态危机的根源就在于增长与自然极限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马尔萨斯主义者的对立面。在他看来, 马尔萨斯主义者的前提和结论都是不成立的, 无论是说人口、经济、资源消耗的增长是呈算术级数还是几何级数, 都无从考证, 也是没有理论依据的, 因此马克思坚决反对人口、经济增长将达到自然极限的荒谬观点。马克思认为, 生态危机的根

6、源不在于人口、资源消耗、经济的急剧增长达到了自然极限, 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出了问题。在这个问题上, 马克思受到当代西方绿色思潮的诟病和批判, 认为马克思只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 没有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客观有限性和稀缺性, 没有认识到增长与自然极限的矛盾。针对西方绿色思潮的指责,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是否承认自然限制思想、马克思如何考量自然极限思想、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的当代意蕴等三个方面问题展开系统的阐释。二、马克思是否承认自然极限思想针对马克思是否承认自然极限, 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从唯物主义角度考察了马克思本人的思想轨迹, 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7、。总的来看, 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以戴维佩珀、乔纳森休斯、福斯特为代表, 他们主张马克思承认自然极限问题, 并从各个角度展开了辩护。佩珀认为, 马克思不但深入分析了自然极限问题, 而且把自然极限与解放战略联系起来。佩珀指出, 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解放是以承认自然规律和自然极限为前提的, 不能脱离自然条件和所处的历史环境而孤立存在, 而是依赖于以生产力的自然资源、技术及生产技能等形式存在的物质状态。乔纳森休斯在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指出, “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真的否认自然限制对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费设置了任何约束, 那当然是站不住脚的”。显然, 休斯的观点表述很明确, 马克思是承认自然极限思想的,

8、 只是认为自然极限还相对遥远, 因为在马克思的眼中, 对农业满足人类需求能力的自然限制还没有被人口所超越, 地球肥沃的土地供养的人口限制还远远没有达到。对于马克思是否承认自然的极限问题, 福斯特指出, 马克思始终坚持人类在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并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自由和主观能动性, “人类当然不是完全由自然选择所决定的。因为人有意志自由一种转向的能力, 但始终是建立在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这些物质条件作为前提而存在并随之带来某些限制。”二是以詹姆斯奥康纳为代表, 主张马克思虽然没有否认自然极限, 但低估了这一问题, 应该加以批判性重建。奥康纳认为, 马克思看到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系

9、统的社会建构能力, 强调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和自然界的人化问题, 却忽视了自然界的自我运作能力和人类历史的自然化问题, 弱化了自然界对人类发展的限制问题。“自然界之本真的自主运作性, 作为一种既能有助于又能限制于人类活动的力量, 在该理论中却越来越被遗忘或者被置于边缘的地位”。也就是说, 马克思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更看重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在他的眼中, 地球上的动物、植物以及人类自身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都是源自人类的物质活动。就表面现象来看,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事实上, 在人类的物质生活中, 自然界对人类来说始终是一个能动的伙伴, 不仅是生产过程的合作者, 而且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由人

10、类自身生产活动所推动的自然界的变化, 自然界本身也在重构和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方向。气候的变化、人口的增长模式以及土壤的周期都有可能制约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所以说, 人类的力量和自然界本身的力量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 马克思理论需要将自己的内涵向扩展到物质自然界中去。三是以泰德本顿为代表, 主张马克思否定自然极限。泰德本顿认为, 马克思没有增长的门槛和自然极限等概念, 他反对马尔萨斯主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相信物质的极大丰富将是解决世界问题的出路, 为了实现他的全人类解放战略 (实现共产主义) , 对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充满乐观, 这实际上是否认自然极限。在

11、泰德本顿的著作中, 他这样描述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点对马尔萨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他声称, 他们以较早的人类生产力的历史发展和他们的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经验为前提的共产主义概念, 导致他们不仅拒绝接受由马尔萨斯给出的关于自然限制的谬误的思想, 而且也不接受所有的自然限制。在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的限制一文中, 本顿进一步指出, 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没有把“自然条件及其限制”整合到生产的一般条件和过程之中, 使之成为生产力的一部分, 片面强调生产力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决性条件, 片面夸大了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之中的主体能动性, 推崇一种超越自然极限的普罗米修斯主义, 完全忽视“自然的限制”这一问题。综上,

12、当代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的阐述可以概括为辩护派、重建派和否定派。本文更倾向于第一种见解, 肯定马克思是承认自然极限思想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 人要受制于大自然所赋予的各种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地质条件, 不能超越自然极限。那么, 现在的问题是:自然极限思想是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内涵的革新和发展的一个关注点呢?自然极限思想又到底包括哪些内容?马克思又是从哪些方面来考量自然极限的呢?三、马克思如何考量自然极限思想相对于马尔萨斯从单一的人口因素来探讨自然极限问题, 马克思则从自然因素

13、、生产方式、科学技术、人类解放和社会制度等维度来理解自然极限思想。1.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问题。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取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 人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快于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率, 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另一个方面, 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 超过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 造成了环境污染的加重和生态的失衡, 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现实, 考察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其一, 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而处于衰竭状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家的需要, 自然资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掠夺。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

14、资源被过度开采, 各种矿物质被毫无节制地挖掘, 土地资源也遭受巨大破坏。正如马克思所言:“自从大规模移民开始以来, 土地就因为没有施肥而变得贫瘠了”。其二, 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马克思亲眼目睹了:“一条狭窄的、黝黑的、发臭的小河, 里面充满了污泥和废弃物这个岸上就留下一长串龌龊透顶的暗绿色的淤泥坑”。他在给恩格斯的书信中写道:“热死人!此外还缺水;这条小河在多雨时期就泛滥, 在干旱年头就干涸”。总之, 这些论述表明, 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破坏了土壤的肥力,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破坏了土地和矿物质, 污染了水和空气, 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进一步稀缺。2. 自然极限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

15、, 以物的依赖关系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 自然丧失了它的独立本性, 成为被人类改造、利用的对象, 成为一个待人类不断开掘的潜在的资源库, 这样, 呈现于资本主义生产镜像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就变成为一种利用与被利用、开发与被开发的外在性关系。在这种生产镜像中, 资本主义生产所关注的并不是如何通过实现生产和自然的平衡, 而是关心花最少的成本生产出最大限度的交换价值, 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高额利润。这种生产逻辑决定了资本主义把自然看成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用物, 看作是人类肆意掠夺和征服的对象物, 不断加大对资源的开采和挖掘, 这就造就了资本的无限扩张和自然极限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资本扩张是无限性的,

16、追求利润的无限增长;另一方面, 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自然界对资本的扩张是有极限的。因此, 马克思认为,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 无法解决, 也很难调和,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因, 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果。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这些措施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逻辑内进行的, 所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认为, 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是建立新的生产逻辑, 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才能合理地控制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3. 自然极限与科学技术。有些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 秉承技术乐观主义, 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可以摆脱一切束缚, 超越自然极限的种种约束, 并且片面地引用了恩格斯的观点:对科学来说又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当提高了科学技术、改良了耕作方法时, 三分之一的土地的产量就会提高到五倍甚至以上。针对某些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误读, 马克思认为, 恩格斯的论点并不是说地球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