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96877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以鸟的呼吸系统为例,叙述动物的形态结构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鸟有一对鼻孔,向内通人短而狭窄的鼻腔,再以内鼻孔通入咽,咽后为喉,下接气管。气管壁上有顺序排列的环状软骨,是气管进入胸腔后,在入肺之前分为左右两个支气管,分别通入左右肺。2.5鸣管 鸟在呼气时,鸣膜震动而出声,鸣肌的伸缩可调节鸣膜的紧张度和肺中气体排出的速率,使鸟能发出多种不同音量,音频的声音。鸟鸣作用:集合鸟群、亲子间的招呼、报警、引诱异性、表明已经找到筑巢的地方。2.5肺:鸟类的肺来自支气管,支气管多次分支,形成大量的细小微气管,微气管又彼此相连而成为一网状的气管系统,这就形成了鸟的肺。气管的外壁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2.5气囊:

2、气囊与支气管和肺相同,气囊的壁很薄,可以伸到体腔的各部分,甚至可伸到骨髓腔中,气囊能储存新鲜空气,新鲜空气按一个方向出入肺,就可使气体交换之间不间断地连续进行。肺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和空气流动的方向是交互的,使空气中的 O2 得以最大限度地被吸收。气囊的存在使鸟类体重与体积之比降低。体轻对于飞翔有利,飞翔能力强的鸟,气囊也发达,气囊能力弱或不飞行的鸟,气囊不发达。2.55试述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心脏在血液循环中起着泵的作用。心房舒张时,来自周身的带 CO2 的血液,从大静脉进入右心房;来自肺部的血液,即含有 O2 的血液从肺静脉流入左心房。2.51 体循环 2.5左心室收缩,O2 血进入大动脉。大动

3、脉沿着胸腹背面正中线后行,一路分支,从大动脉到动脉、小动脉,最后形成毛细血管网而深入到各器官组织中。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在完成了各器官组织之间的气体和物质交换之后,从毛细血管经小静脉、静脉、大静脉,而流回右心房。2 肺循环 2.5右心室 co2 血从肺动脉流入肺。肺动脉在肺中多次分支,最后成为毛细血管网,其中血液从肺泡吸收 O2,将 CO2 排入给肺泡。O2-血经肺静脉而流回左心房,再入左心室,开始新的一轮体循环。3 冠状动脉循环 2.5大动脉在离开心脏处分出 2 个冠状动脉,在心脏厚壁中分支而成毛细血管网,分布于心脏壁的各部分。血液在毛细血管网中与心脏壁组织实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然后流入小静脉、冠

4、状静脉等,最后流入右心房。5 章吞咽过程 吞咽是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它使食团从口腔经咽、食管入胃,大致包括三个阶段:食物由于颊肌和舌的作用被移到舌背部份,然后舌背前部紧贴硬腭,食团被推向软腭后方而至咽部,这过程是随意的;当食团经软腭入咽时,刺激了软腭部的感受器,引起一系列肌肉反射性收缩,结果鼻咽通路以及咽与气管的通路被封闭,呼吸暂停,食管上口张开,于是食团从咽被挤入食管。这过程进行得很快,通常仅需 0.1S。食团进入食管后,引起食管蠕动,将食团经贲门推送入胃。蠕动是食管肌肉的顺序舒张和收缩形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在食团的上端为一收缩波,下端为一舒张波,舒张波和收缩波不断向下移动,食团也逐

5、渐被推送入胃。细胞外消化 多细胞动物的食物由消化管的口端摄入在消化管中消化叫做细胞外消化(extracellular digestion)。食物在细胞外的消化腔或消化管中进行的消化过程.这样可使消化的食物大大增加,有利于多细胞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食物摄入消化腔或消化管中 ,由腔或管壁的腺细胞或腺体分泌消化酶,食物消化分解在细胞外进行 ,变成小分子化合物后 ,再被管壁细胞摄入细胞内,未被吸收的残渣则由消化腔或管排出体外 .消化道各器官的作用及功能肝脏的调节作用及乙肝是怎么回事请叙述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吸收的,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进入机体组织细胞?请叙述你所食的牛肉蛋白转变成组成

6、你自身蛋白的过程试述人体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可能的吸收和排除途径人体对环境的污染物有以下几种途径:1)空气中污染物的吸入,经肺吸入有:细微颗粒,二氧化硫等化学污染物。细菌,病毒等空气传播物2)皮肤吸收:有大部分为化学物质3)黏膜吸收:鼻腔黏膜虽有鼻毛的保护但也常吸收一些化学物质排泄一般有两种途径1)在体内代谢后从肾排出2)经皮肤汗腺排除,呼吸道排除肝脏的调节作用及肝炎是怎么回事肝脏的调节作用的调节作用如下:(1 ) 肝脏对体液的的调节作用:对糖类代谢的调节,能把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而储存于肝细胞中,以维持生体内血糖浓度的平衡。脂类代谢的调节,动物在饥饿期间脂肪就要被分解利用,甘油转化为 P

7、GAL,脂肪酸在肝脏中掺入脂肪蛋白之中,为各种组织用作能源。对氨基酸代谢的调节,肝脏是蛋白质代谢中负责转氨及脱氨的器官。2(2 ) 肝脏有合成多种蛋白质及其他物质的功能。多种血浆蛋白及某些球蛋白都是在肝脏中产生的,血浆中的某些固醇类物质也是在肝脏中进行的,肝脏有调节血中胆固醇的含量的作用 2(3 ) 肝脏能储存多种营养物质 1(4 ) 肝脏的解毒作用:血液中从消化道带来的一些有毒物质在肝脏中可经氧化等过程而减轻毒性 2(5 ) 吞噬功能:肝脏中有吞噬细胞 1乙肝是由一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性损害,是我国当前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26 章肺活量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

8、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 气体交换(呼吸)气体交换也称为呼吸,是指人和高等动物的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主要为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整个过程生物体把环境中的氧气吸进体内,同时把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到环境中的过程称为气体交换单细胞原生动物通过体表与水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其方式是将水中溶解的氧气吸进体内,同时把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到水中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通过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肺泡内的空气与肺部毛细血管内的静脉血之间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全部过程又可分为内呼吸和外呼吸两个方面气体交换属于物质交换 7 章心动周期:心

9、房收缩后舒张,此时心室收缩,然后心室舒张,此时心房又开始下一轮的收缩舒张,这一过程叫作一个心动周期或称心搏。肺循环:右心室 co2 血从肺动脉流入肺。肺动脉在肺中多次分支,最后成为毛细血管网,其中血液从肺泡吸收 O2,将 CO2 排入给肺泡。3 分 O2-血经肺静脉而流回左心房,再入左心室,开始新的一轮体循环。2 CO 中毒:CO 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远远大于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3 分所以当空气中只要存在极少量的 CO,就会导致生物体内与氧气结合的血红蛋白量大大减少,以至缺氧中毒。2 血压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

10、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当血管扩张时,血压下降;血管收缩时,血压升高。 血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这是由凝血因子 参与的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血液凝固的关键过程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在血液凝固过程后 12 小时,血凝块在血小板的作用下发生收缩并析出的淡黄色液体,这种液体被称为血清。与血浆相比,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凝集如果将含有

11、不同凝集原的血混合,将会发生红细胞聚集成簇,同时伴有溶血发生,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凝集反应是红细胞膜上的劲集原和血浆中相应的劲集素发生了抗原抗体反应造成的。 脊椎动物的鱼、两栖动物、爬行、鸟类、哺乳动物的心脏各有何区别,从而使血液循环不同鱼类: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构成,单循环两栖类: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构成,为不完全的双循环爬行动物: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退化,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其中鄂类出现左右心室,但左右动脉弓基部存在“潘氏孔”,血液混合度较少)鸟类:两房两室,仅保留右体动脉弓。完全双循环。

12、哺乳动物:两房两室,仅保留左体动脉弓。左心房和左心室间有二尖瓣,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有三尖瓣。完全双循环。8 章抗原:任何体外物质进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和抗体结合或和淋巴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引起人或动物的免疫反应的都称抗原。半抗原 能与对应抗体结合出现抗原-抗体反应、又不能单独激发人或动物体产生抗体的抗原。它只有反应原性,不具免疫原性,又称不完全抗原。大多数多糖和所有的类脂都属于半抗原。如果用化学方法把半抗原与某种纯蛋白的分子(载体)结合,纯蛋白会获得新的免疫原性,并能刺激动物产生相应的抗体。半抗原一旦与纯蛋白结合,就构成该蛋白质的一个抗原簇。一些比一般半抗原分子量小,但有特异结构的化学活性基团物

13、质( 如青霉素、磺胺剂等 ) ,称为简单半抗原。当简单半抗原进入过敏体质的机体时,能与体内组织蛋白结合。成为完全抗原,这种完全抗原可引起超敏反应。一般来说,B 淋巴细胞识别半抗原决定簇,T 淋巴细胞识别载体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子抗原虽然都是大分子,但抗原分子能与抗体或与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部位只是抗原分子的一些特定部分,即在分子构象上与抗体互补的部分,或者说是能与抗体分子嵌合的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子。 单克隆抗体 高度均质性的特异性抗体,由一个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 B 细胞克隆所分泌。一般来自杂交瘤细胞。由单一杂交瘤细胞克隆分泌的只能识别一种表位(抗原决定簇)的高纯度抗体。 免疫的自身耐受性机

14、体免疫系统接触某一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对自身抗原耐受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特征。 MHC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与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移植排斥等有关。动物有哪些保护功能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15、(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第三道防线免疫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其中,淋巴 B 细胞“负责”体液免疫;淋巴 T 细胞“ 负责”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最后往往也须要体液免疫来善后)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后天性的特异性免疫系统,是一个专一性的免疫机制,针对一种抗原所生成的免疫淋巴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只能对同一种抗原发挥免疫功能。而对变异或其他抗原毫无作用。

16、 2 种免疫的特点非特异性免疫:1、遗传获得,个体出生时就具备2、作用对象广泛,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性3、作用时间短,即刻至 96 小时内特异性免疫:1.只针对一种病原2.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 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3.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体液和细胞免疫的区别 a.体液免疫针对对象:在细胞外液(体液)中的抗原体液免疫的作用阶段:感应反应效应感应阶段:抗原经过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物质的特殊化学基团),再由吞噬细胞呈递给 T 细胞, T 细胞再呈递给 B 细胞;少部分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反应阶段: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效应 B 细胞),另外小部分成为记忆细胞,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称二次免疫/二次应答)效应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