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096699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众文化建设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群众文化建设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群众文化建设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群众文化建设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群众文化建设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众文化建设对策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群众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高超 中共依兰县委党校 摘 要: 在进行文化建设时, 最重要的是要实事求是, 既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 又要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 探讨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基层群众文化, 创造出一个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 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定欢乐, 地域经济发展更加均衡快速。关键词: 群众文化; 建设; 对策; 收稿日期:2017-10-16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ass culture constructionGAO Chao CPC Yilan County Party School; Abstract: In the proces

2、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It is necessary to find out the grass-roots mass culture that i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region in light of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masses, and create a positive, civilized and

3、 harmonious cultural atmosphere, so that peoples lives can be more stable and happy,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more balanced and rapid.Keyword: M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 Received: 2017-10-161 群众文化活动特征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由于人民群众的数量较多, 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4、所以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民群众组织在一起, 就会出现一种群众文化形式。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越多, 活动的种类也就越多。其次, 群众文化活动没有确定的地点。大部分群众文化活动都是在公园或者小区广场进行, 也有少部分群众文化活动是在家庭、健身房或娱乐室进行。最后, 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员数量具有不确定性。2 目前群众文化建设的困境2.1 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与之相对应的, 我国的文化建设较经济发展而言, 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在我国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 人们急于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 大力发展经济, 而忽略了

5、文化建设, 这些地区的文化生活极为匮乏, 许多腐朽、对人民群众身心有极大坏处的落后文化依旧在腐蚀着人民群众的心灵。而在许多发达地区, 虽然经济发展势头十分良好, 但因为忽略了基层文化建设而造成人民素质不高、文化生活贫瘠的局面, 亟待改善。2.2 文化观念滞后由于我国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 封建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不易剔除, 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 领导者及群众的思想还会受到旧思想和风气的制约, 从而对基层文化建设产生不良影响。许多领导者认为群众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 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好的影响, 因此认为建设基层群众文化不是必要的事情, 可有可无, 从而导致群众对基层群众文化的认

6、可度极低, 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脱节。2.3 群众文化服务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在许多地区, 依旧缺乏文化娱乐设施, 公共设施的普及率极低, 群众进行娱乐、健身、文化活动时, 缺乏相应的器材。我国基层文化建设起步较晚, 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缺乏相应经验, 再加上一些文化工作者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从而影响了我国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 制约了文化的建设进程。3 建设先进群众文化的措施3.1 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首先, 要以文化为中心, 围绕文化进行创新, 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 增加社区文化活动的多彩性和可行性, 创新活动内容, 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发展为人民群众所欢

7、迎的各种新型文化。在社区举办各种活动时, 要注意切合时代、密切联系时代潮流, 发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文化、舞蹈文化、体育文化、民俗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群众的不同需求, 发展满足群众不同精神境界的文化。其次, 要重视地域差异, 根据地域的不同, 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由于各地居住环境、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的差异, 造成了人们各不相同的文化风格, 因此, 在发展群众文化时, 要善于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 根据当地别具风格的文化特色, 发展具有浓郁地方风格、贴近地方群众实际的基层文化。3.2 创新文化管理机制政府在群众文化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 因此, 要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 必须创新文化管理机制。政府

8、应明确自己的职责, 建立职责明确、责任分明的文化监管机制。在基层群众文化中, 文化的形式和主题都应通俗易懂、易于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在群众文化中, 参与者一般都是自发、自愿地参与文化活动, 因此对文化活动了解程度很高、积极性也更强。应充分调动参与群众的积极性, 将文化的组织者、文化管理者和文化参与者结合起来, 管理群众文化。文化管理者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 使基层群众文化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 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文化组织者应根据群众的喜好, 组织各种受群众欢迎的音乐文化、舞蹈文化、体育文化、民俗文化, 使文化能够为人民服务、受人民欢迎。群众是文化的主要参与者, 基层群众文化应该以群

9、众为首要目标, 在进行文化管理时, 可以让群众参与进来, 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赋予文化更大的感染力。应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 让群众更多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 以各种优越条件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整体素质。在丰富文化形式、普及文化活动的同时, 也能让群众在参与文化管理活动的过程中, 学到更多科技、历史、生活、民俗、体育等方面的知识。群众的参与能使基层群众文化更加快速、稳定、积极向上地发展, 同时, 还能增强群众的自信心与凝聚力, 让每一位群众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 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 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群众文化工作者应从群众的需求出

10、发, 把科技知识普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 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3.3 整合文化资源首先, 应充分利用各社区内学校、医院、企业等地的公共设施, 组织一些贴近人们生活的文化活动, 解决许多地方文化设施短缺的问题。其次, 应以各地居委会为依托, 积极动员各地的退休老人、文化名人等组成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 建立文化服务机构, 在各地形成积极、良好的文化氛围, 提高居民的文化参与积极性, 提高居民整体素质。3.4 加大资金投入, 注重专业人员的培养首先, 由于一些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造成群众文化活动不能顺利组织和开展, 所以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这些基础设

11、施的资金投入, 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奠定基础保障。其次, 各级地方文化馆工作人员肩负着引导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重任, 所以充实文化馆队伍建设也是当前的任务之一。最后, 从目前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来看, 大部分都是退休的老年人, 缺乏年轻及专业人士的参与。因此, 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 可以利用一些比赛挖掘和培养一部分专业人才队伍, 充实到群众文化活动队伍当中, 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专业性。3.5 做好相关的筹备工作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组织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 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例如, 群众文化活动项目的具体时间安排、项目的活动地点、主办单位的性质、参与活动的主体对象、

12、活动的主题思想、活动的种类和形式、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设施是否齐全、活动的安全工作能否得到保障、活动进行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是否完善, 等等, 这些都是需要组织者考虑的细节问题。4 结语组织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需要相关文化工作者的长期坚持, 并能及时解决群众文化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改善群众文化活动需要的各种基础设施。同时, 相关组织者还要具有创新精神, 努力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种类, 满足人民的不同需求。此外, 各地方的文化馆是组织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引导者, 必须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专业素质。我们相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必定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参考文献1李浩洁.我国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理性思考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 2016. 2郑铁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理性思考解析J.大众文艺, 2016, (11) :20-21. 3彭益民.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J.求实, 2016, (02) :93-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