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太原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几点思考——以城中村改造为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095732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太原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几点思考——以城中村改造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太原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几点思考——以城中村改造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太原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几点思考——以城中村改造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太原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几点思考——以城中村改造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太原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几点思考——以城中村改造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太原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几点思考——以城中村改造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太原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几点思考——以城中村改造为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太原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几点思考以城中村改造为例 赵国梁 白芳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 摘 要: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以农村村民为主体的包括户籍身份转换、职业状态转变、综合素质提升、市民价值观念形成、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转型为内容的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城中村改造是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途径。党委、政府应当顺应时代潮流, 积极作为, 统筹兼顾, 综合施策, 努力推进市民化进程。太原市在推进市民化的过程中, 一是提升城中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二是提升城中村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三是提高城中村新市民的素质和技能;四是不断提高新市民的综合素质。关键词: 太原; 农村转移人口; 市民化; 作者简介:赵

2、国梁 (1966-) , 男,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作者简介:白芳 (1980-) , 女,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副主任、讲师。收稿日期:2017-06-16Received: 2017-06-16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太原市有 173 个城中村, 户籍人口大约 45 万人, 是太原农村转移人口的重要群体。近几年来, 太原市委、市政府切实贯彻中央精神, 落实省委

3、要求, 扎实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特别是举全市之力推进城中村改造, 形成了破竹之势,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中村居民的市民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党委、政府积极作为, 统筹兼顾, 综合施策, 从城中村居民户籍身份的转换、职业与就业状态的转变、综合素质的提升、市民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转型等各方面进行市民化, 使城中村居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从而推进太原市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一、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关于什么是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目前理论界基本达成了共识, 就是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以后, 其在户籍身份的转换、职业状态的转变、综合素质的提升、市民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方

4、式与行为习惯的转型后, 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就城中村人口而言, 从根本上说, 他们的市民化, 不仅仅是居住空间的转移 (城市化) 和职业身份的转变 (非农化) 过程, 更是农民社会文化属性的转型过程 (市民化) 和各种社会关系的重构过程 (结构化) , 这是农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 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一转化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三个主体, 内外因相互作用, 具体是指:农民自身的努力, 主动的自我转变和认同;政府必须提供有利于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公平机制和有效措施, 为农民市民化搭建良好的政策平台和制度保障;市民对于农民这一新市民群体的平等接纳与积极帮助。农村转移人

5、口市民化的内涵十分广泛, 具体来说, 应该包括以下 7 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户籍城市化。即户籍性质的变动, 城中村居民的农村户籍转变为城市户籍;二是居住城市化。城中村居民所居住的环境发生改变。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布局合理, 功能齐全的城市住宅;三是职业非农化。新市民不再从事种植业等传统农业, 转为从事工业、服务业;四是待遇平等化。新市民与城市市民享有平等的教育、环卫、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和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权益;五是管理社区化。由依照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的农村管理模式转变为依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的城市管理模式;六是行为方式组织化。在市民化过程中, 农民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上

6、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的散漫性和无序性转变为有节奏性和条理性; (2) 生产的季节性观念转变为严格的工作时间观念; (3) 以血缘、地缘为主的人际交往转变为以业缘为主的人际交往; (4) 以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为主转变为以间接的通讯传媒沟通为主; (5) 农业生产的固定性转变为职业角色的易变性;七是综合素质市民化。新市民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 逐渐形成市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 同时受教育程度、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逐渐形成现代市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二、对太原城中村居民市民化的几点对策建议(一) 提升城中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城中村居民在改造开始后户

7、籍由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 村民转变为市民 (为了与原来的城市居民相区别, 我们在此称之为新市民) , 实际上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城市居民了, 理应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社会保障待遇, 包括医疗、养老、生育、工伤、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一般性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等等。由于过去长期城乡二元分割的原因, 导致村民的社会保障水平非常低, 和普通市民的社会保障待遇差别很大。所以, 应当提升这些新市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使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逐步与现市民的保障水平接轨。1.努力调动新市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由于原先城中村村民参加社会保险 (主要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是自愿

8、的, 社保水平的档次也是由村民自愿选择的。比如养老金, 据笔者了解, 最低的每个月才领取 145 元, 多的达到 2000 多元;医疗保险, 最低每年医保卡里才有 40 元可以买药, 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就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区政府和社区要向新市民努力做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宣传教育工作, 使新市民认识到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好处, 帮助新市民算清账、算大账, 调动所有新市民参加社会保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逐步将新市民全面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努力做到两个保险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 还要提高新市民的社会保障选择档次和缴费水平, 使新市民享受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待遇。特别是要尽可能地引导经济条件较

9、好的灵活就业人员、个体户等参加待遇水平较高的城市社会保障。2.将新市民分类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和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对城中村改造后的新市民, 有用人单位的人群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 无用人单位的自营业者及其他群体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对已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村民在就业后, 可将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时间按照一定比例折算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时间。3.认真落实好山西省政府的社保改革部署。2016 年 8 月, 山西省政府提出将完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 实现城

10、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管理服务。此次整合, 除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应参保人员以外, 将覆盖山西省其他所有城乡居民, 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依法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有困难的可按照当地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既然省里政策已经十分明确, 太原市的主要任务就是一个落实的问题。要抓住城中村改造的大好机遇, 整体将新市民纳入统一的范围。4.在筹资和缴费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太原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为主的筹资方式。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对政府来说, 要加大财政支出, 提高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补助标准;对社会组织来说, 集体、单位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要给予扶持或资助;对个人来说, 要适当

11、提高个人缴费比重。对城中村改造的新市民来说, 除了个人积极缴费以外, 村民能够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与村集体经济的实力大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改造时, 有的村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村民将来的生活保障, 在大多数村民同意的基础上, 将集体土地补偿费作为集体企业改制后的公司的股份, 再由公司负责缴纳全体村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在城中村改造中, 全国大多数城市解决村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路是“以土地换社保”, 即以政府法令的形式, 严格有关政策规定, 强化土地征收过程中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工作, 实施在征用补偿费中提取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办法, 从中提取一定比例贴补失地村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险, 并建立集体统筹、个人存缴相结

12、合的筹资机制, 将原村民纳入城市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参与城市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享受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二) 提升城中村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城中村改造以后, 由农村的村民委员会管理模式转变为城市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模式, 具体的管理内容、服务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社区工作人员和新市民来说, 也都存在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要关注基层、关心基层, 要经常深入到社区基层调研, 多听一听基层的意见和建议, 多了解一些基层的情况。在加强指导、严格要求的同时要注意关爱、宽待基层干事的干部, 为担当的干部担当、对负责的干部负责, 鼓励基层社区干部干事创新。1.提高社区工

13、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城中村改造以后, 村委会转变为社区居民委员会, 社区的工作量不是比过去减少了, 而是增加了。有人做过大概统计, 需要社区开展的工作有 120 多项。社区人员不仅承担了社区服务性质的工作, 还承担了许多区委区政府各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交办的任务, 工作千头万绪, 很是辛苦, 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不高。在物价年年都涨的情况下, 除社区的书记和主任的工资有 2000 多元以外, 普通工作人员的工资才 1600 多元, 和太原市最低工资水平差不多, 工作量和报酬不成比例, 有失公平。区政府应该逐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2.增加社区的工作经费。城中村改造前

14、, 村委会的许多公益事业和各种活动经费由村集体经济支持, 许多村还可以把集体卖地的收入用于村公益事业和集体活动的开支, 许多村的经费是比较宽裕的。城中村改造以后, 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经费主要由区政府拨付, 每个社区每年 35 万元, 需要开支的地方很多, 根本不够用。而各级政府还希望社区能够组织各种活动, 因为没有相应的经费根本没有办法组织。希望区政府或有关部门能够在给社区增加任务的同时, 增加一些活动经费, 支持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3.创造条件使新市民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待遇。政府应当将其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 创造条件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要将城中村村民及其子女

15、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据笔者了解, 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的村, 现在村民反映比较强烈, 迫切希望政府解决的问题是公办幼儿园问题。城中村改造后, 新建的现代化社区倒是设立了幼儿园, 但都是私立的, 条件确实不错, 就是费用太高, 一年费用 35 万元, 许多家庭承受不了。特别是国家实施有条件放开二胎生育政策以后, 很快社区许多家庭的第二孩也要入园。新市民们希望政府在改造后的社区设立一些公办幼儿园, 收费低一些, 让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入园不会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三) 提高城中村新市民的素质和技能在城中村改造中, 由于整村拆除、企业搬迁, 一些村民失去了工作。政府和社区应该加强

16、对原村民的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调查, 建立专门平台, 制定扶持办法, 通过创业补助、就业培训、公益性岗位推荐等方式, 帮助原村民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新市民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从实际情况来看, 由于新市民教育程度低、专业技术与现代就业市场不匹配等, 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能力欠缺, 这就需要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教育培训, 对有就业需求和能力的劳动力提供专门的技能培训, 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就业观念的转变及技能的提升。政府应当加强宣传, 引导村民尤其是其中的年轻人认识到仅靠出租房屋获得收入的发展局限性, 使其逐步明白教育培训提升素质对于实现市民化的必要性。在政府引导和企业安排下, 使村民逐渐形成教育培训的良好意识, 养成主动提升个人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知识水平的学习习惯, 并加强对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和工作技能要求的了解, 有的放矢地选择和参加教育培训活动。可以借鉴一些城市的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可以推行培训券 (证) 制度 (把用于转移培训的专项经费转为培训券, 直接发放到需要培训的新市民手中) , 新市民可以持培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