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关爱学生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96668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关爱学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关爱学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关爱学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关爱学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关爱学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关爱学生周窝镇西章明德小学:高凌飞 15127801631 邮编053300【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爱心教育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首先爱学生的基础是尊重学生;第二,在教学中要给学生适当的赞赏;其次要真诚的倾听学生的心声;最后作为教师还要无怨无悔的奉献,同时还要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总之对孩子多一份爱,多一份责任,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不愧对教师这个称号。【关键词】奉献 责任 关爱 尊重 赞赏 倾听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教师的职业特征是履行教育教学、教书育人职责。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时时处处地影响

2、和教育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心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没有爱,一切教育行为都必须以爱心为出发点。一爱学生的基础是尊重学生人类教育的层次要求是尊重,在教学中要建立以尊重为基础的爱的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人格、个性、兴趣、爱好和选择等各方面得到尊重,从而实现愉悦身心的教育。只有满足尊重的需求后,人才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和自信的体验,进而使自己存在的价值得到认识,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自我奋进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可以使学生产生源源不竭的学习动力。这是外推力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教学中应多一些“以爱为根,以人为本”的尊重。建立在非尊重基础之上的不明智行为对学生人格和身心

3、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质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如果学生的人格长期被侮辱、自尊被践踏、自由被剥夺,教师、学校甚至任社会将在他们心中得不到信任。若此,亲其师信其道的亲和力就不可能形成。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出现心理变态、性格扭曲等现象,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尊重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尊重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二爱学生就要给予适当的赞赏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赞赏效应赞赏,它是指一个得到价值的肯定的人,在受到赞赏时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快乐心情满足。如果当学生出现问题,教师不妨改变指责、批评的态度,换一种心情,把对他的批评或责备变成一种对他的期待,试一试找到他的闪光点,然后真诚地表达出来,使他感到自己是一个

4、值得期待的人,可以会收到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得到意外的惊喜。在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和体会到赞赏对一个学生成功的重要性。赞赏,它可以使他们学2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同时也能让他们学会赏识别人。赞赏,它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快快乐乐地学习,在家里轻轻松松地生活,最终赢得家长的信任。那么,多给那些艰难跋涉的孩子一份赞赏,一份真爱。让我们用充满爱意的丝雨,用“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甘露,来滋润孩子们纯洁、美丽的心灵,让他们灿烂的生命之花在明媚的成功赞赏中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三爱学生要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弦,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十分丰富,十分复杂的世界。教师要拔动学生的心灵之弦,

5、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探知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只有善于倾听,才能使学生拥有充分表达的机会。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上随时会出现学生的质疑、反驳、争论,这一切更需要都是学会真诚地倾听。在课堂上,特别是学生自由讨论时,容易脱离都是的预定但这恰恰凸显了他们的思维活跃之处。此时采取的对策就是倾听,正是这一次次的倾听使学生激发出他们的智慧火花,教学相长在这里得到了最直接的诠释;正是这一次次倾听,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失利时,走了低谷,向新的起点奋进;正是一次次倾听,使他们在心理上不再对教师设防线,融洽了师生感情,让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无声地关爱,在为他们加油,在为他们指

6、航。课上如此,课下亦然。学生们的心声往往在不经意的语言中流露出来,这时,便要求教师以细心地倾听来给予关注,对于那些涉及到他们的学习、成长的关键性问题一定要给以关注,并在工作中逐步尽力解决。让他们真正意识到我并没不被重视,让他们更自信地健康成长。四爱学生要无怨无悔的奉献教师的职业本身决定了你必须有一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教师的生命价值就在于对这种奉献精神的不断延续。教师的爱心会撞击出学生心灵的火花,他们会以各种形式、以爱心去温暖更多的人。但“给予、奉献”并不意味着单向的“失去”和“牺牲” ,相反,在奉献的行动中,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力量,自已拥有的智慧和自已的潜能所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

7、灰泪始干。这便是教师生命的写照。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花,灿烂一片心地;用自己的心为他人建一处花园,添一片绿荫,染一片色彩。奉献就是收获,给予就是回报,无怨无悔。做为都是,我曾这样想: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付出的人不是寻常的人。这类人必定具有崇高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具有天使般的心灵。这类人才是人心的旗帜、人世的脊梁、人群的魂魄。教育中只有拥有这种博大无私的爱的奉献,才能让学生的心灵感爱人性的光辉沐浴,激发起他们对世3间美好事物的感恩之心、崇高之情,从而对人类创造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并产生常常的敬畏与向往。让学生在人生的烛光里收获知识、开发智慧的同时走进一个丰满而美的精神世界。我真切地体会到,教育中离不开爱,只有真诚的爱之奉献,才能构筑人类精神的大厦,铸就人们心灵的丰碑。当教师用各种爱的形式把自己的知识、思想、倾听、赞赏、热爱甚至忧愁给予学生时,当一颗颗心灵因此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提高了自己的生存价值的时候,就是一种主动、积极和快乐的创造。都是在给别人知识的同时,自己的知识也更加丰富起来;送给别人真理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更多的真理,把别人培训成人的同时,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人。作为都是就要用这种无声地爱来教育他们,正如杜甫的一首待中所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