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传统经典教学的意义及方法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089669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语文课堂中传统经典教学的意义及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语文课堂中传统经典教学的意义及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语文课堂中传统经典教学的意义及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语文课堂中传统经典教学的意义及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语文课堂中传统经典教学的意义及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课堂中传统经典教学的意义及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语文课堂中传统经典教学的意义及方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十 一 届 全 市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征 文 大 赛论 文 类 别 : 中 学 语 文浅谈语文课堂中传统经典教学的意义及方法石章会 电话:15825954593重庆市江津区仙鱼小学校摘 要:传统经典博大精深,富含哲理,无疑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近年来,语文教育界愈来愈意识到传统经典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的作用与意义,认为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老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兴趣不浓等问题。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为我们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由此提出二种对策建议:1、采用“三主”教学模式;2、联系周边时事,让经典走进现实;关 键

2、词:语文课堂;传统经典;教学意义;教学方法。经典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血脉,中国的传统经典更是在悠悠五千年历史的风吹雨打中,大浪淘沙般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传统经典蕴涵的真、善、美的核心价值,超越时空,能给人以永恒的精神熏陶和心灵启迪。所以,传承经典,普及传统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应尽的义务。但目前网络上“恶搞”经典之风盛行,很多人渐渐缺失了对传统经典应有的崇尚与敬畏之心。幸好,有不少有志之士坚守传统,高呼“继承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社会各界都在反省,语文界尤甚。语文教学体现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人文修养,陶冶学生情操和性情。无疑,将传统经典纳入语文教学中,无论于语文教学目

3、标的实现还是传承经典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时过境迁,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经典中某些具体的东西已经过时,而且学生易产生隔膜感。那么该如何去讲授传统经典? 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法”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本文拟以论语为例,就传统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意义和教学的方法,提出一些自我的认识和思考,以求教于方家。一、传统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传统经典文本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言简意丰、耐人寻味。这是语文学习难得的课程资源。如论语 ,从牢固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看, 论语收录有很多的成语熟语、名言警句,像“巧言令色” 论语学而“慎终追远” 论语学而“君子成人之美” 论语颜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4、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等,学生在不断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日积月累,一方面能记下这些佳词美句,扩充大脑词汇容量,打牢语文功底,另一方面能对他们完成考试必考的“名句填空”题提供帮助。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学语文“三怕” ,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学生之所以会怕文言文是因为平时读的少,积累不够。怎样让学生没有畏难心理?我答曰:读传统经典文学。 论语中出现过很多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出现频率较高的有:虚词“而,乎,之,以” , 判断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倒装句“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论语学而 )等。诸如此类的文言词语、句式都是语文考试时常见的。而学生在读论语的过程中

5、会不自觉地积累到上述文言词句,像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并非强制性的为完成任务似的有意实记。当然不会有太大压力,更不会对此产生厌倦抵触情绪。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比单纯的文言文教学课堂上的那种有意识识记效果更好。此外,学生读论语时记下的名句名段,也可为他们的写作积累素材。从提升学生人文修养方面看,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体而言就是“明理” ,即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达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境界,日后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和睦相处。众所周知, 论语博大精深,意味深长,多至理名言,是立身处世必备的法宝秘籍。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对论语的解读

6、和阐发对后人不无启示,总结有七:1天地人之道。 2 心灵之道。 3处世之道。4君子之道。5朋友之道。6理想之道。7人生之道。此外,我认为论语中还揭示了“育人之道” :有教无类、众生平等,可见,城乡的孩子都应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材施教,世上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不会有完全一样的两个孩子,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天分各异,秉性不同,所以好的老师会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诲,即“中人以上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尽可能让他们都取得各自的成功;教学相长,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基础上的,那么,教师理应放下前辈身份,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相互切

7、磋,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要求他们言听计从;全面教育, “四有”新人的培养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简言之,社会发展需要多才多艺之人;教师懂得育人之道,方可更好地教书育人。还可以从中领会到“学习之道”:学习态度上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论语学而 ,治学要严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进步,不能“不求甚解” ,更要学而不厌,乐学好学,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方法上要灵活多变,既要“默而识之” 论语述而 ,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不多言说;也要“学而时习之” 论语学而 ,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才不至于遗忘,并且,时时温习旧得还可以开发新知;更应该“学思结合” ,学习与思考要交修并进, “

8、仅学不思,不能分辨其真义之所在,易以非为是;仅思不学,则事无证验,疑不能定,亦是把自己封闭孤立了。 ”学生掌握了学习之道,才能学有所成。所谓道,乃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物得道而生。当然, 论语中蕴含的哲理方法、道义准则远不止这些,它就像一座富含道德资源的智慧矿山,源源不断,常采常新。可见,语文课堂中少不了论语这部集众“道”于一身的德育名著。所以,教师在传统经典教学课堂中带着学生读论语时,若能很好地引导他们领悟其道之深义,并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加以消化,转化为属于自己特有的一套处世之方和为学之道,那将会让他们终身受益。诚如此,不仅能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目标,也能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

9、成和维持出份力。何乐而不为?综上所述,将传统经典文本论语纳入教学之中,对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既有效又必要的。二、语文传统经典教学的方法针对当下语文经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思考后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待传统经典的态度上。即怎样继承普及经典的问题。基于此,我参照了上个世纪50 年代末,冯友兰先生为纠正极左思潮而提出的“ 抽象继承法” 。冯友兰在1957 年 1 月 8 日光明日报 上发表的中国哲学遗产地继承问题 ,提出了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哲学遗产和继承中国哲学遗产的方法。也就是抽象继承法。 “中国哲学史中有些命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我们应该把它的具体意义放在第一位,但也不能忽视它的抽

10、象意义。 ”为避免误解,冯友兰先生在 1957 年第五期哲学研究又发表了再论中国哲学遗产地继承问题一文,对这个观点进行了修正,用“一般(意义) ”和“特殊(意义) ”代替“抽象(意义) ”和“具体(意义) ”。 论语不仅是我国古代难得的文学经典,也是一本优秀的哲学著作,所以经典教学中关于怎样教和教什么的问题,可以借鉴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毕竟理论指导实践,有个科学的理论引导,实践才不会盲目无序,找不到方向。那具体怎么样对论语进行抽象继承教学,在此,我借书中原句,做个示范。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后矣。 ”论语学而 “终,指丧礼,若送死之礼有所不尽,将无可追悔,故当慎。远,指祭礼。死者去我日

11、远,能时时追思之不忘,而后始有祭礼。 ”此章节主要告诉人们怎样对待丧葬之礼。电视剧里经常出现有谁扬言厚葬某死者,把葬礼弄得“隆重风光”的事例。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例子,有人在父母生前从未真正尽过孝道,但父母死后为堵众人之口,不惜花费重金,为逝者大办葬礼,以示“孝顺” ,让父母走得“有面子” 。无疑,丧葬之礼乃孝道的最后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应该做到慎终追远。但是“慎”和“追”强调的是对死者的悼念与追思之情。所以,现代社会也没必要像封建社会那样人死后,得做七七四十九天道场,修堂建庙之类的,既劳民伤财又对死者无益。我们应做的是好好对待活着的人,而不是等人没了再来搞毫无用处的“面子工程” 。可见,

12、对于经典的继承,我们要先洗掉它的阶级色彩,继承其精髓,或适合现代的东西,教学中应当如此。有了理论上的认知和方向上的明确,由此提出如下具体建议:1. 借鉴“三主”教学模式“成功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即现在常提到的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经典文本本来就比较难懂,因此更加忌讳老师一厢情愿地说教。以论语为例,可以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可以是课堂上,也可以是课后,确保他们对文本充分的阅读。期间布置必做的和选做的关于读论语后的感悟与思考的问题,甚至可以对文中某些他们不赞同的地方进行质疑。总之还学生读书的“自主权” ,以他们的自读自悟为基础,这样,既活跃了学生思维又可培养其读书兴趣。

13、此后,老师可以小组讨论交流或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读论语心得,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试着“改编”论语为现代文版的处事之书,要求不改变原意且语言优美。古语云:“旧书不厌百回读” ,这里的“旧”其实就是指经典。所以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读论语,老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读书接龙,你读我译等等,让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经典文学潜移默化地熏陶。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要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鼓励他们大胆阅读,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以致用,练习必不可少,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任意完成口头的或书面的作业,类似于“我读论语二三事”等。2. 留心

14、周围,联系时事传统经典在千百年流传的同时,自然与我们的读者产生了时代的距离。所以,老师应运用周围的时事做引子,让经典缩短与读者的距离,拉近古今差距。如网络上流行一句话“距离产生美,但太远就不美了” 。学生大都明白其中的道理是告诉人们凡事要适度,得把握好分寸。可这个道理。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明白:“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习近平总书记于 2012 年 11 月 29 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提到了“中国梦” ,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他还指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须,其中之一便是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需要全国人民

15、齐心协力。学生是未来之星,是助中国园梦的主力军。教师应教导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增瓦。具体要怎么做,学生会有疑惑,教师可顺势引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孔夫子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从梦想的起点到成功的终点需要一个很长的努力过程,我们必须有明晰的人生规划,做好各个阶段该做的事,一步步地走下去,走向梦圆时刻。这样一来,教师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让学生觉得其实孔圣人离他们很近,自然能克服对传统文化的畏惧心理。这样,把经典和身边的新鲜事物结合起来,既利于学生领悟其中深奥的道理,又能让他们感到经典常在身边出现,从而激发他们对阅读传统经典文本的兴趣。此类例子甚多,不

16、再一一赘述。以上所论述,是笔者就语文经典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的自己的浅见,多有不足之处与思考不成熟的地方,望同道之好不吝赐教。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期待更多语文界的大家和像我这样将要步入语文教育行列的后生晚辈都加入我们的研究。让传统经典在语文课中有立足之地,也让它在我们这一代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钱穆:论语新解为政 ,九州出版社,2013 年 9 月版。2冯友兰:中国哲学遗产地继承问题 光明日报 ,1987 年 8 月第 7 期。3钱穆:论语新解为政 ,九州出版社,2013 年 9 月版。4钱梦龙:导读的艺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 月版。5杨伯峻: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2008 年 10 月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