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087852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高云霞 朱秋菊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 要: 在查阅文献和实地走访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内涵和生态思想。研究表明, 元阳哈尼族探索出自己独特的梯田文化, 并随时间的推移, 在保护森林、梯田修筑、用水灌溉、传统施肥、生活习俗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明思想。哈尼族梯田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参考价值。关键词: 梯田文化; 哈尼族; 生态文明; 元阳; 作者简介:高云霞 (1981) , 女, 硕士, 讲师, 主要从事管理经济方面的研究。Email:。收稿日期:2017-03-25Terrace Culture

2、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Hani Nationality in YuanyangGao Yunxia Zhu Qiuju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connotation and ecological thought of Hani terrace culture we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survey.

3、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unique culture of terraced fields of Hani nationality in Yuanyang have formed the unique id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protection of forests, terracing, water irrigation, traditional fertilization,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other aspects of life as time goes by.

4、Hani terrace culture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t has reference val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Keyword: terrace culture; Hani nationali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Yuanyang; Received: 2017-03-25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地区, 面积约为 2 189

5、.9 平方公里。主要有 7 个民族居住, 分别是哈尼族、汉族、傣族、壮族、彝族、瑶族、苗族。据 2010 年国家人口普查情况, 元阳县哈尼族人口数量约为 23 万, 占哈尼族总人口的 13.8%, 超过元阳县住人口的一半。哈尼族的梯田耕种历史已有 1 300 余年, 作为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域, 元阳县境内有梯田 17 万亩, 规模巨大, 知名度很高。2013年 6 月 22 日, 哈尼族梯田在第 37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哈尼族梯田文化世代相传, 自然环境保持良好, 其梯田文化与生态文明是和谐发展的,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而农村作为生态文明

6、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元阳居民深入交流发现, 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无不透露着生态思想及生态文明理念。一、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内涵(一) 梯田是哈尼族传统农业的普遍生产方式元阳县内, 梯田随处可见。由于地势问题, 元阳境内适宜种植水稻的坝子、平地较为有限, 因此哈尼族先民们在长期农业实践中探索出开垦梯田种植水稻的办法。梯田的耕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从而产出大量的粮食作物, 以满足哈尼族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因此, 梯田是哈尼族顺应自然、改变自然的一个创举, 也是哈尼族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最为普遍的形式。(二) 哈尼族是梯田文化的灵魂据史料记载, 哈尼族由青藏高原往南迁徙至元阳并定居于此, 夷越等生活在

7、南方滨海地区的稻作民族则从沿海迁往内地至元阳。然而, 哈尼族迁徙至云南红河南岸时, 南方夷越民族、傣族等民族早已占据条件良好的坝区发展农业, 哈尼族只能选择在山区扎根, 逐渐形成定居生活1。人口增加导致粮食需求急速增加, 哈尼族在山区开水田种植水稻, 梯田应运而生。所以, 哈尼族具有悠久的梯田耕作历史, 他们无疑是梯田文化的主体创造者。(三) 四位一体的人居环境“江河-梯田-村寨-森林”四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哈尼族村寨一般建在森林之下梯田之上, 位于梯田最下方江河的河水因受热而蒸发, 升华为水蒸气, 从而形成降雨, 滋润着梯田、村寨, 最后经由梯田再回归至江河, 周而复始。森林作为哈尼族自然生态

8、系统的核心, 既可以蕴藏水源、改良气候、保持水土, 还可以达到防洪抗旱的目的2。江河、梯田、村寨、森林不仅是哈尼族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更是哈尼族朴实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体现。二、哈尼族梯田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一) 保护森林的生态思想哈尼族世代都是一个对森林充满崇拜的民族, 哈尼族对传统森林保护理念的核心是对“寨神林”崇拜。每个“寨神林”在哈尼村寨均需要永久性封山, 除祭祀活动, 禁止人畜进入“寨神林”, 甚至连“寨神林”中的枯枝朽木都禁止移动。千百年来, 正是因为这样保护森林的生态思想, 哈尼梯田的森林资源、水资源得到了有力的保护。(二) 梯田修筑过程中的生态思想哈尼族修建梯田时,

9、 并不是直接开挖水田, 而是先将地势较缓的坡地变成旱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耕作, 缓坡渐平, 生地也随之熟化, 然后根据灌溉条件选择不同做法, 再改造旱地为台地, 经过熟化, 最后形成水田。哈尼族的梯田修筑, 选择季节时机, 开梯田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冬季持续到次年春季, 这段时间气候凉爽、气温温和、土质干燥、渗水情况趋于明显, 可以及时进行补漏3。这种按地势造田, 按季节开田的思想使得水资源、森林覆盖率得以巩固, 生态环境得以保持。(三) 刻木分水的生态思想哈尼族生活的区域具有“山有多高, 水亦有多高”的优越条件, 在山坡上开挖出水渠, 把山上的水源引下山来, 创造了自然、科学的灌溉系统, 且哈

10、尼族特有的“刻木分水”制度也是哈尼族在长期的梯田耕作实践中充分运用智慧创造出来的。“刻木分水”就是将画有不同刻度的木头放置在各家田地的入水口, 放水时水流顺着水渠流动到各家各户, 通过刻度调节用水量。这是一种科学的分水办法, 避免人为干预, 基本上做到了公开、公平分配用水, 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刻木分水”作为一种有约束性的制度, 确定之后任何人都不能随意修改。(四) 传统施肥中的生态思想因地势条件, 现代机械无法作业。因此哈尼族仍然采用牛耕法生产模式, 作物生长的主要肥料仍然是农家肥。肥料来源于两种途径:一种是天然肥料, 来自森林中蓄积在水中的大量腐质;另一种是人工肥, 将家禽及牲畜

11、的粪便、灶灰等积集形成的肥料。人工施肥最重要的方法是“冲肥”, 即将家禽牲畜粪便、垃圾灶灰积集形成的肥料存于各村寨中都有的一个大水塘, 栽秧时, 冲下山水, 肥水顺沟冲下, 流入梯田4。(五) 哈尼族生活习俗中的生态思想1. 饮食文化哈尼族的饮食习惯处处体现着梯田文化, 哈尼人的食材大多出于梯田, 主食是大米。梯田内终年有水, 人们在插秧的同时在梯田里放养鲤鱼苗。待水稻成熟时, 鱼苗也长成肥美的“梯田鱼”, 哈尼族以其为食。此外, 哈尼族还利用梯田的田埂和水渠, 大量种植农作物, 大多以黄豆为主。田埂上长出的野菜, 如水芹菜、蕨菜、苦麻菜、车前草、鱼腥草等, 都成为哈尼人就地取材的菜肴5。2.

12、 村规民约哈尼族传统村规民约是指生活在哈尼族地区内的居民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进而维持哈尼族社会的正常运行。哈尼族传统村规民约的范围和内涵涉及到林业管理、山权林界、农作物种植、水利建设、婚姻家庭、社会治安等多方面的内容, 按照其性质可分为奖励性村规民约、教化性村规民约、告知性村规民约、禁止性村规民约、惩戒性村规民约和议事类村规民约等。其中村规民约中关于“分区育林”的规定, 根据树林的不同功能划分为“寨神林”、水源林、薪柴林等, 村民只允许到指定的林区进行砍柴, 如果有需要不仅不能对树林里的树木进行砍伐, 还要根据需要补

13、栽和维护6。三、哈尼族梯田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一) 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敬畏自然的哈尼族, 具有“天人合一”的朴实、自然生态观,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是人类既利用自然资源又遵从自然规律的典范, 体现人与人和睦共处、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民族文化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智慧源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正是对“天人合一”思想有力的阐释。(二) 借鉴村规民约自制管理方法哈尼村寨世代有制定村规民约、保护自然环境的习惯, 安排专门的管理员进行森林管理, 并对森林的所有情况负责;同时在村规民约中制定详细的森林保护规定, 主要源于哈尼族人民世代的伦理道德, 是生存中必须严格遵循的习惯法则

14、。这些习惯法则长期以来严格实施, 有效地保护了森林。(三) 恢复传统种植的水稻品种哈尼梯田有 1 300 多年的历史, 其中水稻种植是梯田活态遗产的重要标志。红米是元阳梯田种植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品种, 其特点是基因稳定不退化, 施农家肥, 采用接近原始的耕种方式。20 世纪 80 年代引进杂交品种, 而杂交水稻必须施用农药化肥及除草剂才能成长。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的施用, 不仅使各村寨纷纷废用农家肥, 而且造成梯田土壤、空气、水体以及农作物的严重污染。因此建议全面恢复种植哈尼梯田的传统红米, 这样有利于保持生态环境及梯田文化, 同时提高水稻的生态品质。(四) 发展旅游特色经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持较

15、好, 但往往因为交通不便、不具有区位优势等原因, 导致经济欠发达, 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因此, 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改善基础条件迫在眉睫。55 个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 而优秀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蕴含着巨大的文化财富, 发展民族文化与旅游特色经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传统文化历久悠久, 与外来文化融合甚至创新, 既可以唤起当地居民的自豪感, 还有利于保持和创新优秀民族文化。据统计, 2016 年元阳梯田接待游客超 15 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超过 20 亿元。因此, 保护当地人文自然优秀资源, 进一步发掘民族文化内涵, 让人民的物质生活从文化、

16、自然的传承中获得收益, 是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最高体现。(五) 创造特色人居环境民族地区的人居环境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与独特的区位、自然地理及历史人文等因素有关。哈尼族创建出“江河-梯田-村寨-森林”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 应当结合当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 绿化环境, 集约土地, 实现村容村貌整洁美观, 提高生活质量。从不同的地理、气候、植被以及生产、生活、民俗等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当地民族自身特点, 重点保留和突出当地的民族风情, 进而创造自然和谐、具有民族特色的人居环境。(六) 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 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及示范身教的方式传承。但近几年, 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比例越来越高, 即使留下来的年轻人, 也不肯按照传统的办法耕田, 传统习俗正在消失。一方面需要建立“民族文化档案库”, 将无文字记载的, 通过口述或示范的传统文化转换成文字、图片、影像等媒体和数字化信息, 再进行系统采集、整理、记录以及分类, 有利于学习与保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