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译文:写作感知教案4.15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56355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译文:写作感知教案4.15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曹译文:写作感知教案4.15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曹译文:写作感知教案4.15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曹译文:写作感知教案4.15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曹译文:写作感知教案4.15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译文:写作感知教案4.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译文:写作感知教案4.1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写作感知教案曹译文导入:为什么要讲写作感知?(2 分钟)1.没有感觉,无从写作缺乏感知能力原因:开学调查,很多同学说不喜欢写作,原因是没感觉,没啥写的。我们说一篇习作不在乎主题多么深远,布局多么宏大,文辞多么华美,我们可以先让我们的文字有温度有感情,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感情感情,感受到了才有情。高校中文专业的写作教学老师费力不讨好已是积久未能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因此多受病诟。我们老师对写作感知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双方的合力因素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不浓。老师平素也疏于写作感知的培养和训练。 2.写作感知的重要性写作感知处在整个写作活动的起始位置,也是写作活动最初级的发轫过程,是构成写

2、作者的理解、想象、情感活动的基石。写作是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犹如植物从生根、发芽、再到开花结果一样,写作过程包括了感知、运思、行文三个阶段。 “感知” 、 “运思” 、 “行文”体现着写作“物意文”的转化和生成规律,与写作行为的发生、进展和归宿基本对应。感知、运思、行文在整个写作行为过程中既是以纵向发展的态势向前推进,同时这三个阶段本身也是一个相互渗透,彼此包容的整体。人间三月天,我们校园春和景明,春色撩人,于是上上周我让同学们去写习作。看图片一、何为写作感知 (3 分钟)提问:请同学们阅读张静雯写的玉兰 思考什么是写作感知?结合张静雯同学写作感受的分享,引出写作感知的内涵。感知原是心理学上的

3、名词,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从生理历程到心理历程的开端;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属心理历程。感在前,知在后。内涵:写作感知是一般感知的特殊形式,它是主体接纳信息、触发情感、引发运思的心理活动。写作行为的发生,对个体来说,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思,因感而起;情,因感而生;文,因感而发。总结:文学创作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由感而生思,由感而生情,有了情思,才能写出好文章,由感而生文,感知正是那粒种子。正是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作者找到了使主体心灵与客观外物相沟通的渠道。作者对外物独特的感知体验、独特的发现和认识制约着写

4、作行为过程的轨迹,并表现出了与一般感知不同的特殊性。二、写作感知的差异性 (5 分钟)我们再来进一步分析一下写作感知的差异性现在写作创作活动中的表现(略讲)1.不同的写作主体对于同样的写作对象会有不同的感知。案例:水磨观雪。我写的是看雪的冰清玉洁和冰冷,弟弟写的是冬雪覆盖的远山和寒梅,而父亲写的是雪的颜色,我们每个人在那个下雪的清晨感知到的对象是不一样的,着墨点不一样,在感知时存在对象选择的差异是源于我们审美的差异性。2.同一个写作主体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写作感知案例:杜甫总结: 写作感知所表现出来的对象选择性差异,归根结底是由写作感知主体的审美性所决定的,我们写作主体在感知的时候存在审美的

5、差异性,写作主体感知某个对象时,感情会渗透到客体对象中,感知的结果往往随主体的主观好恶、情感变化而定。感知的特性-感知不仅是感官所获得的被动刺激,它更是渗透了主体情感、思想意志、文化沉淀、生活阅历、情趣爱好等因素的主动行为,所以不同的人看到同样的景物会有不同的感受。由于参与感知的主体因素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由此所感知到的内容则会千差万别,异彩纷呈,主体对对象的这种不同感知即是感知的差异性。我们讲感知的特性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同学们要去留意这些特性在创作活动中的如何呈现,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作用如何指导我们写作实践。总结:感知没有好坏对错,每一份感知都是珍贵的,每个人的感知各不相同,我们应该大

6、胆去感知,创作性地去感知人、事、情、物,自觉自主地去感知。过渡:我们前面讲了很多同学不愿意写是因为没有感觉,我们也讲到了写作感知的重要性,而且感知没有对错好坏,人人都可以去感知,那么到底该如何感知呢?三,写作感知的方法(20 分钟)那么提高我们感知的敏感度,培养我们写作感知能力?教材上的阅读、观察、调查、采访可不可以?可以。今天我们不讲阅读、观察、采访这些方法了,根据我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教学心得,我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种培养写作感知的方法:静观。1.什么是静观?西方:美国麻省理工学 乔.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静观 Mindfulness。这是今天欧美在写作活动中所提倡的一种新的精

7、神时尚,静观已经被写进英国小学教材。核心观点安住在每一个当下。今天我们周遭的世界众生喧哗、世事喧嚣,甚嚣尘上,娱乐至死。我们的阅读是碎片式、快餐式。中国:静观不仅是西方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写作思潮,其实中国文化中静观一脉相承。先秦 庄子:坐忘 、 心斋 、 齐物 、 逍遥 唐 王维 酬诸公见过诗:“静观素鲔,俯映白沙。” 宋 程颢 秋日偶成诗之二:“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显然,程颢诗中的“静观万物皆自得”与中国古代一贯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人为”的相通和统一,要人类摈弃浮躁心态,抛弃狭隘的私欲杂念,本着一种超然脱俗的心境,放开心怀,静观万物

8、,欣赏愉悦自然万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与自然合一,才能融于自然,体验自然。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的“关”:“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思,一挥而就。”郭沫若今昔集中国战时的文学与艺术:“小说的制作需要有更多的静观,小说的阅读也需要有更高的耐性。 ”中国古代文人一旦进入对宇宙自然的静观境界,便会拥有旷达宁静的诗意境界,很多好诗往往都是静观状态下的产物。总结:静观就是在写作运思、写作行文发生的前一阶段,写作主体的精神视域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去除功利,带着审美的愉悦,静静地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全情去体验的心理活动过程。 2.如何静观?在生活的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当下,无论睡觉

9、、玩乐、吃饭、工作,静静观察,用心感受,全情体验。不要总是去赶路,赶到了又如何?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在生活中如何通过静观进行创作活动实践的? 案例 1:学生习作馒头盯着白白的馒头,摇了摇头,愤愤地一口咬下去,放到嘴里狠命地咀嚼,一口水也不带喝的!突然,在与口腔的热切磨合中,馒头散发出点点香甜,越来越浓,知道堆满口腔、鼻腔。为什么馒头也会如此美味呢?我盯着那还留着牙印的馒头看了很久,在缺损的那一边看了很久轻轻地吻了下去。 (视觉,嗅觉、味觉)原来,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总是在突然中才会盛开。 (触觉)案例 2:失恋 33 天之香味我的分手现场是香的,前味是花香,基调是百草香,余味是檀木香,这味道让我终

10、身难忘。 (安住在那个当下,通过嗅觉写尽分手的心情。 )案例:3 :拉斯普京谈 活着,可要记着我的父亲是一个老牌的铁路工人,他整年奔波在铁路线上,俗称“跑车” 。东北有一条中国最早修建的大铁路,是根据中俄密约 于 1898 年沙俄修建的,叫“中国东省铁路” ,又称“中东路” 。少年时代的我常常跟着父亲坐在晃晃荡荡的“守车”里饱览沿线风光。给我印象最深的或许不是莽莽苍苍的大兴安岭,也不是清浅的河流、静静的呼伦贝尔草原,而是沿线每一个稍微大一点儿的车站,都有一个小小的花园,小小的花园里都有一座或大或小的墓碑,或者,干脆就是一排或几排仰面朝天的小墓碑。青石上面镶嵌着一块铜板,铜板上镌刻着一排排俄文,

11、原来,那是二战接近结束时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对日作战时牺牲的战士的名单。 (这一段作为背景材料交代)我感觉自己走进了历史。我仿佛看见了刚刚散去的硝烟,听到了那一声声号角,一种神秘的氛围笼罩着我。我想象着那些红军将士,该像我们在战争片中看到的一样威武强大吧。我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俯下身去,仔细辩认着那些俄文字母我再一次感到惊讶了:这些战士大多都是 1926 年以后出生的,到1945 年牺牲时,也就十七八岁!(视觉,听觉,触觉)这都是些孩子啊!他们的生活刚刚开始。他们或者还没有亲吻过异姓的面颊,没有接受过女友的爱抚,就永远倒在了异国他乡,再也看不见祖国、看不见父母亲人我感到悲从中来,我的身体不禁微微

12、发抖,我浮想联翩。他是谁?住在哪里?有怎样一个家庭?他的爸爸妈妈还活着吗?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再也不能回来与他们相聚了吗?(心理,情绪,身体,思想)这一情境,长久地活在我的记忆中,他影响了我的战争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在我的一些文章中曾写到这些感受,比如:活着,可要记着 总结:在写作实践活动中,一是静观,即不带功利的目光,保持内心的宁静,带着审美的愉悦,开放我们的五官-触觉,嗅觉,视觉,听觉,不仅要带上“眼睛”和“耳朵” ,还应该带上“头脑” ,从身体、思想、情绪、心理四个维度去看看有什么感受?有哪些觉察?有什么感悟,回归内心,去聆听,去感受,去觉察,去触摸。二是自得,和感知对象相连接,即自我欣赏

13、,自我感受,自我领悟,由此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思接千载,神游万仞。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静观如何能提高我们写作感知的能力?我们在生活的每个当下静观。 老舍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声,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绘它。它是条溪,我每-探手,就摸上条活泼的鱼儿来。 巴金说: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 这幅画告诉我们什么?你对写作感知的理解,他们之间有何关系?创作活动:无知无觉-知而行动 -知而行动-动而坚持文学创作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由感而生思,由感而生情,有了情思,才能写出好文章,由感而生文,感知正是那粒种子。通往写作的道路从来都不拥挤,相反非常宽阔,如果我们用静观的心去安住在每个当下,提高我们感知的敏感度,我们一定会写出好的作品,每个人内心都有足够力量、智慧和才华让我们能写出充满真情真意的习作。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