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控应急预案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051797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足口病防控应急预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手足口病防控应急预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手足口病防控应急预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手足口病防控应急预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手足口病防控应急预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手足口病防控应急预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足口病防控应急预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 登 市 第 一 人 民 医 院手 足 口 病 防 治 应 急 预 案一、总则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 A 组 16 型(CoxA16 ) ,肠道病毒 71型(EV71)多见)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 5 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 EV71 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认真做好我镇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水平和能力,及时、有效

2、地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一)总体目标及时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暴发和流行,指导和规范辖区内范围内手足口病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二)工作原则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靠科学,依靠群众。(三)编制依据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传 染 病 防 治 法 、 突 发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应 急 条 例 、 山 东 省 突 发

3、公 共 卫 生 事 件 应 急 应 急 预 案 等 有 关 规 定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在文登市第一人民医院辖区内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应对准备及应急处置工作。二、应急组织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一)组织机构在文登市卫生局统一领导下,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防控工作。实行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责任追究制,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二)职责分工1、领导小组职责:负责辖区内手足口病防控救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指挥、协调、管理镇域内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结合本辖区内的情况实际制定手足口病应急方案;组织开展手足口病应急培训和演练;组织医院内专家组对疑似手足口病病例进行会诊;督导检查手足

4、口病应急处理工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婴幼儿防病能力;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建立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固定联络员制度,及时与有关部门交流协商,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2、专家组职责:负责对疑似手足口病病例进行会诊;3、防保所职责:负责我院辖区内手足口病疫情及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和上报;检查、督导辖区内卫生所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和监测工作,开展本辖区内村医,幼儿园园长手足口病知识培训。4、内儿科:负责每天下午 5 时至次时 8 时到本院诊疗的手足口病疑似病例的筛查、诊断、报告、转诊、隔离治疗、院内感染控制等工作。5、门诊部:负责每天早上 8 时至下午 5

5、 时到本院诊疗的手足口病疑似病例的筛查、诊断、报告、转诊、隔离治疗、院内感染控制等工作。 三、病例诊断(一) 、临床诊断病例 普通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二) 、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

6、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肠道病毒(CoxA16、EV71 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 EV71 、CoxA16 或其它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 EV71 、CoxA16 或其它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 4 倍以上的升高。四、疫情监测、报告与预案响应(一)监测报告1、建立手足口病监测网络。防保所负责制定监测技术方案,并指导实施。各相关科室要按照要求开展手足口病日常监测工作。本院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防保所人员、乡村医生为手足口病的责任报告人。2、设置监测点。根据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工作需要,科学设置手足口病的监测,各相关科室要根据手足口病发病特点

7、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查,发现有可疑症状的病人要及时向防保所报告。 ,每日定时报告监测情况及收治病人的动态情况。(二)预警医院根据手足口病监测网络提供的监测信息,根据手足口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测,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和建议,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做出疫情预警。(三)报告在发生手足口病暴发和流行时,根据疫情性质和危害,可进行日报告;诊断的手足口病要在 24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一旦出现暴发疫情,达到本预案中规定的疫情分级标准时,要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要求,在 2 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进行网络

8、直报。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乡村医生为手足口病的责任报告人。手足口病责任报告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手足口病及其处置情况。不得迟报、乱报和隐瞒疫情。4、暴发疫情的定义:1 周内,同一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或自然村中,发生 10 例及以上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或 1 例及以上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为暴发疫情报告标准。暴发疫情的性质应结合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二)疫情的分级 根据手足口病疫情的发生例数、流行范围、扩散趋势和危害程度,结合当前防控工作需要,将手足口病疫情划分为特别重大疫情(级) 、重大疫情(级) 、较大疫情(级)和一般疫情(级)

9、四级。1、特别重大疫情(级)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确定。2、重大疫情(级)按照省卫生厅有关规定确定。3、较大疫情(级)按照市卫生局有关规定确定。4、一般疫情(级)有下列情形之一为一般疫情(级):(1 )在全市范围内,1 周内发生手足口病 100 例以上;(2 )在全市范围内,同一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或行政村中,发生10 例以上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3 )在全市范围内,1 周内发生 1 例以上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上述有关数量的表述中, “以上” 含本数。五、应急响应(一)应急响应原则当辖区内疫情达到本预案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分别由省、市、县三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

10、重大疫情(级) 、较大疫情(级)和一般疫情(级)的应急处置工作,并向同级政府提出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的建议。同时,要遵循手足口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预警和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和影响。对事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事件,应及时提升预警和反应级别;对范围局限、不会进一步扩散的事件,应相应降低预警和反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及其有关部门对在托幼机构、学校或重要活动期间发生的手足口病,要高度重视,可相应提高反应级别,确保迅速、有效控制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维护社会稳定。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有效控制事态发展。(二

11、)对策措施1、暴发疫情控制措施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控制本病的关键。 控制传染源 对病人实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的婴幼儿实行医学观察,严格管理传染源。该病的潜伏期为 27 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从粪便中排出病毒。对于传染源按照肠道传染病处理原则进行隔离;隔离期限为临床症状消失后 7 天。加强医院消毒和污物处理,杜绝院内感染;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和接触者人数,强化洗消措施;对居家观察的密切接触者,由乡镇、村街

12、防保人员具体指导落实隔离措施和周边区域的消毒处理措施,每日记录密切接触者有无发热和出疹情况。 积极救治病人。要不断总结诊治经验,提高临床救治水平,同时,积极配合疾控部门作好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和各种标本采集工作。要严格掌握手足口病病例治愈标准,防止疫情扩散。完善诊疗记录。建立、健全项目齐全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必须详细、认真填写,必须要有详细的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以利于开展流调和传染源追踪。 切断传播途径认真落实消毒处理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病例发生所在地要及时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整治卫生环境;对于患者的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及其容器等用含氯消毒剂以

13、适当比例配比进行消毒;使用菊酯类杀虫剂杀灭蚊蝇。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尤其对于集中供水的村庄,要整治水源地周围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严防水源污染。 保护易感人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易感人群。托幼机构要加大管理力度,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对发现的病人一定要及早隔离治疗。认真落实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患儿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衣物、被褥、餐饮具、玩具等)要随时进行消毒。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知识水平医护人员介绍肠道传染病的防病知识,告诫家长流行季节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纠正儿童不良卫生习惯,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

14、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 患手足口病儿童假期建议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建议休假直至所有临床症状消失后两周。7岁的密切接触者建议休假接受医学观察一周。 暴发疫情结案标准 所有临床病例均治愈出院; 最后 1 例病例发生后连续 7 天无新发病例; 所有疫点均已终末消毒。2、散发疫情处置 处置原则:由专人负责患儿住院隔离治疗;对患儿所在家庭、学校、托幼机构内外环境消毒;采集病人标本,按规定保存,视疫情发展情况,决定是否送检。追踪密切接触者,对7 岁的密切接触者,实施居家医学观察一周,并对所在家庭、学校、托幼机构内外环境消毒。 散发疫情的处置由医院负责

15、患者的诊疗和救治工作,并向县疾控中心报告患者的病情。县疾控中心负责病例的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采集、环境消毒处理和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在规定的时段内做好手足口病疫情日报或定时报告。3、医疗救治。 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定点医院、各级医疗机构要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做好门诊病人的管理工作。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专辟诊室或诊台接诊病人,实行预检分诊,防止与其他疾病患儿之间的交叉传播。 实施严格的转诊制度。门诊、个体诊所、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发现留观指征或住院指征病人,要转诊至定点医疗院,不得滞留病人。接受转诊的医院要建立手足口病病人救治的绿色通道,确保医疗救治工作有条不紊。要坚持

16、首诊医师负责制,严防漏诊、漏报。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医疗救治的重要措施。早期发现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各医疗机构要认真进行病例的登记和筛检,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诊断。各医疗机构在救治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分析手足口病等肠道病毒致病的临床特点和病程规律,及时总结救治经验,尽早发现重症患者,着力提高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诊疗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因病致死人数。 控制院内交叉感染。要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适用的仪器、物品要擦拭消毒。同一病室内不应收治其他非手足口病患儿,如有条件,住院患儿应单独隔离,避免院内交叉感染。要重点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