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之墙定位器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46202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智之墙定位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心智之墙定位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心智之墙定位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心智之墙定位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心智之墙定位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智之墙定位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智之墙定位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描述:“独脚架”模式 您的心智之墙:您的心智之墙叫做:“独脚架模式”,拥有这种模式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多种社会角色(工作者、父母、孩子、朋友、公民、夫妻、休闲者等)退化为一种到两种,最常见的是妻子把角色退化为“贤妻良母”,男人则“事业就是一切”。当您把生命中所有的角色任务都放在一个角色上去的时候,您会发现自己的压力很大因为您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了!同时您也会发现您的角色伙伴会没有那么投入,您会大怒您的下属不够努力,妻子会责怪另一半不够花时间陪自己,这都是因为您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入一个角色,成为一个需要依靠别人的“独脚架”。 这堵墙建成于:这堵墙的形成是因为很多我们这个社会形成的既定观念,比如

2、“男人一切以事业为重”女生就应该是“贤妻良母”等等。在社会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倾向把不同的社会角色合并来抵御经济压力,比如说“夫妻店”就是夫妻+伙伴角色如果在社会与经济越来越宽松的时代,您还在坚持过去的观念,就很容易进入“独脚架模式” 这堵墙保护您:“独脚架模式”的人往往不觉得这是个问题,还以此为荣,因为“独脚架模式”曾经帮助他们从生活困境解围出来丢掉其他的角色,全力做好一个角色突围这其实是困境中最好的一种解围模式(比如“事业不成,何以家为”或者“我要放下一切去结婚!”)。如果您处于生活的底层,独脚架模式其实是不错的方式。 这堵墙阻碍您:如果您现在生活有了保障,依然坚持“独脚架模式”就

3、是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幸福的核心不是单一突破,而是生活各个角色的平衡。有着“独脚架”模式的人也许会在单一战场上打一场胜仗,却在生命的战场上败下阵来。 拆墙建议:1. 从单一角色中间回过头来,思考自己的生活是否平衡。2. 找到自己内心最需要维护的几个关键角色,并且开始行动。3. 错开角色间的压力,永远不要让自己同时在三个角色中同时面临压力。4. 给每一个角色做一些分析,哪个时间点是最需要您投入精力的?比如书中的建议(在结婚前两年,孩子 0-3 岁,14-18 岁,父母亲 70 岁以后这几个关键节点您分别应该做些什么?) 扩展阅读:您可以在拆掉思维里的墙第九章:“成长为自己的样子给残酷世界的温

4、暖规划”了解更多 描述:“无趣之人”模式 你的心智之墙:您的心智之墙叫做“无趣之人”。您是一个过于看重结果,而不看着过程的人。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您总是作为一个评价者而不是参与者出现,这让您很难投入到当下的快乐中去。您也许会在热闹的场合冷眼旁观,在大家热烈参与的时候暗自评价,这让您与当下格格不入。您对与很多事情提不起劲。您做事情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您所期待的那种长久的热情从来没有出现。 您内心一般有两种信念,一种是“我必须”模式:“我必须要确定知道这个东西的结果,我才应该投入;我必须找到我一生的事业,我才能够开始行动。”,另一种是“知道主义”:“这个我懂,他不就是。” 这堵墙保护您: 关

5、注结果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除非过度判断。拥有“无趣之人”模式的人,往往都是“过度结果导向者”,或者我们说过于“上脑”的人。这个模式会在您的幼年形成,尤其是在不太鼓励创造力,或者在分数为唯一标准的教育环境中,这种模式可以很好的帮助您适应当时单一的环境。但是当慢慢成年,遇到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候,这种方式往往会阻碍您进入真正的快乐。 这堵墙阻碍您: 那些有着“无趣之人” 心智模式的人,虽然也许会因为结果导向有时收获更多,他们真正损失的是那些来自生活的乐趣。因为真正持久的乐趣来自于不计回报的付出过程。感觉不到乐趣也许会让您在没有明确结果的时候状态极不稳定。 拆墙建议: 1. 遇到新的事情,尝试

6、把您的判断放在一边,先好好的感受一下这个事情! 2. 做一些小小的疯狂事情! 3. 不要等到做出完美的判断才开始行动。可以边做边看。 4. 看一两本完全与工作无关的书,每周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做那些完全没有回报的事情。 5. 观察一下自己,问问身边的人,自己平常(以前)谈起来什么话题会两眼放光,滔滔不绝? 扩展阅读: 您可以到(新精英网站的 HOLLAND 测评来找到更多的方向) 您可以在拆掉思维里的墙第二章 :“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了解更多描述:“受害者”模式 您的心智之墙:您的心智之墙叫做:“受害者”,有受害者模式的人,拥有悲剧与自毁的个性。他们最常见的动作就是叹气和摇头。他们的生活主题

7、就是“因为别人、世界、过去,所以我”。他们喜欢聚集讨论别人的短处,喜欢抱怨自己的悲惨,喜欢感叹世界的不公平,却很少为这些事情做些什么。因为好像只要这样子,就能够收获到旁人的关注了! 这堵墙建成于:“受害者”这堵墙什么时候建成的呢?这也许会追朔到早早早年。早到也许当我们有自我意识的时候就开始。一旦出问题,我们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找到一个借口。然后指责他人,这样可以减少自己的内疚感和不快。中国的文化也很大程度的帮助了受害者倾向,我们的民族文化倾向于同情弱者,这也意味着对受害者特别的有好处。“受害者”模式受家庭的影响非常大,您会看到很类似的模式在您的父母身上发生。 这堵墙保护您:每一个人都需要深切的关注

8、与被关爱。“受害者”模式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运行如果摔倒,我们会通过大哭表达自己的不满,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如果没有人看到就自己玩去了。“受害者”模式在糟糕的外界环境下,可以很好的帮助您接受外界残酷的现实,获得让自己喘息的机会。对于那种生活在自认为无可改变的世界中的人,的确不失为一个生活下来的好方式。 这堵墙阻碍您:“受害者”模式的最大限制是让自己丧失生活的控制权与力量。因为一旦您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角色,您也就放弃了自己去改变些什么的能力和希望。您的快乐、幸福和福祉也都放到了他人的手中。这也是为什么受害者经常有一种生命无力掌控的无力感的原因。 拆墙建议:1. 找到自己的最受害,最无力的情景,

9、您最容易抱怨什么人?在什么时候?2. 很多受害者喜欢一次次的重复受害经历,留意到这个倾向,并停止它。3. 好奇一下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件事情完全不受您控制的?4. 在生活中间尝试留意一下:有没有和您一样境况的人,却有不同的反馈模式?5. 积极寻找下一步您可以做的事情,而不是关注那些您不能做的事情。6. 找到一个安全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散步健身和保持睡眠都是很好的方式。 扩展阅读:您可以在拆掉思维里的墙第六章 :“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了解更多“无我之人”模式您的心智之墙: 您的心智之墙叫做:“无我之人”,有“无我之人”模式的人往往是在人群中显很随和、热心、听话的那拨人。但是他们与一般的不

10、求回报的付出者不同,他们的行为动机与其说是真心喜欢,不如说是取悦。这也让她们经常为自己的人际关系患得患失给多了自己觉得内心亏欠,给少了又害怕自己不受欢迎。他们很难分清楚“助人” 还是“自虐” 。他们在选择自己生涯方向的时候,也很大程度的左右摇摆,他们不知道是选择一个自己希望的“真正的自己”还是大家都喜欢的“扮演的自己” 。 这堵墙建成于: 这堵墙建成于您很小的时候,主要的材料叫做“他人看法”,每一块砖上都写着两个字“听话” 。当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还没能有清晰的自我概念(Self Concept) ,我们大部分的评价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家人、老师和朋友。当我们成年的时候,我们依然没有把对自己的“定

11、义权”从别人手上拿回来。这让我们把别人的评价作为我们的生活坐标,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堵墙保护您: 这堵墙在您小的时候曾经很好的保护着您,在我们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和经济能力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适应外界的评价来让自己获得这些生活条件。当我们学习、工作进入新的群体,我们也需要通过快速学习周围的评价,让自己很快获得群体的接纳。 这堵墙阻碍您: 这堵墙障碍您进入那个您真正梦想的、独特的、与生俱来的生活。您要知道,投靠他人而忽略自己的内心永远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这一辈子,您与自己相处的时间最长。您的重要他人往往年纪或者资历比您高,所以您也会不自觉的按照上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要求您,让您永远无法走入属

12、于您自己的价值观世界。 拆墙建议: 1. 停止“ 您们爽我不爽”的生活模式。您已经不需要靠取悦别人来生活了! 2.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哪怕他们有点惊世骇俗或者大逆不道。 3. 每天做一件让您自己真正爽的小事情。 4. 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世界上现在只有我一个人,我该做些什么?” 5. 看看周围的人为您写好的“人生脚本”,问自己,我甘心一辈子演这样的戏吗?如果不是,那么尽快开始写您自己的剧本吧!描述:“等死”模式您的心智之墙:您的心智之墙叫做:“等死模式”。拥有这种心智模式的人,总是不断的把事情拖延到最后一刻,在极度的焦虑下,很不情愿的开始被迫行动。不管是最后一刻能够交出结果,还是最后连结

13、果都没有,他们都会面临一个极度糟糕的境况。日子一长,连最后冲刺的想法都失去,慢慢成为一个等待死亡的人,这也是这种模式叫做“等死模式”的原因。 这堵墙建成于:这堵墙建成的原因是由于内心与行动的不一致,内心拖延就好像一个人开车的时候,一只脚踩着刹车,一只脚踩着油门,所以车只好走的很慢很慢但是发动机转速奇高。我们内在设定一个过高的目标,行动上又无法一次达到;或者我们内在希望即舒服又达成,而我们的行动却知道这无法成功;我们道义上知道要做某些事情,但是我们的内心却迟迟不愿意接受。这就导致了让我们无法行动的“等死模式” 。 这堵墙保护您:延迟行动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尤其是事情本身不是您内心想做的,那么适当的

14、拖延其实是一种很有益处的冷静与沉淀,让您最初的冲动消失,让自己可以体会自己潜意识的想法,做出更好的下一步行动。 这堵墙阻碍您:等死模式障碍您进入轻松高效的生活:回忆一下拖延让您承受多大的压力和负疚感!正如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在书中写得非常好:“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等死模式还会让一个人的自信心(自我效能)大大降低,让一个人进入习得性无助的泥潭。 拆墙建议:1. 如何吃掉一头大象?那就是一口口吃。把您的任务分解到足够小,小到可以马上动手做为止。2. 对那些拖延很久

15、的事情,倾听自己的内心,然后不管做与不做,做一个决定吧!3. 让自己躲开那些容易获得的小成就感,(如收邮件,接电话等),给自己留出时间,直面那些对您真正重要的,等待已久的事情。4. 找到那些经常能给自己的借口的内心对话(今天太晚了,不如明天吧;再不休息太累了;再睡一会才会精神好)然后在清醒的时候一条条写下自我对白逐条击破。5. 我们总等待最好的一天,其实现在就是最好的一刻。 扩展阅读: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 http:/ ”了解更多 描述:“安全感囚徒”模式您的心智之墙:您的心智之墙叫做“安全感囚徒”,您的心智里的安全感把您囚禁了起来!您的心里有很多关于恐惧的片段,这些片段会在您想做什么事情

16、的时候重新回放出来,又或者您甚至连想都不敢往后想,如果那会怎样!还是不要去做了吧! 这个模式会让您陷入一种“想吃又怕胖”“想成功又怕累”“想说又不敢说”的僵局。您想做很多事情,但是却总是怕这怕那,最后往往一事无成。 这堵墙建成于:安全感不是坏事情,这个心智模式的形成是源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一般是由于您在过去的某个时候特别需要安全感导致的,那个时候您学会了看问题总看到事情最糟糕的一面,并且不断的回放这些恐怖画面,这可以让您不至于做傻事,自我保护。今天很多人还害怕出现在电视上的蜘蛛和蛇,就是当年原始人留在我们基因中的安全感模式发挥的作用。 这堵墙保护您:安全感在保护自我方面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安全感模式让您可以提前避免一些可能的危险,让您在逃脱一次危险后依然随时对于外界保持警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