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中国传统陶瓷创作所引发的思考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041927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过中国传统陶瓷创作所引发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通过中国传统陶瓷创作所引发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通过中国传统陶瓷创作所引发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通过中国传统陶瓷创作所引发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过中国传统陶瓷创作所引发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过中国传统陶瓷创作所引发的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过中国传统陶瓷创作所引发的思考学院:姓名:学号: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由陶到瓷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我国古代的制陶业有辉煌、独特的成就。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碎片。其中有许多已不仅仅是生活日用品,而具有明显的艺术倾向,成为陶制艺术品,如代表制陶业突出成就的彩陶和陶塑。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轮盘拉坯,结构简单的横穴窑与竖穴窑已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烧,对窑的温度、气氛的控制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当时最高的烧成温度已经到达了 1100,已接近陶与瓷的“临界”温度。自殷商时代早期,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

2、烧成温度达 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由原始青瓷到青瓷原始青瓷不同于陶之处,在于原始青瓷比陶器质地坚硬耐用,且器表施釉,敲击声清脆悦耳。但原始青瓷原料处理和坯泥炼制还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因为胎料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胎料中杂质较多,胎体会产生裂纹;釉色不稳,薄厚不均,且有露胎流釉现象。早期青瓷发展到东汉时期,成型采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在粘接器底而成,器型规整,器表光滑,釉层增厚,胎釉结合大为改进,脱釉现象很少发生。这些迹象表明,原始青瓷开始摆脱原始状态,而迈入成熟的青瓷阶段。由青瓷到黑瓷再到白瓷东汉时期,浙江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这是中

3、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瓷器业的成熟。这时还有早期的白瓷制品。魏晋南北朝在中国瓷器史上,属于起步发展阶段,青瓷一统天下,烧造的地域进一步扩大,但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瓷被发现。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民族的融合及佛教的传入,促使陶瓷艺术风格的多样化。白瓷北朝晚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现,这说明制瓷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胎釉中的含铁量受到控制,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为后来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白瓷的成功烧造,是中国瓷器史上新的里程碑。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商业贸易空前繁荣,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和瓷器市场的扩大,形成了“南青北白 ”的格局。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越窑为最典型的代表,瓷胎

4、轻薄致密,釉层晶莹细润,取得了极高的瓷艺成就。唐代邢窑白瓷为所谓“北白”的代表,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瓷胎坚实、致密,叩之发出金石之声。中晚唐时期,青、白瓷烧造进一步成熟,黑、黄、花瓷及绞胎瓷器成功烧造,以唐长沙窑为代表的彩瓷、唐代青花器的出现,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比较简单的抗衡,从唐末五代开始,中国瓷器史上开始出现了名窑林立的局面。六大瓷系,五大名窑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继汉唐之后的第三个繁荣时期,科技、文学、艺术和手工业高度发达,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可以概括为“六大窑系” 和“五大名窑” 。“六大窑系”是指北方的定窑系、钧窑袭、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

5、、景德镇青白瓷窑系。“五大名窑”即官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两宋时期官窑制度基本确立,官窑的瓷器形成了不同于民窑器物的艺术风格。瓷都景德镇在元朝时崛起,并以青花瓷、釉里红瓷和卵白釉枢府瓷驰名天下。彩瓷中国陶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呈现出灿烂辉煌的景象,各类陶瓷艺术品璀璨生辉。以青花瓷为代表的彩瓷兴盛起来:五彩、斗彩、素三彩、釉下三彩、珐琅彩、粉彩等等,明清彩瓷集陶瓷艺术之大成,极富艺术魅力。颜色釉瓷的烧造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单色釉品种不断创新:霁蓝釉、祭红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黄釉、孔雀绿釉等等。制瓷技术也有新的突破,陶车旋刀取代了竹刀旋坯,并开始运用吹釉技术,瓷器的质量与数量

6、由此迅猛提高。明清时期的制瓷业,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顶峰,对今日中国瓷业有着重大影响。中国传统陶瓷的“器”与“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里,陶瓷是一个让物华人自豪的话题。一部中华民中华族的陶瓷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华博的心灵史,中国先辈在陶与博物火中的心灵构建的审美华理想是一般的工艺劳动所无法比拟的。这中表现在传统陶瓷以“器”为核心的审华中美要求。何谓“器 ”?“形而上华物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博。“道 ”和“器”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物博不断思辩的命题。“器”是形体华中,“道” 是精神,情感 物中,意义。但精神,情感中博和意义一定是以“ 器” 为载体的,器以载华博道。“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所谓

7、的“博中器型”,其中的“ 型” 不仅 中博包括器物本身的外在形物状,还折射的器物的内博在精神,便是“道器不华二” 。笔者认为。“ 器 ”和物中“ 艺”两种不同的审美范畴 中博,乃是古今陶瓷两大不同的中博核心价值。一:“ 器”的美华博学价值在古陶瓷中体现中博在两个方面:1:物中“ 器” 承载着群体性的审美博中取向,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时代精 中博神。其使命感表现在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两博华方面。制“器”的经验通过先辈们不华博断的积累和后辈不断传承的循环物华中发扬的它必是中华民族集体文博化观和造物观的体现。“先华中人的造物观是心与物,材与艺用与华中美的综合。体现在具体物博的美学法则里,是形与神,物博似

8、与真,理与法,雅与俗博物意与境的完美统一。”简言之,物这造物观是“道 ”与“器” 的统一。古陶 博华瓷器便体现了道和器的 中华统一,“器”表现的形上意义。有其华博独特的美学价值,我们物中很容易从不同时代的陶瓷器上看到不同的物博文化气质。原始彩华中陶中可以看到原始社会稚拙、淳朴、豪放博物的艺术风格,南北朝的青瓷器中物中可以看到莲瓣纹,忍冬纹,飞天,佛博中像等时代特色,唐三彩华中中绚丽缭绕色彩是盛唐的标物志。儒家美学思想里的中和物博之美道家的质朴含蓄,禅宗的冲淡宁静物中,作为时代集体的审美意识,在宋瓷上更中是体现颇多。器型的中博中庸优美,端庄,自然而不雕琢,釉物华色含蓄而不外露,柔和细腻中又中物充

9、盈沉静雅素。晶莹如玉的博景德镇青白瓷,青翠晶润的龙泉青瓷。承华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精博物髓,使陶瓷走向了立足于观赏角度的审美博中境界。在宋人的陶瓷器中能会得到一华博种物化的情感体验。由此可以看华博到,“器”所承载的审华美形态是时代集体性的审美理想。“中物器”的文化“使命感 ”和“华博承载力”使 “器”具有了宏大的美学物博意义。2:严华格工艺的束缚下却产生了自由的大美中华,束缚和规则反而成就了“器” 特殊博华的美学价值。器型的规物华整,釉色的完美。装饰制作的精致,物华烧成的无缺陷,这几乎是传统陶华瓷统一的最基本的品鉴标准。传中华统陶瓷制作的技术要求中和水平是非常苛刻的。物华从泥料的加工,器型的把握

10、。釉料的研制中博。烧成的技术,无一不需严密的分工博和精灌的技艺。景德镇陶瓷华中学院宁钢教授说:“传统的中国中物陶瓷艺术,分工极细,在景物德镇每一位陶瓷艺人一生只博华会一种工序,并将一种博中工序的技术发挥到极致。不仅是陶瓷的造中博型、烧制和绘制各有专华中人,就连画面的装饰也分工中物极细,画者不填,填者物不画。”面对桎梏,接中物受桎梏,冲破桎梏,在尊重社会范式中体物华现了个体绚烂的生命。无数精美陶瓷博华在束缚制约中却喷薄而出,得到大自由和博华大解放。在占有中国陶物博瓷史重要地位的历代官窑瓷器,对产中物品的型制,纹饰,制作尺寸,都华中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对质量的中博要求极为严格,器形要求十中物分规范

11、,都为精工细作,烧造都不惜万金中物。以北宋官窑为例,南华物宋顾文荐负暄杂录记载。北宋徽华宗政和至宣和年间,朝廷在沛京设置中官窑,烧造瓷器,名日官窑物。艺术修养极高的皇帝对瓷器有着极华博致的追求,他不满于地博物方贡瓷的瑕疵,便废弃华物派官监制贡瓷的惯例,调集能工巧匠博自建窑场烧造御用瓷器。造中型取古制,多以商周华秦汉是青铜器或玉器造型,中物紫口铁足,器宇不凡,博华釉色以青为主,清籁幽博中韵,与“苍天”之色相似,但这 中物种大美之物烧造非常艰难,博物成品率非常低,一件精美瓷器往物博往由几窑或者十几窑才能获得,有十窑九博华不成之说。乾隆皇帝对北宋官窑有诗赞日中博: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已抓,色物自粉青混火器,纹犹膳博物血裂冰肤。”可见,当陶瓷器突华中破了技术的藩篱,犹天成大物美之物。美的珍贵异常中。中国传统陶瓷创作所引发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