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40085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的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农业(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 题 专题一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 时: 2 讲授日期 总课时 2 :1 课时主备课老师: 杨飞、陈绪生 审核老师: 白永锋 柯尊耀知识与技能: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材的史料和图片,进行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深化对古代农业情况的理解,学会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材料分析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建造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重 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难 点: 理解土地集中与经济发展和农民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革新与经济发展的

2、关系。 二次备课(学法指导)(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单元导语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

3、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一)导课:通过对必修一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政治文明的一些知识;现在开始学习的必修二,主要是了解经济文明的常识。中国古代的经济文明,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和经济政策构成。在古代中国,农业被视为立国之本,我们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都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古代的农业。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影响农业发展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二)教学内容: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例证: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

4、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起源地之一。:中国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二、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因素(生产力)(一)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技术)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学案上的填空;2、学生列举古代生产工具进步的表现;3、学生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4、学生列举古代耕

5、作方式的演变;5、知道井田制、均田制、土地兼并的内容;(重点班作要求)71、 (学生年书完成下表幻灯放映。 )发展阶段 耕作技术 评价春秋以前 刀耕火种 水平低下春秋战国 发达地区出现铁犁牛耕 农业技术的一场革命西汉时期牛耕普及,耦犁法;铁制农具数量大,曲柄锄、大镰、耧车。东汉时期 改进,出现一牛挽犁便于牛耕普及,利于山地开垦唐朝时期 进一步改进,出现曲辕犁 耕犁技术完备成熟2、耕作技术的进步,可细分为三个方面:一、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 ;二、耕作技术(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 ;三、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西汉时,

6、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这种方法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撒播方法先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3、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及不足。原因:耕作技术的进步(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主要原因。不足:长期的小农户个体经营,耕作技术难以有革命性的变化。(二) 、水利技术古代的著名水利工程。(1) 、灌溉工程:古代各

7、朝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水利,修建了大量的灌溉渠道,其中代表性的有: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西汉时开凿漕渠、六辅渠、白渠,西北地区的坎儿井等。(2) 、运河工程:秦朝时的灵渠;隋朝时开凿了大运河;元朝时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等。(3) 、历代治黄工程:大禹治水;西汉武帝时治黄;东汉王景治黄等。(4) 、海塘工程:五代十国时吴越修筑捍海塘等。(5) 、灌溉工具立井水车、翻车(人力、水力) 、筒车、风力水车等。“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唐调笑令 ,这讲的是哪一种灌溉工具? 启示:作为一个农

8、业大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水利建设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第二课时)二、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另一因素制度因素(生产关系)(三) 、国家政策(土地制度兼并严重、赋税力役沉重) 。1、我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8贡赋。从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私田

9、。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崩溃。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2) 、地主土地私有制度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A、形成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制度。B、经营方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民。C、土地私有制度的

10、影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容易造成土地兼并(土地高度集中) ,造成“贫者无立锥之地” ,导致农业生产破坏、小农破产、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激化引发起义。 :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土地高度集中,哪一对矛盾会激化?会引发什么社会问题?地主、农民;阻碍农业的发展。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小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削弱中央集权。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自上而下改革,自下而上就是揭竿而起,农民起义(3)均田制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实施时间:北魏至唐后期。实施背景

11、: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土地大量抛荒,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这就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成为可能。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485 年,冯太后、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内容:第一、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第二、土地不得买卖;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第三、官吏得给公田;其利益得到了保障第四、农民对

12、封建国家的承担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作用和影响:第一、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9第三、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瓦解:唐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人口剧增,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没有可分土地,均田制则无法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小结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奴隶社会(商周) 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封建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战国以来)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最普遍)材料解析: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

13、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 陶煦租核推原(1)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 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 引发这一观念的根源在哪? 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3)针对上面的主要社会问题,古代统治者通常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4、 “均田 ”、 “限田”,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土地私有制是根本原因。2、古代的赋税制度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主要的赋税制度:从制度上分:有初说亩、编户齐民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只点一下名称既可) ;从内容上可分为田税、丁税及杂税和各种临时性征收、此外还有力役(兵役、徭役)(2)赋税制度特点繁重。(3)影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繁重的赋税和力役也导致社会动乱的直接原因。:此外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还有战争(动荡) 、自然灾害等因素。三、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1) 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征。(2)主要经营方

15、式:小农户个体经营(分散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3)与市场联系不紧密,具有封闭性。(4)地位:是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一直占主导地位。(5)生产工具和技术长期以来难以有革命性的变化,效率低下(落后性)。(6)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饲养畜牧业为辅(经济结构) 。(7)难以抵御天灾人祸(脆弱性)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101、你认为有利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有哪些因素?不利于因素又有哪些?2、材料展示,归纳古代农业发展的特征。 (课本第九页,自我测评)(1)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2)古代耕作方式是小农户个

16、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3)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4)赋税和徭役繁重(5)历代兴修水利,推动经济向前发展3、 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1) 、 “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生产。、封闭性: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不紧密。、落后性: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劳动力密集型。、脆弱性:效率低下,抗灾害能力差。(3)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利因素: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不利因素:土地兼并现象;赋税徭役沉重;社会环境动荡;自然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